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揭开精神科、心理科、老年科医生的工作面纱 精神障碍患者的心灵“修复师”

江门日报 2020-08-19 08:53

医生心语: 我希望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去照顾、关心他们,让老年患者的生命旅程更有“温度”。 医生心语: 倾尽所有心血和关爱,为的就是让眼前这群患者的灵魂早日“康复”,能够回归社会。 医生心语: 我希望能在他人最无助的时候,带给他们阳光,帮助他们走出孤独与灰暗的世界,寻回本应属于他们的色彩。

对于医生,大家都不会陌生,但有一种医生,对于他们的工作日常,很多人知之甚少,那就是精神科、心理科医生。他们在出诊或查房中可能会面临挨打、挨骂,日常则要接受精神垃圾、负面情绪的倾倒,但即使如此,他们仍兢兢业业,不忘初心,尽全力给病人减压、卸思想包袱,做病人心灵的“修复师”。

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精神科、心理科、老年科,揭开这些心灵“修复师”工作的面纱。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蔡昭璐通讯员麦润萍

刘岱岳:理解、同情、善待每一位患者

提起精神障碍患者,大多数人脑海里浮现的画面就是厚重的铁门,发疯的患者蓬头垢面、胡言乱语、眼神空洞……许多人会觉得他们是异类、疯子,纷纷敬而远之,但对于在精神科医生这个岗位上坚守了14年的精神关爱科副主任医师刘岱岳而言,患者就是朋友,他理解、同情、善待每一位患者,竭尽所能去医好每一位病人。

因为对精神疾病的不了解,世人对精神专科医院和精神科医生一直存在误解,甚至还有人把这个职业“妖魔化”。从医这么多年,刘岱岳多多少少也受到过一些来自外界的压力。“但幸好,这几年,大家的观念有了很大改变,不少患者也会主动求医。”刘岱岳欣慰地说。

精神障碍患者处于急性期时,可能会出现一些冲动,甚至无端攻击人的行为,但这并不是刘岱岳害怕的事情,他说:“我最害怕的是当患者需要帮助的时候,我帮不上忙。”

2011年,刘岱岳曾在门诊接诊到一位抑郁症患者,是个20多岁的小伙子。刘岱岳在门诊给这个小伙子治疗了三个月,状况相对稳定。一天半夜,小伙子打电话给刘岱岳说他想自杀。“当时我整个人一下子就愣了。他是门诊患者,没有他的家属电话,他也不告诉我他在哪里,报警都不知该怎么报。”刘岱岳尽量让自己冷静下来,一边叫同事去查他的家庭住址、电话,一边慢慢去安抚他。“我跟他聊了3个小时才打消了他自杀的念头,当时还是有点手足无措,要是某一句话说错刺激到他,可能他就真的自杀了。”刘岱岳回忆说。

疫情期间,刘岱岳还参与江海区外海隔离酒店的急性处置工作,只要隔离人员出现精神心理问题,刘岱岳就会马上赶过去,提供帮助。

有人说,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精神科医生是拯救病人灵魂的“医学工匠”,对于刘岱岳而言,他倾尽所有心血和关爱,为的就是让眼前这群患者的灵魂早日“康复”,能够回归社会。

吕园园:在他人最无助的时候,带给他们阳光

心理科诊室外,10多个患者拿着病历在焦急地等待。诊室里,心理科副主任医师吕园园正在给患者复诊:“最近睡眠好多了吧?”“嗯,比之前好了很多。”

自从疫情平稳后,来心理科就诊的人大幅度增加,每天,吕园园要接诊约40个患者。为了不让他们等太久,一天下来,吕园园甚至不敢喝水,只为能节省上厕所的时间赶紧帮他们解决问题。

刚踏进这个行业时,吕园园很多次想过放弃。“因为太累了,感觉自己就像居委会大妈,不仅要解决病人的疾病问题,还要操心他的吃喝拉撒、情感问题,半夜还会经常接到电话。”吕园园说,但每次一想到她可以给别人带来希望时,她咬咬牙又坚持了下来。

在吕园园刚当心理科医生时,她遇到了14岁的小波(化名)。小波家住恩平,患有严重的抑郁症。家里人文化水平不高,觉得小波是“鬼上身”了,让他喝符水,还请了道士。道士说小波没救了,就让他这样吧,家里人听信就放弃了。当时的小波基本不说话,自暴自弃,一天到晚想着自杀。

