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市委全会再度部署构建“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格局,明确着力“五个聚焦” “五指连弹”奏响区域协同交响曲
江门都市核心区城市品质加快提升。图为江门万达广场商圈航拍。杨兴乐摄
位于生态发展区内的台山“海水稻”大规模收割。陈炜豪摄
启明里是年轻人夜生活的好地方。杨兴乐摄
大广海湾片区的银洲湖畔,万亩园区已动工项目。杨兴乐摄
近日,中共江门市委十三届十二次全会(下称“全会”)召开,再度部署高质量构建“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格局。
会议强调,实施“三区并进”要着力“五个聚焦”:聚焦做大城市能级量级,提升都市核心区引领带动能力;聚焦建设“一极点两片区”,增强大广海湾区蓝色发展动力;聚焦培育“绿色+”动能,激活生态发展区可持续发展潜力;聚焦培育“绿色+”动能,激活生态发展区可持续发展潜力;聚焦互联互通,推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聚焦强基础增动力,充分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
实际上,自江门市委十三届七次全会确定构建“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格局以来,江门已进行了多次工作部署,出台实施方案,推动“三区并进”区域发展格局渐次形成。
“五个聚焦”的提出,是对原有思路和举措的进一步深化细化,也为江门在新形势下落实广东省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的部署,指明了路径和方向。当前,江门各级各部门正结合自身实际,加快落实“三区并进”各项工作部署。南方日报也为此采访了多名专家学者,为“三区并进”建言献策。
●董有逸郑琦李霭莹叶芷晴黄烨倩任龙张泳渝
聚焦做大城市能级量级,提升都市核心区引领带动能力
建设市区人口300万的沿海滨江大城市
全会提出,江门要聚焦做大城市能级量级,提升都市核心区引领带动能力。特别是在人才方面,该市将建设市区人口300万、总人口600万—700万的沿江滨海大城市。
“人才是一个地区发展的第一资源。”暨南大学“一带一路”与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常务副院长、产业经济研究院教授顾乃华认为,江门要加大对人才的吸引力,必须综合施策,要推动产业、城市、人才融合发展,以产业集聚促进城市发展,以产业升级提升城市内涵,以城市品质功能完善吸引人才。
部署?“优产拓城聚人创新”四轮齐驱
都市核心区是引领带动江门发展的主引擎,也是当前江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和城市品质提升的主战场。全会提到,江门要围绕“优产、拓城、聚人、创新”,以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建设为主攻点,做大做强滨江新区、高新产业新城、枢纽新城、珠西物流中心以及台山工业新城、开平翠山湖科技产业园等城市功能平台。
产业是城市发展的关键。为此,江门将对标省“双十”产业集群,坚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手抓,加快把大健康、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培育成超千亿产业,巩固提升传统特色产业,打造“5+N”协同发展的先进制造业集群。同时,推动新会产业转移工业园、鹤山产业转移工业园等园区扩容提质,实施村级工业园升级改造,并在江门大道沿线、滨江新区北片区至鹤山交界处谋划建设万亩战略性新兴产业园区。
为进一步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蓬江、新会将引进建设一批高科技、高附加值的引领性产业项目,打造千亿GDP强区;高新区将强化与新会睦洲、三江资源协同,联动枢纽新城,提升承载力和竞争力,力争到2022年工业总产值超千亿元;中心城区产城融合示范区将推进48个、总投资超600亿元的重点项目建设。
以产兴城,以城带产,人才不可或缺。对此,江门将深化“零门槛”落户户籍制度改革,优化人才发展环境,吸引更多外来人口和高端人才落户江门,建设市区人口300万、总人口600万—700万的沿江滨海大城市。
同时,江门还将主动融入“广深港”“广珠澳”科技创新走廊,推动数字光芯片联合实验室加快建设、再生医学大动物实验研究基地年底建成,加快省科学院江门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
建议?“留借引培”并举集聚人才
