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小家”团圆 护“大家”健康 江门市中心医院战“疫”夫妻:最美的爱情,就是和你“战”在一起

江门日报 2020-08-19 08:42

名片 丈夫王福权:37岁,急诊科主治医师,从医10年,党龄14年 妻子陈晓华:36岁,感染科主治医师,从医10年,党龄14年 名片 丈夫付兆宗:35岁,脊柱外科副主任医师,从医7年,党龄17年 妻子司沙沙:33岁,生殖医学中心科主治医师,从医7年,党龄14年 名片 丈夫林伟星:31岁,胃肠外科主治医师,从医4年,党龄9年 妻子陈欣:30岁,超声医学科主治医师,从医4年,党龄8年

是夫妻,更是战友!面对疫情,他们“疫”往无前,携手共进。并肩作战,成为了他们的浪漫;互道平安,成为了他们的牵挂。他们,用行动诠释了战“疫”时期的最美爱情。

在第三届“中国医师节”到来之际,记者采访了江门市中心医院的3对战“疫”夫妻。他们的生活,没有花前月下的浪漫,没有轰轰烈烈的海誓山盟,只有“注意安全”“平安归来”的朴实关怀。舍“小家”团圆,护“大家”健康——这不仅是这3个“双医家庭”的真实写照,更是千千万万个医生家庭的缩影。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邓榕通讯员/陈君关妙娟

1号“双医”家庭:

爱是同一屋檐下的“时差生活”

同在一家医院工作,却不常见面;同在一个屋檐下,却是“时差生活”……疫情之下,陈晓华义无反顾地成为了第一批进入定点医院隔离病房救治的医生。而爱人王福权,同样奋战在抗“疫”前线。这对医生伉俪,没有花哨的张扬,没有炽烈的表达,却是彼此人生最温暖的陪伴。

初心

王福权和陈晓华是大学同班同学,学的是临床医学专业。提起从医初心,两人异口同声地说,因为热爱,所以无悔。“学医的道路也许漫长而艰苦,但治病救人所获得的成就感是任何东西无法超越的。”王福权说道。

医学的博大精深,同样吸引了陈晓华。“医学不断变化发展,充满挑战,可以通过所学去治病救人,为社会做出一点贡献,很有意义。”陈晓华说。

战“疫”

1月28日,江门首例确诊病例核酸检测阳性后,作为感染科医生,陈晓华当晚被征集参加隔离病房工作,成为了第一批进入医院隔离病房的医生,承担起对确诊病例的救治重任。

“当时也没想太多,就觉得这是作为一名党员,一名医生,该做的事,义不容辞。”陈晓华说,由于这是个新型的冠状病毒,以前没接触过,所以,大家都没有太多的治疗经验,挑战还是有的。最担心就是病人的病情,没有想象中控制得那么理想,不能很好地掌控病情的进展,好在有全员专家组给他们做坚强的后盾。

而王福权所在的急诊科,则是与疫情短兵相刃的前线阵地,同样有着巨大的风险。“除了日常的院前急救、急诊门诊工作外,我们还担起了预检分诊、院外排查、转运病人的重担。”王福权说,这是院前第一道防线,不允许有任何疏漏,所以,他们在最短时间内快速掌握了新冠肺炎的防控知识和筛查诊治流程,迅速走上了抗击疫情一线岗位。

在这段特殊的日子里,虽然大家都在医院,但彼此也不能见面。为了让妻子无后顾之忧,王福权承担起了家里家外的所有工作,无怨无悔做好爱人的坚强后盾。

有空的时候,彼此就通过视频,聊聊工作,聊聊生活。一条条简短的嘱咐,寄托了对彼此的牵挂;一句句简单“平安”,宽慰了对彼此的担心。屏幕两端是牵挂、是理解、是支持、更是相濡以沫。

日常

结婚10年,家,对夫妻二人来说,更像是旅馆,聚少离多的日子成了他们的家常便饭。一个星期,陈晓华要上两次夜班,而王福权,则要上3个夜班,一周总有大半时间见不上面。

“我们在一起度过的节假日屈指可数,从医10年,和家人也就在一起吃过两次年夜饭。”陈晓华说,很多时候,两人的除夕夜都是和同事一起过,所以,同事都像家人一样,相亲相爱。

