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外来务工子女的德育工作?
如何使外来务工子女更好地融入本地的教育中,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江门市江海区外海街道麻一佑启学校梁艳彤
在江海区,外来务工人员主要聚集在麻园和高新区。我校因为毗邻高新区,所以外来务工子女占我校生源超75%,同时,少数民族学生有200多人。我校外来务工子女来自不同区域,以四川、重庆、贵州、广西、湖南的人员为主,由于地区发展不平衡和城乡之间差异巨大,这些儿童在教育背景、生活习惯上也存在着与本地常住人口子女显著不同的特点。如何使外来务工子女更好地融入本地的教育中,这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要使这些孩子更好地融入本地的教育,本人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加强德育教育,培养健全人格
1、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普遍都有自由散漫的缺点,对此,学校从最基本的日常行为规范开始,每天安排值日教师和值日生对孩子们进行教育引导。一开始,有的学生很不适应,总是吵吵嚷嚷、你追我赶。不过,学校老师并没有气馁,一天、两天、一周、一月……经过不懈的努力,现在每个新入校的孩子都能遵守规章制度,做到在校文明有礼,校外遵纪守法。
2、法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目的是为了让学生们了解更多法治知识,让法治植入学生们的心。为了防止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走上歧途,学校防患于未然,每学期都聘请学校的法治副校长开设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等方面的讲座,让他们从小树立法治意识,减少或消除他们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3、我校开办乡村少年宫,通过举办各种各样丰富多彩的活动,来活跃孩子们的身心。在乡村少年宫项目的设置上,学校更充分发掘本土资源——蔡李佛拳,开展“蔡李佛健体,武德修养育人”课题系列活动,让外来工子女学习蔡李佛拳,目的是想借助其武德精髓,以“忠孝仁义、贤良方正”的伦理观、“开放、兼容与创新”的传承观、“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的传授观,来滋养外来工子女。
近年来,每逢暑假,我校还携手五邑大学“小飞象”党员支教队,为学生们提供精彩的暑假少年宫课程,让外来工子女拥有家长放心、孩子开心的愉快假期。除了乡村少年宫活动,学校每周都会安排一个班参与星光小舞台活动,给孩子搭建一个展现个性特长的舞台。老师也会积极鼓励外来务工子女一展自己的风采,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同时也使学校的校园文化艺术节具有不同的韵味。
家校合作,共促成长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苏霍姆林斯基说:“缺乏家庭的教育,是不完整的教育”。近年来,我校积极利用互联网、微信、家校平台、电话等,与家长进行多渠道多方面的沟通,对个别特殊学生还会进行家访。通过家访,我们可以看到一些孩子真实的生活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理解和关爱。同时也和家长们探讨家教的方法,正确处理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学校还给家长们送家教手册,让家长们阅读、学习家教方法。学校定期开家长会,成立家长学校、家长委员会等;定期举办家长培训活动,共同商讨如何更好地教育孩子。还邀请有经验的家长介绍教子之方,让外来工知道成功的家长是如何教育孩子的,给他们以更好的榜样引领。
成立心理辅导站,培养健康心理
学校专门成立了“心晴驿站”心理辅导站,每位班主任都经过培训,获得“心理健康B证”。“心晴驿站”会重点关注外来务工子女,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随时观察他们的心理变化。每个年级都会针对不同的心理问题,开展团体心理辅导活动,如以关注学生情绪为主题的“做快乐天使”心理健康教育系列活动。系列活动邀请学生参与活动项目的设计,引导每一个学生进入角色,了解人的情绪是正常的心理反应;引导学生学会驾驭情绪,选择恰当的发泄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帮助同学化解烦恼。在老师们的耐心辅导下,这些外来务工子女很快就能与本地孩子融洽相处,在学校愉快地学习。
我们对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实施“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教育,让外来务工子女能积极融入本地,主动接受本地教育教学方式,适应本地教育教学要求,并在心理上获得认同感和归属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添砖加瓦。
新闻推荐
精彩的醒狮表演吸引了不少群众观看。罗霈摄江门日报讯(李雨溪罗霈)锣鼓喧天,龙腾狮跃。昨天是“五一”小长假第一天,为期3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