江门是老牌工业城市,制造业基础雄厚。对于全会提出“坚持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两手抓”的做法,江门市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刘大磊认为,传统产业和新兴产业并非对立关系。他建议,产业规划要理顺摸清传统产业向上升级的路线图,以及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的结合点。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结合江门本土的发展方向,以传统市场作为铺垫,促进新兴产业快速落地。
结合江门的优势传统特色产业,顾乃华指出:“适合江门"十四五"期间培育发展的新兴产业主要包括三大类:一是代表优势传统特色产业本身发展方向的行业业态,比如智能装备、新一代电子信息、大健康、新材料等行业;二是对应新消费需求的终端产品行业;三是满足优势传统特色产业转型升级需求的产业链延伸型中间产品行业。”
当前,江门在产业发展中依然存在难点痛点。如五邑大学经济学教授刘志坚指出,目前江门市中心城区的力量较弱,可以说是“小马拉大车”,产业的集聚力和辐射力不够。“所以,扩大中心城区,提升中心城区的首位度有重要意义。”
顾乃华也表示,提升中心城区首位度,就是要扩大中心城区生产服务、消费服务、公共服务对周边的辐射带动能力,让周边的园区在依赖当地服务之外,多一个服务源,从而形成更强的产城融合动能。
无论是产业还是城市,其高质量发展,都离不开高素质人才。如何才能引得“凤凰”来?刘志坚分析,对人才而言,首要的吸引力是提升产业平台载体;其次,公共配套是人才的第二吸引力,宜居的环境、城市化的生活氛围、教育、医疗、文体等因素,都是人才选择落户的关键;第三,政策能让城市人才引力锦上添花,落户门槛、人才奖励政策,能让更多人才选择落户江门。
刘大磊同样提醒,引进人才要有可供发展的市场和平台,仅靠优惠政策和补贴吸引来的人才难成长、难留住;政府的角色是做好人才引进和培养的顶层设计,打造产业生态,然后由市场养人、产业养人。
顾乃华则建议,要“留借引培”并举集聚人才:“留”就是把现有的人才留住;“借”就是借用外地的人才,通过项目吸引他们到江门作阶段性的指导;“引”就是做好软硬环境,大力吸引各类人才;“培”就是建立人才培育机制,让人才能享受江门整体发展的红利。
聚焦建设“一极点两片区”,增强大广海湾区蓝色发展动力
推动(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区上升为国家级平台
大广海湾区发展空间广阔,优势明显,是城市未来发展和重大产业布局的大平台。全会提出,江门要聚焦建设“一极点两片区”,增强大广海湾区蓝色发展动力。
对此,广东省委党校原副校长、教授陈鸿宇认为,江门要把大广海湾区建设成新极点,需要强有力的组织保障和政策保障。“江门要积极向省里争取有利政策,同时全力打造优质的营商环境,以国际化、法治化、市场化为导向,打造营商环境最优的投资发展平台。”
部署?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大广海湾片区开发
广海湾区总体规划完成编制、支持银湖湾滨海新区加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出台、深江铁路和黄茅海跨海通道动工建设……在全会上,大广海湾区重点平台的建设进展尤为令人关注。
在此基础上,江门将面向全国、服务港澳,突出海陆统筹、港产联动,把海洋资源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优势,向海发展、蓝色崛起,建设“一极点两片区”。
其中,“一极点”是指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新极点。江门将以打造大湾区创新走廊重要产业承载区、高水平区域协同发展新样板为目标,加快完成粤港澳大湾区(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规划编制。同时,利用集聚发展区纳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2020年重大事项的有利契机,加强与珠海、中山沟通,创新紧密协作机制,共同争取省成立统筹协调机构,推动集聚发展区上升为国家级平台。
“两片区”则包括银湖湾片区和广海湾片区。接下来,江门将加快银湖湾片区开发,组建市级综合开发运营平台,设立扶持资金,推动银湖湾片区建设提速。同时,充分利用广深港澳资源优势,加快建设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推进珠西新材料集聚区扩园增效,推动华立学院、新澳重大技术装备、芳源新材料、碧海银湖等项目建设,努力打造滨海绿色智慧新城。
在广海湾片区方面,江门将探索开发合作新模式,吸引各类社会资本参与广海湾片区开发。同时,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加快形成“一核两带三区”产业布局,培育壮大海洋生物医药、海工装备等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百里观海长廊等高端滨海旅游项目建设,持续推动川岛“海丝申遗”工作,打响江门滨海旅游品牌。
此外,江门还将积极推动LNG接收站、台山核电二期等重大项目尽快落地,争取重大石化产业项目落户,加快推进黄茅海跨海通道、广海湾深水港等临港基础设施建设,打造沿海绿色石化产业基地。
建议?尽快融入珠三角核心区一小时经济圈