感染科和急诊科都是高风险的科室,偶尔急诊会诊正好赶在一起,一起为病人解除痛苦,是这对医生夫妻最浪漫的事。

“我们这个职业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她是长年累月和未知的病毒打交道,而我每次出车,也不知道会面临怎样的危险。”王福权说,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上,要保持一份平常的生活,确实要付出比较大的努力。但也正是因为这份工作,让他们更加敬畏生命,更珍惜家人相伴的每一刻。

一家人一起出去玩,成为了夫妻俩生活里最大的幸福。“去哪儿不重要,关键是和谁去。”陈晓华笑说道。

告白

最想对他说的话:无论以后能走多远,此时此刻永远是最美好的,珍惜当下。

最想对她说的话:平平凡凡的生活是最难的,简单生活,一起上下班,有空多陪陪孩子。

宣言

我们的生日是同月同日,希望以后每一年的生日我们都能一起度过。

2号“双医家庭”:

爱是并肩作战的幸福

付兆宗和司沙沙都是山东人,两人从大学时开始相知相恋,后来,一个成了博士,一个成了硕士。对医学事业的执着,让他们彼此信任、互相鼓励、并肩作战,成就了别样的幸福。从相识、相知、到相爱,他们将“1+1”发展成为幸福的4口之家。

初心

决定从医,付兆宗和司沙沙各有各的缘由。当医生,是付兆宗年少时的梦想。他说,老家在农村,限于医疗条件,不少乡亲都是拖到疾病严重才处理,非常痛苦,所以,想投身医疗事业,对抗病魔。

学医,于司沙沙而言,则是顺其自然的事。“家族里学医的特别多,耳濡目染之下,也就有了学医的念头。”司沙沙说,选专业时,特意选择生殖医学,就是想帮助那些不孕不育患者圆一个做父母的梦。

战“疫”

彼此鼓励、并肩作战,这大概就是爱情最美的样子。

1月22日,为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暴发疫情,医院发出通知,拟在全院临床科室/病区抽调医师成立新冠肺炎应急救治预备队,夫妻俩第一时间报了名。

一开始,两人都没选上。“同事们都踊跃报名,参加的名额刷一下就被"秒杀"完了。”司沙沙说,再加上他们的专业不太对口,所以,没能进入第一梯队。

5月,因发热门诊工作量大,司沙沙被派去支援,这一去就是一个月。“虽然确诊病例清零了,但大家还是全副武装防护,每一个环节都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司沙沙说,问诊时,因为要和患者保持一定的距离,再加上戴了N95口罩、面屏,音量也要比平时高得多,身体的消耗也比较大。每次下班后,就感觉声嘶力竭,整个人有点虚脱。

当时已是酷夏,因为穿着防护服不透气,6个小时工作下来,里面的衣服早已湿透。在发热门诊的一个月,司沙沙一下就瘦了好多。

此时,夫妻间的理解和默契转化成了救死扶伤的能量。“每次碰到拿不准的病例,我都会向他请教,一起讨论病情。”司沙沙笑着说,最多的时候,一个晚上“骚扰”四五次,他就是我的“场外参谋”。

今年8月,付兆宗也去发热门诊支援了。“妻子都去了,我也不能落后。”付兆宗说,作为党员必须为战“疫”出份力。

日常

“双医家庭”,意味着忙碌加倍、牺牲加倍。个中滋味,甘苦自知。

虽然同在一所医院工作,但两人基本见不着面,因为彼此的工作都排得满满的。为了能照顾两个孩子,在每个月的月末,司沙沙都会制作下个月的“家庭排班表”,刻意把两个人的工作值班错开,交错着倒班。“她是我们家的"大总管",也是我的后盾,有她就有家。”付兆宗笑着说道。

对二人来说,最愧对的人,就是双方的父母。司沙沙说,别人家的孩子,还可以陪父母出去旅游,而他们所谓的孝顺,能回家陪父母一起吃个饭,就算不错了。这么多年,连拍张全家福的时间都没有。

虽然医生这个职业意味着付出、辛苦、奉献,但两人从未后悔过。“当我曾经治疗过的患者怀孕了,抱着白白胖胖的娃娃来看我的时候,那一刻特别开心,或许这就是我坚持下去的动力。”司沙沙说道。

而在付兆宗看来,医生救治的不仅仅是病人,更是给一个个家庭带来了希望和未来,这种成就感,是任何职业都给不了的。

告白

最想对他说的话:多陪陪父母,多陪陪孩子,至于我,克服一下,就好!

