棠下三和岭南古民俗文化教育和实践基地 入选江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 上好劳动教育实践课 弘扬艰苦奋斗精气神
棠下镇三和岭南古民俗文化教育和实践基地内,学生正在石磨讲堂体验磨豆子。戴惠甜摄
“我学会了磨豆子,还学会舂米。”在江门市蓬江区棠下镇三和岭南古民俗文化教育和实践基地,棠下虎岭小学的学生正在石磨讲堂和劳动教育体验区内体验磨豆子和舂米。“以前在书本里接触过的东西,现在可以动手体验。我们感受到"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也明白了劳动最光荣的深刻含义。”虎岭小学学生简泳芯擦着汗,高兴地说。
三和岭南古民俗文化教育和实践基地是三和村民委员会依托岭南古民俗文化传承馆建设的村级振兴发展阵地,内设三和村村级党建长廊、古民俗文化展览馆、学生劳动教育基地等三个阵地,旨在培养学生正确劳动价值观和良好劳动品质,培育和增强劳动精神,弘扬“艰苦奋斗传承发展”的精神。近日,该基地更入选“江门市中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成为蓬江区唯一入选的中小学劳动教育综合实践基地。
接下来,棠下镇、三和村还将进一步加大对该基地的支持,以此为契机加快推动周边人文环境提升和美丽乡村建设,带动村级产业和经济振兴。
党建引领?
打造“艰苦奋斗传承发展”的党建阵地
三和岭南古民俗文化教育和实践基地全方位展示和宣传了三和村努力奋斗的历程和思路,是一个主题突出的村级党建基地。走进其中,三和村村级党建长廊、古民俗文化展览馆、学生劳动教育基地等三个阵地十分显眼。其中,党建长廊展示了三和村党支部在党建引领乡村振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的历程,并对三和村村史和演变溯源进行了叙述。
过去,三和村位于山区,过去村民多以务农为主,村内产业结构较为单一,经济效益较低。上世纪80年代,三和村积极利用侨乡优势,争取华侨投资,建成当时整个新会市(当时棠下镇归属新会管辖)第一间外商投资企业,生产建筑用手套,经香港销往东南亚等地,经济效益非常好。2000年前后,由于地理位置的限制以及经营方式、策略等问题,三和村的工业开始逐渐式微,村级经济转型升级陷入了困境,各种阵地及设施因经费问题残旧紧缺。
在这样的条件下,三和村在艰苦的环境中不断寻求转型发展。2020年6月,蓬江区主要领导调研时提出“三和必须发展村级经济,各级各部门要设法帮一帮、扶一扶,利用各项有效资源发展村集体经济,摆脱经济困局。”
2019年10月、2020年9月,棠下镇主要领导先后调研,提出“三和村要尝试多途径突破,要以党建为抓手,引领新的发展,要发挥党员作用,敢为人先,将党建引领作用发挥到村的每个领域和每个角落”,“要始终保持艰苦奋斗,利用好三和村的文化底蕴,继续三和村文化特色,通过传承发展擦亮人文品牌”。
三和村第一书记陈海华介绍,在蓬江区、棠下镇各级党委的支持下,三和村党支部传承艰苦奋斗精神,以乡村振兴为契机,逐渐形成了具有本村特色的党建工作法。一方面,三和村以党员志愿队为抓手,树立艰苦奋斗的榜样,同时构建“小支部大慈善”,关心关爱困难村民。另一方面,三和村抓好支部建设,让党员向心力“聚”起来;抓好制度建设,让村民自治“活”起来;抓好生态优化,让村貌“美”起来。
在三和岭南古民俗文化教育和实践基地的建设过程中,不乏红色力量。“我们的党员干部全都利用自己的空余时间,到基地内帮忙整理藏品,清扫卫生。”陈海华说。“大家都希望尽快把基地建设得更完善。遇到资金困难时,有的党员干部还会主动垫资。”
资源共享?
