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记使命 建功立业 他们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
上世纪70年代,通讯设备不发达,梁润娟骑着自行车走访企业,现场倾听职工需求,为职工解决难题;上世纪80年代,职工业余生活单调,陈荣绍在工人文化宫开设舞蹈等培训班,教职工跳舞、打球,丰富职工生活;2007年,简小玲加入新会区总工会,尽心尽力帮困扶难,于2012年获评“全国工会帮扶工作先进个人”……
1924年,新会县总工会成立,到今年刚好95周年。95年来,新会完成“由县到市”再由“市到区”的转变,新会总工会也从一开始的“新会县总工会”变为现在的“新会区总工会”,不变的则是一代又一代工会干部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的初心。
本期“葵乡工会”,本报记者的“镜头”继续聚焦新会工会系统干部,听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守岗位为工会事业建功立业的故事。
简小玲
办实事的干部
如今常被职工提起
“2013年,我们在江门率先喊出"有困难找工会"的口号。作为工会干部,当好职工"娘家人"就是我们使命。”说这句话的是简小玲,她2007年加入新会工会系统担任副主席,重点分管保障部和困难职工帮扶中心,是新会很多困难职工至今仍常提起的一位工会干部。
“刚入工会系统,我就体会到了"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难处。那时候,广东省还未开展税务代收工会经费,工会经费征收工作很难开展。”简小玲回忆说,没有经费,他们就集思广益,新会区总工会原主席霍京广提出开展“一元献爱心”活动,汇集广大职工力量,帮扶困难职工,得到了大家的认可,取得了很好成效,成功帮助了很多困难职工。
“工会是职工的"娘家人"。职工有困难,工会如果不能提供帮助,就很难凝聚广大职工。”简小玲说,新会区总工会还积极响应上级工会组织的要求,在江门三区四市中率先高质量开设“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窗口”,为困难职工求助、咨询提供平台。
“困难职工帮扶中心一直都有,但并没有独立的服务窗口,不方便职工求助。”简小玲说,2008年,江门市总工会要求江门各市、区都设立“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窗口”,她成功争取到领导支持,在新会区总工会开设了江门市的第一扇“窗口”。
“窗口设立后,江门市总工会带领其他市、区的总工会到我们这里参观、学习。我们将窗口设在了一楼最显眼的位置,还争取到了新会区司法局的支持,由他们每月15日派出律师进驻服务窗口,为职工维权提供司法帮助。”简小玲说道。
随后的四年里,借助“困难职工帮扶中心窗口”等平台,简小玲与其他工会干部开展了很多帮扶困难职工的活动。2012年,新会区总工会获评“全省工会帮扶工作先进集体”,简小玲也因为在帮扶职工上尽心尽力,获评“全国工会帮扶工作先进个人”,并于当年获得广东省五一劳动奖章。
简小玲说:“作为职工"娘家人",工会要凝聚广大职工建功新时代,首先便要心系职工,努力为职工办实事,解难题。”
梁润娟
踩着单车
下基层听诉求
“那是一段非常令人难忘的岁月!”回忆起在新会工会系统工作的那段时光,现年82岁的梁润娟很兴奋,退休30多年了,她依然清晰地记得很多细节。
梁润娟1970年加入新会工会系统工作,担任新会县总工会生活女工部部长一职,直至1987年退休。
“了解职工诉求的方法很简单,就是到职工群体中去看、去听。那时候,我们想了解职工的伙食情况,就跟着职工去他们的饭堂排队打饭;想了解职工的诉求,就到企业等职工下班,听他们亲口说,我们也可以在现场看。”梁润娟说,当年通讯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传达上级的指令和精神、了解职工的诉求,基本都是靠工会干部现场说、现场听和现场看。
梁润娟当年也经常踩着单车,往返于会城与大泽、双水等地。她说:“一家企业必须去几趟,这样你才能了解它的规律,比如职工几点交班、下班,什么时候有时间,弄清楚这些规律后,你才清楚什么时候去开展工作最合适。”
通过这些“原始”的方法,梁润娟带领团队帮助职工解决了很多实际问题:跟职工一起在饭堂吃饭时,她发现企业饭堂的桌椅很残旧,便及时向企业提出建议,保障了职工的用餐安全;走访企业时,发现企业托儿组的工作人员不懂得如何照顾小孩,她及时争取资源,邀请省特级幼师专家给企业的职工授课,让托儿小组及时掌握教育孩子的方法,免去了职工的后顾之忧……
除工会的工作,每年秋天丰收时节或者遇到一些天灾,梁润娟等工会干部还要下田帮农民收割稻谷、花生,要踩水车帮农民抵抗旱灾。“那时候,大家一门心思想把工作做好,想把新会建设好。”梁润娟回忆,有一段时间,工会想组建一个“三八妇女冷焊小组”,为了说服更多的技术能手加入这个小组,她曾一个人踩着单车去职工家里“家访”,跟职工讲道理,最终成功促成了小组的建立。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落实到工会干部的工作上,就是要全心全意为职工服务。”梁润娟说。
