玲珑麻风博物馆一期布展完成 前来送温暖的义工成首批观众 18期《江门日报》入驻博物馆

江门日报 2020-01-14 07:32

董淑猛向观众展示《江门日报》关于玲珑村集体婚礼的报道。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郭永乐

1月12日上午,开平市玲珑麻风博物馆第一期布展完成并迎来首批观众——来自江门市义工联直属义工服务总队社区服务队、江门市捐献造血干细胞志愿服务队的40多名义工。

当天,义工们来到玲珑村开展春节送温暖活动,给老人们带来了丰富的年货和一场精彩纷呈的文艺演出。慰问活动后,玲珑医院院长董淑猛带领大家参观了博物馆,病后的董淑猛明显消瘦了很多,但介绍起玲珑麻风博物馆的展品和背后的故事时依然兴致勃勃。本报记者也把此前报道过玲珑村的18期《江门日报》提供给博物馆,这批报纸将作为展品的组成部分展出。博物馆第二期和第三期工程也即将提上日程。

墙钟记录撤离大襟岛时刻

玲珑麻风博物馆位于玲珑村一间平房内,布展工作于2020年1月7日完成,恰逢玲珑医院成立63周年纪念日。

走进玲珑麻风博物馆,一个由两支拐杖和12张图片组成的、时间指向10时35分的巨大墙钟非常引人注目。原来这代表2011年1月9日上午10时35分,在党和政府关怀下,44位麻风康复老人乘船撤离大襟岛,搬进玲珑村。这一历史时刻,也代表着这些老人开始新生活。

“建这个馆不是宣扬苦难,我们更多是表现麻风康复者乐观、坚强、热爱生活的一面。”董淑猛说,筹建玲珑麻风博物馆的目的主要是回顾新中国成立后麻风病的防治情况,记录和展示麻风病人和康复者的生存现状,麻风病防治工作者、志愿者、社会团体所做的贡献等,加强麻风病科普宣传,减少社会歧视。

目前,玲珑麻风博物馆有300多件藏品,展厅约100平方米,分成四大部分:一是“阳光行动”,展出了玲珑村集体婚礼、轮椅上的婚礼、接杨四妹回泗安医院、麻风康复者圆梦去北京等重大历史事件;二是“人间有爱”,展示了马海德、杨理合、张国成、董淑猛等优秀党员、麻风病防治工作者以及一些志愿者的爱心故事;三是“文化艺术”,展示了彭海堤等麻风康复老人的绘画作品和音乐爱好;四是“麻风记忆”,讲述了麻风康复老人的故事。

感谢《江门日报》多年来的报道

当天,本报记者给博物馆带去了此前报道玲珑村集体婚礼、董淑猛夫妻事迹的18期《江门日报》。

“非常感谢《江门日报》多年来对玲珑村康复老人和我们夫妻的报道,正是你们的报道,使玲珑村得到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关注,也受到了各级政府的重视,使老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老有所养、老有所依。我们将把这批《江门日报》作为深度阅读材料放在博物馆里,让观众深入了解老人们的故事,充实博物馆的内容。”董淑猛高兴地说。

对于大家都关心的自己的病情,董淑猛表示:“首先感谢社会各界对我的关心,我现在精神还可以,目前采取保守治疗,每三个月需要定期检查身体,医生看身体情况再决定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我们都要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因为我们还有很多事情要做!”

“我们想做的还有很多”

董淑猛所讲的“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是玲珑麻风博物馆第二期和第三期工程即将提上日程。

“目前第一期展馆展出内容只占我们计划的20%左右,我们想做的还有很多。”董淑猛介绍,第二期工程主要有两个展馆:一是筹建党建馆,借助平面展示、实物陈列、电子投影、信息互动等多种形式,展现玲珑医院党支部新时期党建工作成就,展示麻风病防治领域优秀党员的先进事迹。二是筹建科普馆,建设教学实验室,让观众能够了解麻风病的基础知识,模拟完成查菌和病理检查,以后可以做麻风病培训基地,把麻风病的治疗、护理、康复、回访等阶段的技术、经验给保存下来。

至于更长远的第三期工程,主要是全面改造玲珑村旧区,打造麻风遗址公园。后期,还将前往大学城、社区、企业等开展巡展,让博物馆流动起来……

新闻推荐

江门市检察机关率先在全省消除两级检察院公益诉讼起诉空白去年提起2宗药品安全领域民事公益诉讼

江门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郭玉。南都讯记者罗忠明1月9日下午,江门市十五届人大六次会议上,江门市人民检察院检察长郭玉向大会...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