江门市救助站倾心救助暖人心 让受助对象回家的路不再遥远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朱磊磊
6月19日是第九个全国救助机构开放日,主题为“携手相助、让爱团聚”。在疫情防控常态化形势下,市救助管理站采取了全面封闭管理措施,但仍以“云端”救助开放日的形式,让更多人了解救助、参与救助,扎扎实实做好救助寻亲服务这项民心工程,为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以及走失人员的家庭送上温暖。
千里寻亲
古稀老人终回家
今年1月17日,市救助站接到求助热线,有市民称在江海区悦华生态美食园周边发现一名老人,已在此徘徊多天,希望救助站工作人员能帮助他。
救助站工作人员到达现场后发现,老人自称姓曹,今年70多岁,是内蒙古呼和浩特人,一个人出门在外多年,早已和家人断了联系。如今随着年龄增长,失去工作能力,为了生存,只能一个人拾荒。在工作人员表明来意后,曹伯表示愿意入站接受救助,同时也希望可以回到家乡,落叶归根。
工作人员将曹伯带回站里洗漱并为他进行了身份甄别。遗憾的是,因为口音的不同,工作人员一开始通过交流无法得到其有效个人信息。为了更明确地获取其身份和家庭信息,工作人员让曹伯把记得的信息写下来。
“根据曹伯写下来的信息,再通过公安人像比对,我们查询到一名同名但是出生日期对不上的人员。在与内蒙古呼和浩特救助站联系后,对方表示查询到的并不是他。后来我们再根据其提供的家庭住址进行查询,结果为空户。”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在身份核实的同时,也通过网络媒体发布寻亲信息,但仍无音讯。
就在寻亲工作进入瓶颈时,曹伯突然感到身体不适,市救助站马上为他安排入院进行身体检查和开展医疗服务工作,同时聘请专业护工进行照料以及定时进行探访。经医生诊断,曹伯患有小脑萎缩和轻微脑梗,存在中风风险。这个突发情况,使寻亲工作更加迫切。
曹伯住院期间,工作人员经常在医院和救助站来回奔走。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工作人员联系到曹伯的外甥。对方表示自己的舅舅已经离开家乡很多年,也找了很多年,但是一直没有消息。经过40多天的沟通、联系、核实,今年3月,离家几十年的老人终于踏上了归乡之路。由于曹伯的身体状况欠佳,救助站工作人员在护送曹伯返乡时为他选择适宜的交通工具,避免他在返乡途中因路途过长导致身体不适。
带着满满的感动、不尽的感谢,曹伯踏上了幸福的回家路。
创新方式
寻亲工作取得长足进展
曹伯的团圆并不是个例。近年来,市救助管理站扎实开展“大爱寻亲温暖回家”行动,依靠多方渠道精准发力,成功打通救助管理机构和社会寻亲力量的屏障。2020年6月至2021年5月底,已帮助107名无能力自行返乡人员与亲人团聚。
市救助站工作人员介绍,由于沟通困难、身份难以确认,导致受助人员长期滞留,一直是救助工作的一大难题,帮助滞留受助人员寻亲成为救助站的一项重点工作。
“近年来随着科技的发展,除了全国寻亲网登记寻亲的传统方式外,救助站在寻亲的手段上引入了不少"黑科技",形成了"互联网+"、DNA比对、人脸识别等新的寻亲模式。”市救助站工作人员表示,当前救助手段与寻人方式日趋多元,今年以来,市救助站通过采集人脸信息、协同公安部门采集DNA、与各地救助站互联互通、网上推送寻亲公告信息等方式,寻亲成功率大幅提高,有效提升了救助管理工作效率和救助服务水平。
市救助管理站站长陈威雄表示,近年来,该站坚持“民政为民,民政爱民”的工作理念,用心用情全力做好救助管理工作,同时按照“主动作为、部门联动、排查走访”的工作思路,探索高效的寻亲手段,为受助人员开展寻亲服务。
“下一步,市救助管理站将继续坚持党建引领,把寻亲工作作为"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主线,从群众"急难愁盼"处着手,不断创新寻亲方式,进一步提高寻亲成功率,提升救助服务水平,最大限度地帮助每一位受助人员寻亲回家。”陈威雄说。
新闻推荐
4宗商住用地逾44亿成交6月江门市区土拍收官,蓬江拍出2宗,江海、新会各拍出1宗地块
6月江门市区土拍收官,蓬江拍出2宗,江海、新会各拍出1宗地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