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教学策略 提升学生习作能力
教师只有读懂教材、用好教材,才能真正发挥课文、例文的示范功能。
——台山市台城第二小学李翠仪
习作能力是学生语文综合能力的体现,它在学生的终身学习,以及今后的工作中起着重要作用,而习作单元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科书的创新点之一,下面我结合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谈谈如何提升学生的习作能力。
解读习作单元让习作有章可循
习作单元的教学根据教科书的编排意图,从学生的发展需求出发,准确而灵活地开展教学,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和智慧,让学生在作文训练的过程中,提高其语文综合运用能力。
巧接目标之向。纵观统编版的习作编排,可以发现习作是由段到篇、由易到难的规律。一二年级的写话训练,掌握了一些简单的表达方法。三年级的两个习作单元分别以“观察”和“想象”为中心,教会学生习作源于生活,获取习作素材的方法是细致观察和大胆想象,这样循序渐进,降低习作的难度,学生写作就更饶有趣味。接着是四五年级写人、记事、写景等习作方法的强化学习。六年级达到“围绕中心意思写”的能力。这样的要求遵循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循序渐进地提高习作单元的实效。
巧解编排之意。习作单元的教学首要任务是寻找单元内部的联系,从而获得更多的习作资源。而本单元各板块内容给出了清晰的分步指导,整个单元由“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五部分组成。这五部分内容让学生在层层递进的学习过程中学会思考、梳理和运用,有利于学生习作能力的阶段性和整体性发展。
落实教学策略让习作落地生根
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习作要求是“围绕中心意思写”,让学生选择一个感受最深的汉字写一篇习作。
指导选材,确定中心。选择好材料是习作的前提。立足于课内,帮助学生学习选材;放眼于课外,开拓学生选材的思路。“初试身手”的第一个内容“戏迷爷爷”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选材指导方法。教学时,让学生选择与“戏”有关的材料,说清楚选择的理由,并梳理出与“戏”有关的三个不同的方面:看戏、学戏、演戏。感受所选取的材料和中心意思之间的密切关系,从而顺理成章地过渡到第二个练习:如果写“忙碌的早晨”,或是你熟悉的其他人、事、物……又该如何写呢?引导学生主动选材,并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或已有的习作经验,选择自己感兴趣、有话可说的材料,由此形成自己习作思路。
例文引路,领悟方法。例文之所以为“例”,就是因为它的可参照、可模仿性。在作文教学中,教师要善用习作例文,指导学生领悟写作方法。如习作例文《爸爸的计划》,先罗列爸爸给每个人订计划,突出了爸爸爱订计划的特点。然后通过两个典型的事例,让人印象深刻,特别是订暑假计划这个事例,作者运用了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方法把事例写得很具体。这样通过梳理文章事例,让学生发现作者表达方式的多样和贴切。只有利用好例文,才能扎扎实实地把其中的方法转化成学生容易明白的知识,并灵活处理习作例文和习作的关系,从而形成自己的习作思路。
互评互改,提升能力。当学生的习作初稿完成后,需要教师或同伴根据评价标准进行评价,激发出更多的写作灵感。评改内容包括讲评作文,平时除了集体讲评外,我还注重让学生自评自改或小组合作评议,即“自评自改—互评互改—全班评议”的顺序层层推进。在评价的过程中,让学生明白到好的习作要做到:中心明确,选材合理,从不同方面表达中心意思;详略得当,具体事例让人印象深刻,简单罗列让人一目了然。在修改与交流中,学习优美的语言、巧妙的构思等,思想的火花得到碰撞,能及时发现作文精彩之处和不足的地方。
习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教师只有读懂教材、用好教材,才能真正发挥课文、例文的示范功能。学生在教材的牵引下,一步一个脚印,最终习作能力能得到提升。
新闻推荐
开展“地毯式” 病虫害统防统治作业 无人机飞防助力 农业生产降成本增效益
技术人员抢抓时间,为水稻喷洒农药。江门日报讯(文/图记者/陈方欢)在新冠肺炎疫情常态化防控的背景下,让数据多跑路、农民少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