对于江门打造“一极点两片区”的发展思路,陈鸿宇认为,珠江西岸都市圈中,珠海和中山可用的土地资源有限,但又需要新的发展平台和发展空间。“从这个角度来看,大广海湾区有大面积的未经开发的成片土地,背靠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业产业带,具备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新极点的潜力。”
要打造“一极点两片区”,仅依靠江门自身的努力还不够。陈鸿宇建议,江门提出要与珠海、中山共同争取省成立统筹协调机构、推动(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上升到国家层面,是一种有效的发展思路,有利于三地共同引进各方资源,吸引更多重大项目落户。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副校长蔡勇也持有类似观点。他认为,从区域发展来看,珠江西岸城市群要形成发展合力,需要打造一个像(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这样的支点;从产业发展来看,建设珠江西岸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带,也需要一个集聚发展的产业平台。“由此,珠中江三地应打破行政区域的壁垒,共同推动(珠西)高端产业集聚发展区上升到国家层面。”
陈鸿宇还指出,对江门来说,改善交通条件是第一要务。当前,制约“一极点两片区”战略目标落地的主要因素是交通。“大广海湾区靠海偏南,不靠近周边城市中心区,产业基础、信息化、交通条件和能源等基础相对薄弱,交通建设和港口建设相对滞后。”他建议,江门要利用好黄茅海大桥等重大交通工程,加强与主城区及周边城市交通对接,把短板变成潜力板,尽快融入珠三角核心区一小时经济圈和一小时生活圈。
蔡勇也认为,从区位来看,江门远离珠江口,以往无法有效承载广州、深圳等发达城市的溢出资源。但随着黄茅海跨海通道、深中通道等重大交通基础设施的加快建设,江门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圈的距离将明显缩短。他建议,江门可适当倾斜发展资源,优先建设好交通基础设施。在此基础上,江门应主动承接广深港等城市的产业溢出资源,尽快在粤港澳大湾区产业体系中找准自身的定位。
“大广海湾区是开放式平台,要真真正正用双循环相互促进的理念,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把多种资源和多元的投资主体引进来。”陈鸿宇还建议,作为中国第一侨乡,江门应以更加开放的视野来谋划“一极点两片区”,充分利用好江门籍华人华侨的关系,更好地开拓国际市场。同时,推出更加开放式的政策,把深、港、澳等地的资源引进来。
聚焦培育“绿色+”动能,激活生态发展区可持续发展潜力
打造千亿级文旅产业
优越的生态环境是江门发展优势。全会提出,江门将聚焦培育“绿色+”动能,激活生态发展区可持续发展潜力。为此,该市将按照“面上保护、点上开发”原则,切实提高生态安全保障和绿色发展能力,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在高水平保护中实现可持续发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
“以城乡融合资源要素的需求为导向,分类引进外来市场经营主体,引领和开拓百亿级产业绿色发展集群以及乡村旅游发展。”专家建议,江门要以绿色发展理念与城乡融合发展战略的视野做好顶层设计与统筹规划,并且建立健全一揽子有利于绿色产业发展、绿色乡村发展以及绿色旅游发展的配套政策体系和平台载体。
部署?实施“醉美江门100村”乡村旅游建设工程
当前,江门生态发展区绿色优势逐步释放。在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中,江门连续两年在全省实绩考核中被评为“优秀”等次,并获得粤西片区第一名;现代农业持续增效,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成效显著,大湾区农产品交易流通中心正在加快建设中;全域旅游亮点纷呈,台山获评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开平获评省第二批全域旅游示范区……
生态发展区是全市重要的生态屏障。对此,要激活生态发展区可持续发展潜力,做大“绿色+”产业是重要目标。江门将推动制造业绿色发展,加快区域内现有产业和园区低碳化改造,重点发展绿色制造和循环经济产业。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高水平建设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农业合作发展平台;加快农产品冷链物流省级优势产区产业园、省农产品加工示范区、大湾区农产品交易流通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突出抓好台山鳗鱼、开平马冈鹅、江门大米、江门茶叶等特色优势产业集聚发展,打造大湾区的“米袋子”“菜篮子”“果盘子”。