最想对她说的话:老婆,你辛苦了,等疫情平稳,我们一起带着孩子们回趟烟台,让他们看看我们相识、相知、相爱的地方。

宣言

医者仁术,必有仁心。

3号“双医家庭”:

爱是即使再忙也要一起吃顿饭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行役在战场,相见未有期。”这是汉代苏武《留别妻》中的诗句,也是林伟星和陈欣现实写照。丈夫支援发热门诊,妻子支援新疆,这个“双医家庭”在祖国需要之时,从未退缩。

初心

林伟星和陈欣,是一对典型的双学霸夫妻。2008年,两人成为中山医科大学中山医学院同班同学,还都是八年制的本硕博连读,爱情故事自此开始。

提起行医之路,林伟星笑言,自己从小就有医生情结,“感觉医生是个很了不起的职业,能治病救人,所以,高考填志愿,所有专业都填了医学。”

而在陈欣看来,学医,则是给了自己一个可预见的未来,而且还可以帮助别人,何乐而不为。

战“疫”

医院组建新冠肺炎应急救治预备队时,夫妻二人第一时间报了名。“当时我们也没想太多,就觉得祖国需要、人民需要的时候,作为党员,我们就必须往前站,这是我们的使命与担当。”林伟星说道。

期间,林伟星先后两次去发热门诊支援,第一次,是在2月份;第二次,是在五六月。“知道他去支援,心情还是比较复杂。”陈欣说,因为他们都知道,去发热门诊,意味着可能要直面疫情,但还是得支持,这是作为医生的职责所在。

在发热门诊,林伟星主要是做新冠肺炎疑似病例的筛查工作,并对患者的原发病进行诊断、治疗。“最难熬的是夜班,在普通病房,晚上还能休息下,但在发热门诊,就算病人很少,你也不舍得脱下这层衣服去值班房休息。毕竟,N95口罩、防护服都是一次性用品,消耗量巨大,要节约使用。”林伟星说,也不能趴在桌子上休息,因为一趴,很容易造成面部污染,所以,只能从晚上12:00,一直坐到天亮。

6月中旬,林伟星从发热门诊支援回来没多久,陈欣就收到了科室援疆的征集令。“当时我也没告诉他,我很想去。”陈欣说,但没想到他一看,就说,“你想去就去吧”,那一瞬间,陈欣心里特别感动,觉得丈夫特别懂自己。很多时候,不需要说太多,就知道自己在想什么。

6月底,陈欣带着对丈夫的眷恋,来到了图木舒克市。虽然当地的生活条件比较艰苦,吃穿用都不太方便,但陈欣依旧甘之如饴。“因为能把所学发挥出来,为当地的医疗事业进步,做点小小的贡献。”陈欣说道。

“虽然有些担心,但还是支持她的决定。”林伟星说,这也是一次历练,若他们科室也要援非、援藏,他也会报名。

日常

对“双医家庭”来说,从做医生的那天起,时间就不再属于自己,更不属于爱人,而是属于患者,属于疾病,属于生命。

相比较陈欣,林伟星则更忙,作为一名手术医生,他还要管病人,牵挂自然会更多。24小时随时、随地待命,已是常态。

“吃饭吃到一半,逛街逛到一半,把她一个人留下,在我们家挺常见的。”林伟星说,有一次,好不容易两人一起休假,逛街逛到一半,就接到了医院的电话,要回去抢救一个胃肠道大出血的病人,等到下完手术回到家,已经是凌晨了。

尽管忙碌的工作,无法实现花前月下的浪漫,但林伟星和陈欣却拥有平淡生活里的“小确幸”。结婚以来,只要林伟星回家吃饭,无论多晚,陈欣都会等他一起吃。“因为我知道,他站着做了一天的手术,真的很辛苦。”陈欣说,所以,我希望他回家后,至少能吃上一顿热乎乎的饭菜。而这对林伟星来说,则是最甜美的家常。

告白

最想对他说的话:无论你想做什么事情,就去做吧,我会一直在你身边。

最想对她说的话:我在家等你安全回来!

宣言

健康所系,性命相托,对每一个病人,尽最大的努力去救治。

新闻推荐

走进江门市五邑中医院三个国家级重点专科 看“国家队”医生如何守护患者健康

感染科医护人员冲在疫情防控最前线。脑病科医护人员查房。妇科中医药疗法受患者欢迎。肺病科副主任中医师彭景钦出征支援...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