攻坚克难 担当作为高新区(江海区)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摘要]高新区(江海区)全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2020年,高新区(江海区)集中动工(投产)103个项目,总投资212亿元
近年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锐意进取、真抓实干,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连续5年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中实现争先进位。
今年以来,江门高新区(江海区)抵挡住新冠肺炎疫情带来的严重冲击,坚持疫情防控和经济发展“两手抓、两手硬、两不误”,推动经济保持总体平稳、稳中有进发展态势。1-10月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4%,较三季度提升0.9个点,高于省、市平均水平;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投资、技改投资同比增速均高于省、市水平,其中工业投资连续10个月双位数增长并排名全市第一。
2020年,高新区(江海区)集中动工(投产)103个项目,总投资212亿元。其中产业类项目58个,总投资超150亿元,新引进亿元工业项目23个,总投资额近100亿元;投资20亿元以上项目2个、10亿元以上项目1个、5亿元以上项目4个,推动4个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改造旧厂房面积约27万平方米。
立足产业高质量发展,
大力培育先进制造业集群
高新区(江海区)抢抓“双区驱动”重大机遇,加强与深圳、香港等大湾区中心城市的产业对接,积极参与国内大循环、国内国际双循环。目前已形成以德昌电机、汉宇集团为代表的高端机电装备制造产业集群,以优美科、科恒实业为龙头的新材料产业集群和以建滔集团、崇达电路为重点企业的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集群,三大产业集群产值突破300亿元。
今年以来,通过强链补链延链招商、云招商、暖企安商促投资等措施,成功引进了金多多、乐的美光电研发制造基地等23个超亿元投资项目,总投资额近100亿元。引入的项目投资强度平均达800万元/亩,年创税收达50万元/亩,投资规模平均超4亿元,容积率达2.5。
高新区(江海区)通过“云签约”和线上审批等方式,开展“先承诺后审、边建边批、容缺审批”的管理新模式,抢抓项目建设黄金时间,以最短时间实现破土动工。今年以来,高新区(江海区)集中动工(投产)103个项目,总投资212亿元。基本实现“拿地即开工、开工不停工、竣工即投产”。其中金多多创意糖果项目从土地摘牌到启动建设仅用24小时,再现“高新速度”,全力推进高新区(江海区)经济高质量发展。
高新区(江海区)深化暖企机制,建立领导联系挂钩制度,以网格化方式全面覆盖区内工商业企业,靠前协调,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困难和问题。狠抓项目供地、开工、投产、达产关键环节,深化落实“投资承诺制”“代办制”,组建产业招商、科技招商、企业服务、项目落地、重大项目推进等五支专责小组,对重大项目实行全过程管理、一体化跟踪、保姆式服务,确保项目早落地、早投产、早见效。在全国率先实现商事登记、外资备案登记、涉税事宜在港澳离岸远程办理;率先实行多证合一登记制度改革,实现“二十八证合一”商事登记,实现19个职能部门的涉企证照一窗办理,新开办企业商事登记当天办结率100%,实现立等可取。
推动扩容增效,
强化产业发展载体支撑
高新区(江海区)积极推进小微双创基地建设,精准对焦园区经济体需求,广泛吸纳国内外发达地区智能制造等领域的科技成果在江门高新区(江海区)落地、落实。
目前高新区(江海区)拥有国家级双创基地1个,省级基地2个;培育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超260家,市级科技型小微企业近1000家,占全区工业企业比例近30%。不断拓展制造业创新发展空间,建成高新创智城、产业加速园等创新载体约50万平方米,打造信息产业港、智能智造港、科技综合体等新型产业载体,着力构建“产业+创新平台+研发机构+产业科技金融平台”的全方位产业服务体系和“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总部科技园—专业园区”产业培育体系,高新区(江海区)现有各级孵化器、众创空间近20个,企业省级创新平台超90家,市级创新平台超240家。
