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合各方力量,做好保护传承 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下去动起来

江门日报 2019-07-31 07:08

玉石花盆景技艺传承人林妙珍为孩子们展示制作技艺。 冯永勇正在为市民介绍“镇濠泥鸡”制作技艺。 开平市非遗展示馆的“金声狮鼓区”。

开平除了拥有世界文化遗产“碉楼与村落”,还有更多的历史文化积淀。近日,记者走访了开平市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以及文化部门,探寻开平非遗生存现状,了解传承保护工作。

据统计,开平市目前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27项,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项、省级4项、江门市级4项、开平县级18项。不少项目得到很好的传承,并在乡村振兴、文旅融合的大背景下熠熠生辉。

文/图江门日报记者/翁丹萍通讯员/潘艳娇

活下来

3年投入446万元保障非遗传承发展

开平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玉石花盆景传统制作技艺,是从宫廷流传到民间的一种“特种工艺”,距今已有数百年历史,其产品制作工艺考究,需要经过40多道工序。

在开平市水口镇红花砂山开发区,有一家舟辉工艺厂,周平辉、林妙珍夫妇在这里坚守,传承着玉石花盆景传统制作技艺。舟辉工艺厂的玉石花盆景制作精良、选料考究,单价从数百元到数千元不等。周平辉告诉记者,20世纪80年代,玉石花盆景广受欢迎,卖得最好的时候,年销售2000多盆,但市场瞬息万变,如今舟辉工艺厂每年的销量在200盆左右。

周平辉告诉记者,做玉石花盆景生存空间小,不好做,推广难,所以做的人不多。好在现在国家重视文化发展,玉石花盆景制作技艺被列入开平县级非遗后,获得了较大的帮扶,这让周平辉增强了坚持做下去的信心。周平辉透露,除了香港市场,他现在正积极谋划打开内地市场。

据了解,近年来,开平市打造非遗保障平台,扶持本地文化传承发展。成立非遗保护中心,逐步完善各级非遗保护工作机构,落实非遗普查制度。开展日常性的非遗资源普查,运用各种方式对非遗项目进行真实、系统和全面的记录,建立非遗资源档案。如对“泮村灯会”项目进行深入整理挖掘,系统记录了花灯制作的所有技艺和舞灯流程。完善非遗认定机制,采用专业部门普查、专家评审、入户访谈和政府确认相结合的方式,严谨科学落实非遗项目评定。深化非遗保障机制,将非遗保护工作专项资金纳入市级财政预算,不断加大对保护工作的财政支持力度。3年来投入专项资金446万元。

传下去

打造多平台传承好非遗项目

金声狮鼓制作技艺是广东省级非遗项目,已有百年历史。胡沃镒是金声狮鼓的省级传承人,他花了足足10年才将整个制作工序的技艺学全。

据胡沃镒介绍,20世纪80年代是狮鼓生意最为兴旺的时候,当时供不应求,工人有三四十人,但是现在他的店只有七八个员工。市场需求少了,效益自然也大不如前。尽管如此,凭借享誉海内外的手艺,以及政府的帮助扶持,金声狮鼓是目前27个非遗项目中效益较好的一个。胡沃镒店里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不少人慕名前来买狮头、狮鼓,现在每年能卖狮头、狮鼓6000个左右。但说到传承人,胡沃镒却有些发愁:“我店中徒弟三四个,跟着学了多年,也制作狮鼓多年,但是真正掌握到狮鼓调音精髓的还没有一个。”

在开平新昌的金声狮鼓制作基地对面,有一个金声狮鼓制作技艺传习所。胡沃镒告诉记者,这个传习所靠近学校,他经常为学生们讲解狮头、狮鼓的制作技艺,让孩子们多了解金声狮鼓,希望这项技艺能够更好地传承下去。

据了解,传习所是开平市打造非遗保护体系平台的其中一个举措。近年来,开平建立以开平市级展示馆为龙头,以传习所、传习点为支撑,非遗特色小镇为依托的非遗设施网络,突破非遗保护设施不足的制约。建成非遗展示馆,打造集“保护保存、传承传播、展示展演、教育研究”于一身的专业非遗展馆。积极推进非遗保护项目传习所建设。充分发动社会力量,扶持建立“泮村灯会制作技艺”等29个非遗传习所。同时,加强非遗特色小镇建设,积极发动社会力量参与非遗保护工作,建成马冈竹器馆,是五邑地区首个镇级非遗展示馆。

据了解,开平在全省县市一级率先建成非遗展示馆,创新建成广东首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收藏展示馆和29个非遗传习所,建成6个非遗保护传承基地(其中省级2个)。

此外,开平市积极打造非遗活化传承平台。坚持以人为本、活态传承,改变非遗项目濒临失传的现状。结合文艺作品,推动非遗创作性传承。以“开平民歌”形式,开展系列文艺创作活动,让传统艺术发扬光大。新编开平民歌《相约碉楼》《闯金山》荣获广东省“五个一”工程奖,结合文化遗产保护,推动非遗品牌化传承。

积极打造非遗宣传推广平台。多层次推动非遗宣传教育,营造全民关注和参与非遗保护的良好氛围。开展非遗进校园、进课堂活动,面向群众、学生开展非遗展示展演,加大非遗传承力度。

积极打造非遗模式创新平台。注重建立整体性保护体系,实施保护名录、传承人与传承基地相衔接。建立起四级非遗名录保护体系,相继成功申报非遗项目共27项。加强传承人队伍建设,以传统的“口传身授”方式,扶持项目传承人拜师传艺,成立开平非遗技艺传承人联谊会,使很多濒临失传的项目后继有人。

