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岭南著名伤寒学派鼻祖陈伯坛 一代名医传薪火 一生悬壶为救人
开栏语:
“德不近佛者不以为医,才不近仙者不以为医。”9500多平方公里的五邑大地,人杰地灵,底蕴深厚,是中医药发展的一块宝地。近代,有岭南著名的伤寒学派鼻祖、近代广东四大名医之一陈伯坛,他一边行医,一边著述,完成了《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麻痘蠡言》3部专著共80多万字,给世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财富;现当代,有江门籍名医、首届国医大师邓铁涛,他继承与创新中医理论学说,为中医药发展建言献策,在全国中医药界享有盛誉。
目前,江门市拥有省、市级名中医70多名,在战“疫”期间,发挥了积极作用,书写了无愧于历史和人民的优秀答卷。今起,本报推出“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名医名家故事”专栏,弘扬名医们的爱国奋斗精神,激励广大医务人员建功立业新时代,敬请垂注。
陈伯坛,新会县外海人(今属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街道),他出身贫家,得族亲资助入学,熟读经史义理,酷爱中医,21岁应科第试中秀才;光绪二十年(1894年),中甲午科第七名举人。
他一生行医50余年,淡泊名利,救死扶伤无数,著医书、医案、医话繁多,是近代岭南著名的伤寒学派鼻祖,与赵鹤琴、黎卑流、陈月樵并称清末民初广东四大名医,为我国中医药发展作出卓越贡献。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张叶青
“陈大剂”的美名至今在外海流传
陈伯坛一生苦研医圣张仲景的医学理论,并对《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典著均融会贯通。
据《江门五邑海外名人传(第二卷)》记载,他以精、警、整、醒四字为医术(精,是精通三阴三阳、五运六气;警,是警觉那些有误的,对医书不生搬硬套;整,是整理有层次,或从表而人里,或从里而发外;醒,是头脑清醒,临机应变)。他诊病用药,不喜墨守成规,尤其用药方面,异于《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剂量。
江海区外海街道前文化站站长陈长胜曾于2014年通过查阅典籍、走访调查汇编有《岭南名医——陈伯坛》一文。据他介绍,陈伯坛往往用速效主治方对病人大胆下药,处方味数不多,药简效专。对有些病症,由于诊断精确,故以重剂投之,取效神速。故“陈大剂”的美名至今还在外海流传。
光绪二十五年(1899年),陈伯坛在广州书坊街挂牌行医,实行“富者多取而不伤,贫者减免而受惠”的宗旨,门诊只收诊金二毫钱。
因医术精通,每日求诊者逾百人,他不辞辛劳,全心全意为病人看诊,不论贫富都一视同仁。
为了方便危重病人,他每天下午都出诊。当时,一般轿子都是两名轿夫,最多三名,而陈伯坛急病人所急,宁愿多付工钱也要雇请四名轿夫,以争取时间。为了替病人治病,他经常很晚才回家吃饭,有时甚至是三更半夜才回家。
据《新会县志》记载,曾有一个友人,筹办药局,欲借“陈伯坛”的大名,以招徕生意,愿给陈伯坛一份红股,并送其一辆小车,但陈伯坛果断拒绝,他说:“我行医以济世救人为宗旨,拿我当招牌做生意万万使不得。”
线装本《麻痘蠡言》
流传回陈伯坛实验学校
陈伯坛在广州行医时誉满羊城,不少从医的人慕名而来,拜其为师,他不辞劳苦,竭其所能,向求学者传授医术。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陈伯坛出任两广陆军军医学堂(后称广东陆军军医学堂)中医总教习、中医主任;1924年,时局变化,军医学堂停办,他在广州芳书街开办“广州中医夜学馆”,招收学员达四五十人;后陈伯坛携眷赴香港定居,晚年还独资创办伯坛中医学校,并参与授课。三四十年来,培育中医人才近千人,其中成为医界名流的有陈甘棠、陈遂初、陈仿周、程祖培、钟耀奎等。
陈伯坛一生行医、授徒,更是笔耕不辍,著有《读过伤寒论》《读过金匮》《麻痘蠡言》3部专著共80多万字的医学著作。其中,《读过伤寒论》丰富了我国中医理论宝库。
近日,记者来到江门市江海区陈伯坛实验学校。据悉,该校最早校舍、教学楼为陈伯坛后人参与捐资建设的,校内目前还设有陈伯坛先生的雕像,资料室内保存有陈伯坛先生部分史料。该校校长黎太福告诉记者,学校近日收到一份珍贵礼物——线装本《麻痘蠡言》。该书来自祖籍佛山的华侨梁新生先生,据他介绍,其祖父曾与陈伯坛结缘,获此书后,一家三代珍藏至今,考虑到家中目前无人从医,不能将该典籍发挥最大作用,故将其寄回学校,希望校方能物尽其用。
黎太福说:“我们必将好好保存典籍,切实增强促进中医药文化传承创新的使命感、责任感,让学生从小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将通过开展系列活动,与相关单位加强合作,让《麻痘蠡言》走进大众视野,让中医药文化继续发扬光大。”
新闻推荐
妻子车祸遇难,一家陷入困境,江海区检察院主动伸援手 申请人获国家司法救助金4.7万元
江门日报讯(记者/朱仑通讯员/黄双)11月17日下午,江海区检察院向申请人梁某某、黄某某发放了国家司法救助金4.7万元。梁某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