做美“绿色+”农村,同样是江门建设生态发展区的重要内涵。为此,该市将持续推进“厕所革命”,加快补齐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短板,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设施条件。同时,抓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深入推进省级示范县镇村创建工作,打造100个美丽乡村示范片。
结合自身的生态资源禀赋,江门还将做强“绿色+”旅游。具体而言,该市将实施“醉美江门100村”乡村旅游建设工程,连片打造一批田园综合体;加快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建设,深化国家级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创建,积极推动侨乡文化遗产游径精华示范段建设。
此外,江门还将加强与港澳旅游产业联动,打响康养旅游品牌;加快赤坎古镇、古劳水乡等项目建设,擦亮台山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开平“两山”理论实践创新基地、恩平“中国避寒宜居地”名片,打造千亿级文旅产业。
建议?着力打造百亿级现代农业产业绿色发展集群
“江门推进区域内现有产业和园区低碳化改造,可以借鉴深圳构建生态系统价值(GEP)核算体系做法和经验,加快建立"城市GEP"与GDP双核算、双运行、双提升机制,以GEP调节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绿色制造,以最严绿色考核保障生态文明建设。”针对“绿色+”产业的发展前景,五邑大学生物科技与大健康学院副教授白书立给出建议。
白书立表示,江门还可以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如大力推进绿色制造体系,积极培育新兴产业,实施清洁生产改造,大力发展工业循环体系,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
江门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教研室主任白露认为,江门发展绿色经济,拥有生态资源优势与土地资源优势,“江门的森林、温泉、海岛资源丰富,同时拥有广阔的土地开发空间,二者都是发展"绿色+"旅游的基础。”
“以恩平为例,它作为生态发展区的核心区域,其拥有丰富的生态资源,但短板在于经济基础薄弱,在这一层面谋求发展,不应单纯追求旅游发展,而应该统筹考虑美丽乡村建设、培育特色优势农业、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等一整套,实现区域经济发展转型升级。”白露补充。
“江门在打造"绿色+"农业农村发展动能的空间上潜力巨大。”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经济与农村发展研究所主任苏柱华说。目前正参与制订江门市农业农村现代化“十四五”规划的他透露,江门计划在生态发展区重点布局台山鳗鱼、开平马冈鹅、江门大米、江门茶叶等四大产业发展,着力打造百亿现代农业产业绿色发展集群,同时以打造湾区优质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为抓手,创建粤港澳大湾区都市农业精品区。
苏柱华认为,以现代农业产业、特色优势农业、建设美丽乡村等撬动“绿色+”动能,市场化主体经营管理是重头戏,“要以城乡融合资源要素的需求为导向,分类引进外来市场经营主体,引领和开拓百亿级产业绿色发展集群以及乡村旅游发展,重点培育本地特色农业产业新型经营主体。”
在苏柱华看来,江门土地资源丰富,但要培育“绿色+”动能,需要千方百计缓解农业农村用地制约问题,包括现代农业产业建设用地、村(居)宅基地活化利用(尤其是古村落)、乡村旅游建设用地以及复垦复绿生态保护用地等。
聚焦互联互通,推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
力争“十四五”时期完成交通投资2000亿元
全会提出,江门地处“一核”“一带”交汇点,有基础有条件有责任为全省高质量加快构建“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格局贡献力量,要深入推进“三区并进”。特别是在交通方面,要聚焦交通“大体系”,努力打造珠西综合交通枢纽。
对此,专家认为,扩大基建规模,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有助于江门经济实现稳定,同时也能够加快区域融合发展,增强与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的互联互通。“江门要利用好互联互通给沿线地区带来的区位优势,将路网设计与资源导入需求相结合,为城市未来产业布局埋下伏笔。”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粤港澳大湾区研究院副院长杨永聪说。
部署?推进东西部连接珠三角枢纽机场快速干线建设