进一步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成功申报省产业集聚发展区拓宽省产业园政策覆盖范围超2300公顷;鼓励企业通过自主再开发、产权分割等方式盘活闲置厂房及用地,2017年以来累计盘活低效土地近千亩、低效厂房超32万平方米。持续深化产学研合作产出效果,深化与香港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高校及省科学院对接,充分依托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美国罗格斯大学、英国利物浦热带医学院等国内外知名高校及研究机构的研发成果,实现与江门高新区本地企业的技术转移转化全面合作。
高新区(江海区)培育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350家,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覆盖率达65%,主营业务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加快推进配套设施建设,加快商业体项目建设,大力发展夜经济,不断丰富商圈业态,推动商圈连片发展;加快推进能源、码头、污水处理设施和交通路网等“七通一平”标准化建设,对标最好最优,持续提升城市品质和教育、医疗等区域功能,加快产城融合进程。
以村级工业园为突破口,
为高质量发展开拓空间
10月28日,高新区(江海区)启动南山村、武东村、联星三大村级工业园试点改造,探索3种具有高新(江海)特色、符合发展实际的创新升级改造模式。据统计,3个试点园区面积近29公顷,改造旧厂房面积约17万平方米,总投资超35亿元,预计改造后新增创税超2亿元/年。
“坚持创新发展、高标准改造,我们力争打造功能完善、综合效益显著的高品质产业园区标杆,并以村级工业园为突破口,改革机制、升级产业、再塑格局,为高质量发展开拓空间。”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江海区委书记彭章瑞说。
即使是村级工业园,高新区(江海区)对未来试点园区内招引项目也提出了与区域性招商引资同样的要求:“以亩产论英雄”,以此提升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工业上楼”,向空中要地成为必然选择。目前该区已制定村级工业园规划建设标准,要求新建厂房容积率不低于2.0,层数不低于4层;严把村级工业园项目准入关,划定3年内固定资产投资额不低于1000元/平方米,连续10年,每年创税率不低于150元/平方米的项目准入红线,切实保证园区经济产出效益。
立足全区产业发展布局,高新区(江海区)将引导村级工业园按照自身产业发展特色,集聚发展高端智能机电制造、新材料和新一代电子信息产业,将高污染、高能耗项目拒之门外,主动瞄准高科技、高品质、高附加值的项目开展精准招商。
积极落实激励政策,
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摩尔电子、康普盾项目边建边生产,提前释放产能,再次刷新“高新速度”;德昌电机产业城、优美科两大龙头项目如期投产;发动三菱重工、巴斯夫等一批优质本地企业增资扩产。积极落实省产业共建、珠西装备、小微企业培育和市产值倍增计划、总部经济等激励政策,定制打造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方案,加快培育发展产业集群;深入实施民营经济提升工程,近3年新升规工业企业数量累计增长超50%。
高新区(江海区)实施专精特新和隐形冠军培育行动,培育专精特新企业11家、本土上市企业8家;强化政策扶持。疫情期间出台“黄金六条”等区级扶持政策,年内兑现产业共建、技改、装备、总部经济等上级专项扶持资金超7000万元;区金融中心建成启用且入驻超30家金融机构,为园区内中小企业授信额度超200亿元。
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推动传统食品、药品行业向大健康产业发展,鼓励LED绿色光源产业加强自主创新研发,提升产品附加值;年内实施技改备案项目超70个,总投资超12亿元。加快构建低时延、高可靠、广覆盖的工业网络基础设施,区内共有智能化技改示范企业22家,机器人应用近800台;累计投入通信基础设施建设约2亿元,建成5G基站超500个。
文:严亮 江海区委宣传部
图:江海区委宣传部
制版:易福红 李思萌 刘艳兰 刘蔡林
新闻推荐
江门日报讯(记者/李雨溪通讯员/江海组)根据区领导联系服务高层次人才“三个一”工作机制,11月17日,高新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