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身上出现红点、红斑、红色肿物“胎记”,可能是 小儿血管瘤“缠上”宝宝

江门日报 2019-12-30 09:25

近日,刚出生的乐乐(化名)嘴唇上长了一个红豆样大小的“胎记”,一周后逐渐长到指甲盖这么大,随后到江门市妇幼保健院检查,经诊断为“毛细血管瘤”。江门市妇幼保健院小儿外科主治医师胡景辉提醒,如果宝宝身上出现红点、红斑、红色肿物这些“胎记”,并随着时间推移而“长大”,家长们要提高警惕,可能是小儿血管瘤“缠上”宝宝了。

血管瘤在出生6个月内增长较快

胡景辉介绍,其实小儿血管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肿瘤,它更倾向于错构瘤,因为其表现像肿瘤,所以习惯上把它叫做小儿血管瘤。它在早期可以表现为小红点、小蓝斑等,经常被误以为是昆虫所咬而被忽视。若血管瘤在生长迅速阶段,不积极处理,可出现各种并发症,例如呼吸道阻塞,影响视力,瘤体发生溃疡、感染、出血等,少数甚至危及生命。

血管瘤好发于婴幼儿,通常表现为皮肤或者粘膜出现红斑或者红色肿块,常见发病部位在头面部、躯干、四肢,影响外观,还有小部分可以长在口腔或者鼻腔,少数发生于颌骨内或深部组织。新生儿期发生率在1%—2%之间,女性发病率比男性高。

图图(化名)只有8个月大,日前,他做了血管瘤切除术,在肩膀留下了12厘米的伤疤。图图的妈妈刘女士回想4个月前,图图肩膀上的小疙瘩只是一个小龙眼那么大,却逐渐增大,先是长成鸡蛋那么大,接着又发展成鸭蛋那么大,最后在江门市妇幼保健院进行手术切除。

“一般来说,小儿血管瘤在出生6个月内增长较快,这时血管瘤不断增长扩展,并快速向周围皮肤及深层组织侵犯。出生6个月至1岁半左右,血管瘤增长速度就会慢下来,随着幼儿生长,个别类型血管瘤有进入稳定期甚至消退期的可能。”胡景辉说道。

四类小儿血管瘤危害各不同

小儿血管瘤该如何治疗?胡景辉提醒,部分病情较轻、面积较小、颜色较浅的血管瘤生长到一定程度会自行消退,但医学上很难预测,因此,如果患了血管瘤,还是应该早诊断早治疗。

根据病理及临床表现的不同,现在医学上把小儿血管瘤分为四类: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混合型血管瘤,四类小儿血管瘤危害各不相同。

毛细血管瘤可分为两类,一类是葡萄酒色斑,这类患儿一般自出生后即有,头面部、颈部都可出现,大小不一,形状不同,一般为皮肤斑块样改变,一般不高出皮面,颜色为粉红色或紫红色;另一类是草莓状血管瘤,表面高低不平,多高出皮面,就像草莓一样,这种血管瘤可能自行消退,消退年龄一般在4岁左右。

海绵状血管瘤是危害较大的,图图就是属于此类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一般不能自行消退,而且对小儿的危害较大,比较大的海绵状血管瘤还可合并血小板减少症,特别是年龄小的婴幼儿治疗难度更大。”胡景辉表示。

此外,蔓状血管瘤不会自行消退,会影响外观、功能,甚至累及心功能而危及生命。混合型血管瘤有自然消退的可能,该类型血管瘤破坏容貌,可影响进食与呼吸,甚至损坏器官。

“总而言之,毛细血管瘤和部分混合型血管瘤通常表现为小红斑,一般可自行消退,但也可能长成大麻烦,其他两类一般不会自行消退。一旦发现孩子患有血管瘤,甚至影响外观或身体的功能时,都建议进一步治疗。”胡景辉说。(文/江门日报见习记者梁爽)

新闻推荐

一眼看穿精准验出体内隐藏的“猫腻”! 江门市妇幼保健院首台高端MRI设备投入使用

江门日报讯(记者/邓榕通讯员/廖欣曾昭炜)12月28日,江门市妇幼保健院首台核磁共振(MRI)设备调试完毕,正式投入使用。尝到“头啖...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