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门着力推进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建设 共建大湾区优质生活圈

江门日报 2019-02-20 06:22

“白改黑”后的港口路。 周华东 摄 万达广场及周边的灯光秀是市民在夜晚拍照的最佳取景地之一。 郭永乐 摄

江门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中的一员,近年来,在市容市貌、旅游、农业、文化等领域持续发力,携手港澳共建国际旅游目的地,推进城市品质提升行动,实施文化强市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推动农业强市建设……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的出台,江门将继续推进宜居宜业宜游城市建设,打造品质之城、宜居之都,共建大湾区优质生活圈。

A改善城乡人居环境

每天晚上的固定时段,蓬江区万达广场及周边的灯光秀成为市民拍照最佳取景地之一;鹤山市古劳水乡经过几年的大力治水,环境渐好,一向对自然环境变化敏锐的鹭鸟早已察觉,越来越多的鹭鸟飞回来觅食;台山市台城环北大道文化老街的建筑是上世纪80年代由华侨捐建的,通过“拆围见绿”建设花树小道、整治沿街建筑立面、整合周边的停车位等,如今这条街繁花似锦,焕然一新……

去年,江门市不断加大城乡人居环境整治力度,投入224.18亿元开展城市品质提升“八大行动”,完成了一批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开展道路“白改黑”、城市亮化、旧建筑外立面改造、公园“拆围透绿”、社区综合整治;在农村全域推进1108个行政村(社区)人居环境整治,基本完成“三清三拆三整治”、违法建设百日攻坚、河道“五清”等任务。同时,全市“厕所革命”取得阶段性进展,新建和改造城乡公厕2528座。

今年江门市将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深化和提升城市品质,结合推进文明城市创建常态长效,以“绣花功夫”持续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推动城市“美化、绿化、亮化、净化”持续升级;加快推进乡村振兴,深入实施“百村示范、千村创建、万村整治”工程,逐级打造干净整洁村、美丽宜居村、特色精品村。

近年来,江门市持续推动生态环境的改善。接下来,江门市将加快创建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坚持铁腕治污,坚决打赢蓝天保卫战、碧水攻坚战、净土防御战。此外,以确保潭江牛湾断面2020年达到II类水质为目标,开展潭江水质攻坚战,加强控源截污、生态修复和环保监管执法,实现全市镇级污水处理设施全覆盖,启动潭江重点支流沿线重点村庄生活污水整治。

B完善粤港澳“菜篮子”工程

江门位于广东省中南部,是珠江三角洲西岸中心城市之一,地处珠三角进入粤西乃至大西南的战略通道,在粤港澳大湾区中处于承东启西的关键节点,一直以来是广东省重要的出口农产品基地,建有“国家级”的出口鳗鱼质量安全示范区,“省级”的出口种苗花卉质量安全示范区和广东出口活猪质量安全示范企业,曾率先推动全国首个“供港标准食品交易中心”落户江门,成功打造了“台山活鳗”国际化品牌。

目前,江门的活猪、活禽、活鱼等供港澳鲜活农产品占有重要份额,其中供港澳生猪占全国总份额的18%,是供港鲜活安全农产品的主要来源地和粤港澳大湾区的主要农产品供应基地,也是广东省唯一“双安双创”城市。

2018年,江门市出台《江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工作方案》,新增1个国家级(广东江门国家农业科技园区)、2个省级(台山鳗鱼产业园和开平家禽产业园)和10个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获得省扶持资金1亿元。同时,江门市还从产业合作、平台建设、营商环境、体制机制等方面不断深化江港澳合作。此外,江门市还与澳门政府签署《推进粤澳(江门)产业合作示范区—绿色经济深度合作框架协议》,鼓励两地资本参与示范区的项目开发和建设,全方位融入大湾区建设。

目前,江门市现代农业产业园呈现出建设档次高、承载能力强、特色产业多、产出效益好的特点,已成为江门市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引擎,加快城乡融合发展的新动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新载体。2018年,挂牌成立粤港澳大湾区农业品牌研究院,以服务粤港澳大湾区农业品牌建设为宗旨,已举办有高等学校、科研院所专家学者参加的“一村一品战略研讨会”等专题活动。

结合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接下来,江门市将重点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以供港澳农产品质量标准为引领,不断完善粤港澳“菜篮子”工程,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产品集散基地,以大力发展绿色农副产品为基础,主打健康食品加工业,充分发挥粤港澳大湾区加快建设产业合作发展平台、促进协调联动发展、资源共享、优势互补的农业产业共建的发展机遇,使江门成为与港澳、欧盟食品卫生标准接轨的绿色农产品供应基地,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农业产业合作试验区,为江港澳农产品消费者营造安全消费环境。

C建设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

24小时自助图书馆里,市民安静地“充电”,感受一份难得的宁静;江门演艺中心中,一场场精彩的演出带领市民走进高雅艺术殿堂;“十分钟文化圈”广场惠民演出中,美妙的乐曲、悠扬的歌声、翩跹的舞姿汇成一片欢乐的海洋……公共文化设施,是开展文化活动以及公共文化服务的载体。

江门享有“中国侨都”美誉,拥有“海内海外,两个江门”的人缘优势。海外华侨华人融通中外,拥有广泛的政商人脉和成熟的生产营销网络,同时熟悉住在国的经济、法律、文化和风土人情,是连接家乡与住在国的天然桥梁和纽带,也是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力量。今年,江门市全力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旅游体育服务体系,积极融合江门市现有文化活动品牌,计划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华侨华人文化交流合作重要平台。

融入粤港澳大湾区文化体系,首先要打好基础,营造文化惠民的氛围。市委十三届九次全会报告将今年定为“公共文化事业建设年”。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也提出,要打响侨乡文化品牌,将深入挖掘、保护与传承侨乡文化,加大对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

在江门这片底蕴深厚的文化沃土上,不仅诞生了明代大儒陈白沙、近代思想家梁启超、近代国学大师陈垣、“中国航空之父”冯如、“中国舞蹈之母”戴爱莲等一大批名人,还诞生了新会葵艺、白沙茅龙笔、蔡李佛拳等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江门市依托丰富的侨文化资源,在挖掘、保护、传承侨乡文化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据了解,目前江门市编制完成《侨乡文化(江门)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已通过市政府常务会议和省文化和旅游厅的审议,正加快推进各项建设工作。“海丝”申遗工作也在稳步推进当中。

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方面,江门市也在不断完善并取得显著成效。比如,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得到进一步完善,扎实推进行政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江门市1324个服务中心已实现100%全覆盖目标。此外,市美术馆和市文化馆升级改造工程也基本完成,市博物馆完成华博馆台山楼一层的升级改造,编写《华侨华人博物馆功能布局总体设想》等。今年,江门市将继续加大公共文化场馆建设力度,加快五邑华侨华人博物馆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的工作,推进五邑图书馆改扩建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市县镇村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推进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全面实现公益文化设施免费开放。

统筹/赵可义傅雅蓉文/傅雅蓉胡涛唐达黎禹君何雯意

新闻推荐

江门举全市之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 后发争先剑指珠江西岸新增长极

江门市正举全市之力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图为摄于去年底的珠西综合交通枢纽江门站施工现场。陈立武摄去年,台山入选首批...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