8万藏品反映民间社会生活
带动学生参与劳动实践
三和岭南古民俗文化教育和实践基地是三和村利用好文化底蕴,延续村文化特色,通过传承发展擦亮人文品牌的重要载体。
茶杯、布鞋、鼻烟壶、草帽……来自市井的8万多件老物件,像一个个活化石,静静陈列在基地内。三和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何伟健介绍,位于基地内的古民俗文化展览馆面积5000多平方米,分为15个展览室,8万件藏品包括瓷器、文房四宝、铜器、衣服头饰、家具厨具以及农耕用具等,真实地反映了岭南民间的社会生活,是岭南地区历史文化的写照。至今,基地已接待参观学生和市民40000多人次,成为了岭南民俗文化传承和教育、本土历史研究和交流的广阔平台。
该基地同时也是劳动教育基地。三和村与棠下镇虎岭小学共建、共用、共享三和岭南古民俗文化教育和实践基地,打造“非遗传承,无限精彩”的劳动教育特色。依托场内农耕器具、实践场地等设施,基地为广大学生提供了多种多样的劳动实践体验,基地与各级各类学校结对共建,为推动学校的劳动教育提供平台和资源。
劳动教育基地划分为三个区域,包括传统石磨体验区、田地劳作区、古民俗文化展览区。棠下虎岭小学负责该项目的教师刘清连介绍,在传统石磨体验区,学生可以在这里动手操作石磨,用一些黄豆、米粒来磨,感受一下豆浆、米粉是如何产生的;在田地劳作区,学生可以在这里种瓜果蔬菜。“学生拿着劳动工具,独立下地耕作,在锻炼劳动能力的同时,还可以学习农耕知识,了解农耕文化,知道"盘中餐"的来之不易。在潜移默化中,我们可以不断提高学生的劳动意识和劳动能力,所以我们非常支持这个项目的开展。”刘清连说。
10月23日,三和岭南古民俗文化教育和实践基地还与棠下镇中心学校等15所学校举行共建共享签约仪式。“基地元素丰富,非常适合广大学生开展劳动教育和实践,是全面落实学生素质教育的好场所。”棠下镇中心校校长骆昌云表示,接下来,棠下各学校会充分利用好这一共建共享基地,将学生素质教育向纵深推进。
示范带动?
以点带面
促村级经济和人居环境提升
近年来,在党建引领下,三和村发生了很多变化,各项农村短板不断被补齐。2017年以来,三和村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清三拆三整治、厕所革命等专项整治为抓手,累计投入资金70余万元,开展超25个项目,促进人居环境提升。2020年9月,在蓬江区委和棠下镇委的帮助下,三和村和虎岭村合资兴建虎岭市场,为两条村的村民提供干净、舒适和安全的经营场所,将极大改善豆口圩附近的交通环境,进一步为构建美丽乡村提供环境支撑。
“人居环境改善后,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促进村级经济发展。最终,在蓬江区和棠下镇的支持下,我们找到了以文化传承为重点,创新产业阵地建设的发展思路。”陈海华说,在上级领导的指导下,村党支部转变过往思维,摆脱土地等自然资源的束缚,从文化传承、产业创新着手,深挖本村文化资源,擦亮本村文化品牌。
一方面,三和村重视传统节日价值,以文化底蕴聚人心。如每年端午节期间举办大型龙舟竞赛活动等,丰富乡民的文体生活,进一步激发村民团结奋斗精神。
另一方面,三和村建设了三和岭南古民俗文化教育和实践基地,以此为抓手,打造本村文化品牌,推动其他产业发展,以文化产业推动乡村发展。此外,三和村还将建设乡史乡贤宣传长廊,以乡贤精神扶“志气”。宣传长廊将展现三和村的人文历史,充分挖掘乡贤的精神价值和时代意义,营造良好的氛围,培育富有地方特色和时代精神的乡贤文化,激励村民奋勇拼搏。
“这里以前是博物馆,现在变成教育和实践基地,可以让更多人了解到岭南民俗文化和棠下的文化历史。最近,到基地参观的人越来越多,三和村人气越来越旺。”随着到基地参观体验的人越来越多,岭南古民俗文化传承馆馆长雷伟亮也对三和村的发展有了更多的期待。
根据规划,在蓬江区、棠下镇两级党委的坚强领导和支持下,三和村将以“艰苦奋斗,传承发展”为指导精神,充分发挥教育和实践基地的示范效应,促进周边环境不断优化提升,以点带面,带领村级经济和人居环境再上新台阶。同时制定更加完善的发展规划,大力发展村级产业,切实提升村级经济收入,追寻三和村蝶变发展之路。
南方日报记者戴惠甜通讯员赵艳卿
新闻推荐
“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建设成果体验日”活动拉开帷幕 “置身其中感觉既熟悉又温馨”
众人走进江门站,感受建设成果。代表团成员在江门站内合影留念。江门日报讯(文/图记者/毕松杰周华东)“江门站,我们来啦!”珠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