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将于近期开通,江门大道南(东线)左幅试通车,银洲湖高速先行段动工建设;珠西物流中心加速破局,复合型国际物流港正在崛起;深江铁路、黄茅海跨海通道已动工建设,广海湾深水港等重大项目前期工作有序推进……
全会报告中,上述一系列重点交通设施的最新进展令人振奋。在此基础上,江门将聚焦互联互通,推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为了提升区域快速通达能力,该市计划构建东西部外联内通立体化交通体系,力争“十四五”时期完成交通投资2000亿元,推动形成北广州、东深圳、西江门“三足鼎立”的综合交通枢纽格局。
积极融入轨道上的大湾区,是实现上述目标的关键环节。接下来,江门将加快江门站等站场综合开发、大湾区珠西物流一体化项目建设,完善提升综合性交通枢纽功能。同时,加快深江铁路江门段建设,推动珠肇高铁江门至珠三角枢纽机场段、南沙港铁路客运改造年内动工;推动优化广佛江珠城际并纳入近期建设项目,有序推进城市轨道交通规划建设。
而在构建“外引内联”高速廊道方面,江门将谋划构建“六横六纵两联”高速路网,推动中江高速扩建年底启动建设,江鹤高速扩建2021年上半年启动建设。黄茅海跨海通道和银洲湖高速则力争年内全线动工,确保开春高速、中开高速双水互通至风山互通段以及开阳高速扩建工程年内实现通车。
为了织密西部高速路网,江门还将规划串联文旅资源、联通沿海高速的南北向通道,加快推进南新高速、广台高速开平至台山段前期工作,谋划建设斗恩高速,同步做好沿线高速出口辐射区域的规划布局,提升区位发展潜力。此外,该市还将谋划推进东西部连接珠三角枢纽机场的快速干线建设,提前布局空港经济区。
完善城市交通路网,同样是推动区域交通基础设施一体化的题中之义。为此,江门将加快江门大道南、国道G240至珠西物流中心疏港公路、国道G325线址山至塘口段改建、华盛路西延线、省道S270等项目建设,高效串联城市功能平台和产业园区。同时,加紧规划建设环都市核心区快速干线,打造主城区20分钟通勤圈。
建议?将路网设计与资源导入需求相结合
“在当前经济下行压力仍然较大的背景下,通过扩大基建规模增加固定资产投资,是江门稳定经济增长的正确选项。”中山大学岭南学院经济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林江认为,交通基建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优质资产,全会把城市发展的方向聚焦在此,正合时宜。
他指出,通过交通基建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实现互联互通,能够增加区域融合发展的“可视度”。但同时,林江提醒,江门在推进交通基建,包括轨道交通和路网建设的同时,要依据财政能力,平衡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短期效益和长期效益之间的关系。
“大型基建工程前期投入巨大,工程的融资模式、运营模式等至关重要。”他建议,在模式的选择上应广开言路,充分咨询社会各界的意见,包括基建、金融、管理等专家,力图找到既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又能充分发挥经济效益的最佳方案。
江门地处珠江西岸,在“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发展新格局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副校长董小麟认为,聚焦互联互通,对江门本土、粤港澳大湾区、带动粤西粤北片区发展都意义重大。
“在设计线路时,要注意对接全国交通骨干线,联通产业布局,串联文旅资源。”董小麟建议,江门在推进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要合理规划高速路网和城市交通路网的布局,层层衔接,“使人才和游客能够在最短时间、以最方便的方式到达目的地,为江门的产业发展和文旅消费汇聚更多人气”。
杨永聪则提醒,在规划交通基建时,要有前瞻性的目光。“不少城市在规划时低估了客流量的增长速度,以至于基建完成后远不能满足城市发展的需要。”同时,他建议江门要利用好互联互通给沿线地区带来的区位优势,将路网设计与资源导入需求相结合,为城市未来产业布局埋下伏笔。
聚焦强基础增动力,充分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
实施升级版的“三个千亿投资计划”
聚焦强基础增动力,是全会提出的重要论述。为此,江门将坚持工业立市不动摇,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施升级版的“三个千亿投资计划”,持续加大工业、基础设施、城市建设投资力度,在有效投资上扩规模、优结构、提质量、上效益,力争“十四五”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1.5万亿元。