动起来

销声匿迹20多年的“镇濠泥鸡”重现江湖

开平市将各方面社会力量“聚”起来,加入非遗保护行列,鼓励社会资本进入,为非遗注入新活力,使其重新焕发生机。结合旅游产业,推动非遗生产性传承。组织镇濠泥鸡、金声狮鼓等非遗项目进行改造提升,打造文创产品。其中,“镇濠泥鸡”获得“开平十大手信”奖,使得开平销声匿迹20多年的“镇濠泥鸡”重新“活”了起来。

“镇濠泥鸡”由泥土、竹子、牛皮纸等材料制作而成,形象为小公鸡,内置竹管,开两孔,用手推之“咯咯”地叫,用口吹之“喔喔”地啼。“镇濠泥鸡”的制作主要分布在水口镇联竹村委会镇濠村,故名“镇濠泥鸡”。“镇濠泥鸡”是江门市级非遗。

数年前,开平市非遗展示馆想在馆内展出“镇濠泥鸡”,委托水口镇镇濠村的冯永勇寻找20只镇濠泥鸡。

冯永勇回到镇濠村问遍村中长者,前前后后在镇濠村周边找寻了2个多月,不仅没见到泥鸡的影子,连会做泥鸡的匠人也没有找到。村中长者都说,只是有印象,但不会制作。回到家中,父亲问他这些日子忙前忙后找什么,一听是“镇濠泥鸡”,父亲拍大腿说道:“我就会做啊,我以前可没帮你爷爷少做。”

冯永勇喜出望外,但也添了新愁:匠人是找到了,但没有制作材料。他又在村里搜罗制作泥鸡的器具。冯永勇的父亲凭着一双巧手,做好了20只“镇濠泥鸡”,顺利交给了开平市非遗展示馆。

这件事在冯永勇心中种下了一颗种子。“政府叫我寻找"镇濠泥鸡"启发了我,恰逢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以及开平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大好时机,我觉得我要抓住这个机遇。”冯永勇动情地说,“赤坎古镇项目建成开放后,开平旅游市场将迎来大发展,开平市非遗要积极转型,与时俱进,打造非遗旅游产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其中,让开平文化走出去。”

截至目前,冯永勇先后投入了一定的资金“重塑”“镇濠泥鸡”。从基础生产模具到宣传到未来规划,他一步一个脚印,铿将有力。

他先找了水口镇一个巧手模具师傅,重新打造泥鸡模具,以传统的泥鸡形象为基础,前后修改了三次,才有了现在使用的泥鸡制作模具。他还对所用泥土进行了检测,确保安全无害。解决好了泥鸡的制作生产问题之后,他立即着手收集整理“镇濠泥鸡”的故事,并筹办“镇濠泥鸡”文化传承基地,如今该基地在当地颇具人气,其泥鸡彩绘手工活动颇受中小学生欢迎。

冯永勇表示,如今他的“镇濠泥鸡”已经成为一个品牌。他将带着“镇濠泥鸡”走出开平。

冯永勇透露,他不想把“镇濠泥鸡”做成一个孤立的旅游产品,未来,他将会以“镇濠泥鸡”为主题,打造一个产业,创新开发文创纪念品、食品,打造“镇濠泥鸡”体验馆等。

“镇濠泥鸡”成为社会力量参与开平市非遗传承、保护的成功案例。但冯永勇也坦言,投资文化产业前期经济效益并不可观。但是,开平市委、市政府以及文化部门大力支持文旅产业发展,搭建平台,提供舞台,让他对未来发展很有信心。

亮起来

系列活动擦亮非遗品牌

开平市认真组织好每年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活动,成功承办了广东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主会场活动,举办“粤港澳大湾区世界文化遗产嘉年华”活动,非遗展演、非遗圩市、非遗讲座等丰富多彩的活动,持续擦亮开平非遗品牌,让非遗项目成为开平市对外文化交流新名片。

去年11月,结合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平台的重大部署,开平市携手澳门举办首届“粤港澳大湾区世界文化遗产嘉年华”活动,开平市领导邝积康等向澳门市民推介开平的文化遗产和非遗项目。通过“嘉年华”、深圳文博会等活动,进一步打响开平非遗品牌。

除此之外,今年,开平市策划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系列主题活动,涵盖包粽子、泮村灯会传习所揭牌仪式、开平市文化志愿者基地揭牌仪式、开平市文化志愿者培训班、开平非遗图文展进校园、“诗伯状元”李江及其《梅花百咏》讲座进校园、开平非遗“开平民歌”课堂、《碉楼春韵》谭法宁原创音乐专辑首发式等14场活动。

开平市文广旅体局副局长谭法宁表示,接下来,该局将做好几方面工作。一是继续做好非遗传习所的内容充实。鼓励27个非遗项目中可以发展产业的项目,结合全域旅游、文旅融合,谋求创新发展。二是积极开展系列活动,让更多的非遗走进社区、走进校园,让更多人认识、了解开平文化,形成文化自信。三是加大力度挖掘存在民间的还未被列入非遗的技艺、文化,申报非遗项目,更好地保护、传承这些优秀的民间技艺、文化,让开平的非遗保护传承工作迈上新台阶。

新闻推荐

事故致残陷困境 司法救助暖人心 法院向申请执行人发放4万元救助金

发生在10年前的一起交通事故中,当时年仅23岁的陈某沿人行横道过马路时被摩托车撞伤,导致残疾。开平市人民法院依法判决保险...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