陈荣绍
组建各类文体队伍
丰富职工生活
10月下旬,新会区工人文化宫舞蹈室完成了内部装修,82岁高龄的陈荣绍受邀到现场参观。看着眼前设备齐全的舞蹈室,他跳了几步曾十分熟练的交谊舞舞步。
“我年轻时曾跟人学交谊舞。1982年任新会县工人文化宫主任时,为了丰富职工的文娱生活,我带队在文化宫开设了舞蹈班。那时候,每天晚上都有很多职工排队学舞,还间接带旺了周边很多小卖部的生意。”陈荣绍说道。
陈荣绍曾在新会工会系统奋斗30多年,先后在办公室、工人文化宫、生产工作部等不同部门任职,在丰富职工文娱生活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是新会工会系统内的一个“传奇人物”。
“我1979年调到工人文化宫,那时候,工人的娱乐方式不像现在这么丰富,工人文化宫就是吸引和组织职工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阵地。”陈荣绍介绍,到文化宫任职后,他想法设法组建各种各样的文体团队,主动给职工送戏、送演出、送比赛。
仅1982年一年,陈荣绍就成功组建了篮球队、羽毛球队、工人粤剧团、工人杂技团等多个团队。“广大职工及群众想看什么文体节目,我们就组建什么文体团队;想学什么技能,我们就开什么培训班。”陈荣绍告诉记者。
文体团队组建起来后,陈荣绍等工会干部又带领这些团队到全区各个地方去表演、比赛。“那时候,很多人喜欢看粤剧,我们就组织工人粤剧团去各地方演出。当时没钱做戏服,我们就用纸糊戏服,即使这样,广大职工和群众还是看得津津有味。”陈荣绍回忆道。
陈荣绍在工会工作上的贡献还不仅仅是丰富职工文体生活这一项,1986年,他调任新会县总工会生产工作部部长后,他又积极开展劳模精神宣传工作,并开展了一系列职工技能比赛,为新会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有为才有位,在其位要谋其职。”陈荣绍说,工会是职工的“娘家人”,是地方工作的重要辅助,作为工会干部,要竭尽全力为职工服务,做好职工与党政部门、企业沟通的桥梁,凝聚广大职工的力量,发展地方中心工作,“当时,无论工会干部还是广大职工,我们都只有一个信念,就是把新会建设得更加美好”。
李仲沛
不辜负信任
当好“职工之友”
“担任公司工会主席期间,我很忙,也比较累,但感觉很充实。职工信任我,让我充满动力。”今年80岁的李仲沛退休前任广东新会涤纶厂股份有限公司工会主席,回忆退休前的从业经历,他仍然充满热情。
“公司的工会主席是职工与企业负责人之间的桥梁。简单地说,就是要把职工的诉求反映给公司,同时也要把公司的要求及时传给职工。要努力协助职工解决生活、工作上的困难。”李仲沛说,20年前的工作细节,他很多已经记不清了,但工会干部的职责,他依然记得很清楚。
李仲沛担任公司工会主席的同时,还是公司当时的党委副书记,工作任务十分繁重,但他的办公室却随时为职工敞开。“那时候,即便是周六日也经常加班,只要职工有诉求,随时都可以找我。我自己也经常到车间找职工聊天,听他们的诉求。”李仲沛说,当时,新会区总工会也很支持基层工会的工作,经常到企业指导基层工会开展各类服务活动,他们也都全力配合,并积极将工作做实做好,“比如开展一些文体活动,丰富职工的生活,再比如开展针对一些困难职工的各种助学、助困活动,很受职工欢迎”。
1996年,因为在服务职工上表现较为突出,李仲沛被评为“广东省优秀职工之友”。他说,退休20年,再次回忆过去,最让他兴奋的不是各种各样的荣誉,而是职工的那份信任,“职工选你担任公司工会主席,就是对你的一种信任,作为工会干部,一定不能辜负这种信任”。
不计较得失尽力帮助同事
刘如意
“我不懂很多大道理,但就明白一点:同事、朋友间有困难,只要力所能及,一定要帮。这就是我的初心。”刘如意,1982年加入新会区针织印染厂,退休前曾担任针织印染厂工会委员,曾获评“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
刘如意获评为“全国优秀工会工作者”的最大原因,在于她乐于助人。入职新会区针织印染厂的头几年里,她曾多次无私地帮公司的一位同事值夜班。
“那是1984年到1986年期间的事情。当时,我刚进入新会区针织印染厂工作,是公司织布车间的一名普通工人。那时候的工作模式,就是现在人们俗称的"三班制",每8个小时换一批人,每位工人隔一段时间就要上一次夜班。当时,车间内有一位同事要上夜校,但是,上课时间与上班时间发生冲突,她就找我帮她值班,我也愿意帮忙。”刘如意告诉记者。
“夜班每次大约上2-3个小时,这样持续了2年多时间。”回忆这件往事,刘如意觉得自己只是做了一件任何人都会做的事情,“那时候,大家很少计较个人得失,同事间互相帮个忙,其实是很平常的事情”。
无私帮助同事2年多时间,刘如意并没有要求工厂加一分工钱,也不曾向同事讨一份人情。“那时候年轻,一天多加两三个小时的班也不会觉得很累,不会计较那么多。”刘如意淡淡地说,即使现在,如果遇到类似的情况,只要力所能及,她也愿意伸出援手。
文/图
林润开邹景云
制图/刘悦
新闻推荐
部分项目以价换量,人气较好。临近年底,不少房企为了快速回款,频频促销,价格有所优惠。业内人士表示,如果市民确实有购房需求,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