对此,中山大学粤港澳发展研究院首席专家、广东省创新战略研究会会长陈广汉分析,投资和创新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两大引擎,江门强调有效投资的作用,是一条正确的路径。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章喜则认为,基础设施投资通过投资效益和溢出效应,直接或间接促进经济增长,是江门实施投资驱动模式的应有之义。
部署?加快135个市级重点产业项目建设
为了发挥有效投资的关键作用,全会提出了着力补齐工业投资短板、统筹推进新型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强化要素保障和合理配置、加强市级统筹等五项具体措施。
接下来,江门将力争“十四五”时期完成工业投资5000亿元,加快德昌电机二期、富华重工智能制造、创维显示、巨高数控机床等135个市级重点产业项目建设,推动22个工业预备项目尽快开工。同时,落实技术改造资金扶持政策,支持企业加大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绿色化技术改造投入,加快推动460家重点工业企业实施技术改造。
为统筹推进新型和传统基础设施建设,江门将大力推动5G、大数据、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实现5G网络各市(区)全覆盖,并建设一批基于行业的“5G+工业互联网”示范项目。同时,加强能源基础设施建设,推动珠中江区域天然气主干管网项目(江门段)开工,实施全市天然气“县县通”工程;完善水利基础设施,有序开展城乡治涝、城乡防洪工程。
在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强化要素保障和合理配置方面,江门将大力实施县城品质提升工程,推动公共服务设施提标扩面,并积极做好台山全国县城新型城镇化试点建设;积极开展2021年中央资金申报项目储备工作,加快打造千亿国资平台;根据项目投资进展、财税贡献、经济效益等实际情况,分类分批供地,并加大闲置用地、低效用地依法处置力度。
值得一提的是,江门将加强市级统筹,注重体制机制创新,研究制定市级重大项目清单,每年统筹安排不少于10亿元支持重大平台、重大项目建设。对事关长远发展、条件成熟的重大平台提级管理,江门将实行市级主导、属地配合的管理机制。
建议?打破地域限制搭建投资平台
受疫情影响,江门经济当前仍然面临较大压力。陈章喜认为,江门提出实施升级版的“三个千亿投资计划”,既有利于推动区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也能够助力调整江门当前的投资结构。“通过固定资产投资,江门可以提高技术设备水平,在改进传统产业的同时,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进而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当前,江门仍处于工业化、城镇化持续推进,信息化、农业现代化快速发展阶段,新旧动能转换特征明显,无论是人力资本积累,还是物质资本积累都还有较大发展空间。陈章喜判断,以“云大物移智”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或成为江门落实产业兴城的主要投资方向。
对于投资计划的落地,陈章喜建议江门现阶段要更加关注基础设施投资结构的调整,加大对新型和民生型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补足教育、医疗、养老、环保等领域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的短板。其次,江门要把握好有效投资的着力点,把稳增长与惠民生两个目标结合起来,发展具有全局性、基础性、战略性意义的公共服务投资,增加公共产品和服务供给。
陈广汉则指出,江门近几年在交通大会战战略上取得了不俗的成绩,珠西枢纽江门站建成在即,届时将有更多人流、物流、资金流在此聚集,为江门“三千亿投资计划”增加更多可能性。
“江门可以围绕轨道交通建设,在对接粤西地区投资资源上大做文章,以交通促投资,以投资促城市升级,提高珠西枢纽江门站和整座城市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地位。”他建议,借助交通基建的红利,江门要着重考虑文旅、生态、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城市建设。“江门有丰富的名人、温泉和海洋资源,生态环境良好,在发展文旅产业和养老产业方面具有突出优势。”
在工业投资方面,陈广汉认为“政府搭台、企业唱戏”是一种有效的做法。在市级主导、属地配合的管理机制下,江门可以突破地域的限制,根据现有产业的布局,建设硬件配套完善、软件政策扶持的产业园区。他期待,平台建成后,江门可以依托自身侨乡的优势,吸引更多海外华人华侨回国投资。
新闻推荐
秋燥、秋乏、秋困……身体问题频现 内外结合让孩子度过“多事之秋”
秋天,天气渐渐变得干燥,人体容易出现津气干燥的症状,如鼻咽干燥、干咳少痰等。中医认为,肺与秋季相应,燥易伤肺,而肺气虚则身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