“幸好当时有个义工也是我的患者,跟小波比较熟,就把他带过来了。”吕园园说,刚开始小波不愿意治疗,她不断去开导小波,并数次亲自到小波的家里和学校,跟家长、老师交流。慢慢地,小波打开了心扉,接受治疗。现在,小波在上海交通大学读研究生,病情一直没有复发,每年他都会给吕园园发信息、照片问候一下。

“这么多年,每次一想到他,我就又有了动力。不管碰上多疑难的,我都不放弃,因为有他这个成功案例指引着我,我相信只要不懈努力,怎样都会好的。”吕园园欣慰地说。

来就诊的患者中,很多都是青少年儿童,只有周末或放假才能来。因此,周末吕园园时常需要上班,再加上高强度的工作状态,吕园园几乎没有时间陪孩子。每次说到孩子,她就不禁难过和愧疚。“帮别人解决了孩子的问题,可亏欠自己孩子的却太多。”说着说着,吕园园止不住哽咽。

“但我不后悔从事这份工作,我希望能在他人最无助的时候,带给他们阳光,帮助他们走出孤独与灰暗的世界,寻回本应属于他们的色彩。”吕园园说。

罗健丽:让老年患者的生命旅程更有“温度”

“罗医生,你这几天给我开的药,我吃了感觉很好。”老年精神科副主任医师罗健丽一走进病房,患者就走上前来跟她打招呼。

快到午休时间,整个病区有些安静,但在病房门口,有一位坐在轮椅上的老人在咕囔着说要上厕所,见状,罗健丽走了上去。那是一位93岁的阿婆,患有器质性精神障碍。“这里住的主要是患有各类精神障碍的老人,约90人,其中,大部分都伴有诸如中风后遗症、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罗健丽说。

由于病区的老人大多都伴有严重的躯体疾病,或是几十年来长期服抗精神病药物,所以病情随时有变化的可能,需要时刻关注。“你很难直接从他们的口中知道哪里不舒服,只能通过观察他们的吃喝拉撒及感受来获知。”罗健丽说。

从事老年精神科工作的8年来,罗健丽最怕的就是老人出现摔倒或噎食,这也是老年精神科最常见,也是最难避免的并发症。如果摔倒的话,轻则皮外伤,重则颅脑外伤甚至危及生命,而发生率最多的就是股骨骨折,即使进行骨折手术,很多患者之后都需要在轮椅上度过余生,生活质量大打折扣,这对疾病的预后简直雪上加霜;而噎食的话,轻则多合并吸入性肺炎,重则引起大气道阻塞,严重危及生命。为此,江门市第三人民医院医护人员需要加倍用心的看护、照料他们。

老年患者很多都伴有认知障碍,就像一个个老小孩,经常不认得家人,但他们还是能认得出罗健丽,同时,也给了她很多的感动。“患者与我们朝夕相处,比他们与家人相处的时间还多,情感上已拉得很近了,他们对我们既是医患关系,又是朋友,更有亲人般的情感所在。”罗健丽感慨地说。

这里的老年患者生命时光所剩不多,加上身边没有亲人陪伴,来自医护人员的陪伴对他们特别重要,甚至成了老人们最后对生命的留恋。罗健丽坦言,作为一个老年精神科的医生,更多的是无奈,虽然付出很多时间和精力,但最终病情仍是“走下坡路”。“不过我仍然希望能用自己所学的知识,更好地去照顾、关心他们,让老年患者的生命旅程更有"温度"。”罗健丽说。

都说医生不易,而作为一个精神心理卫生工作者更不易,工作中被患者打骂,生活中被家人埋怨、被朋友误解。他们尝尽了酸甜苦辣,有时甚至也对这份职业动摇过,可每当看到患者康复的笑脸、家属衷心的感谢,所有的辛苦、委屈都会烟消云散。他们生动地诠释了新时代精神心理卫生工作者的使命担当,只因心中始终有一道光,照亮着他们在守护生命与健康的道路上努力前行。

新闻推荐

江门城管系统纵深推进扫黑除恶,重拳治理行业乱象 单月线索摸排量多次位列全省第一

江门城管队员走进东湖公园,向市民派发扫黑除恶宣传资料。杨兴乐摄日前,在蓬江区某工地,数辆泥头车将渣土运输到工地进行回填...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