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Ⅰ号”考古发掘阶段完成
本报讯(记者/李景仪)记者从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了解到,“南海Ⅰ号”考古发掘阶段日前圆满完成,并入围2019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候选项目。“南海Ⅰ号”从发现、考察到打捞、保护,前后历时33年,直接影响了我国水下考古学的开创,是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发展的一个缩影。
“南海Ⅰ号”南宋沉船是国宝级文物,1987年被发现于阳江、台山交界海域。2007年,在多次水下考古工作基础上,“南海Ⅰ号”考古队以空前的整体打捞方式,把钢沉箱包裹的“南海Ⅰ号”古沉船及其船货整体起吊出水,并采用气囊拉移的方法平稳移入广东海上丝绸之路博物馆内。2013年,“南海Ⅰ号”保护发掘工作全面启动,次年完成沉船本体及船货以上的堆积清理。到2019年完成全部考古发掘工作,船上共发掘钱币、陶瓷器、金银器、铜铁器、漆木器、玉石器、玻璃器等文物超过17万件(套),提取船木139块、标本2931件,同时还有大量反映埋藏环境的海洋生物残骸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遗留物。
“‘南海Ⅰ号’的发掘工作在2019年已经正式结束了,接下来要进行古船体的加固和保护。”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南海Ⅰ号”考古队领队崔勇介绍,“南海Ⅰ号”沉没于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必经之地,其作为一个相对独立而又结构完整的水下遗存,蕴藏的信息总量极为庞大。不仅再现了南宋海洋活动的繁荣景象,还显示出宋代高度发达的商品经济已渗透到海外贸易体系当中。
崔勇解释,我国的水下考古起源于“南海Ⅰ号”,因为“南海Ⅰ号”是我国成立水下考古学研究室最重要的原因,也是最主要的研究对象。“南海Ⅰ号”的发现及发掘打捞工作前后历时33年,是我国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发掘的一个缩影,见证了我国从无到有、再到成熟壮大的水下考古学科领域的发展历程。
新闻推荐
绘图:杨佳旅游过年已经成为新潮流。从买鱼买肉大扫除,到订机票订酒店说走就走,旅游已经成为春节的“新年货”和不少人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