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正位置,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江门市新会区圭峰小学 钟瑞贞
过去,语文教学的效率不高,学生语文能力不强,课堂上光听老师讲课文,而少有学生自主读书,更少有学生的表达实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要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的教学方式,要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并能针对不同的学习内容,选择不同的学习方式。如何在语文课堂上变被动接受为主动获取、变死记硬背为活学活记?下面谈谈自己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一些做法。
一、明确动机,为学生提供自主读书的时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读书是学生自己的事,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把读的时间还给学生,为学生提供自主读书的时间。
1、注重朗读,减少对课文内容的讲解。
注重朗读是我们母语教育传统经验的精华,课堂上教师必须充分利用课堂时间指导学生读,切不可以老师自己的讲来代替学生的读。
我在教学《窃读记》时,自始至终贯穿了读。在导入课文后,我便让学生自由读课文,说说作者林海音的读书经历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初步感知后,我再叫他们带着几个问题逐段朗读:哪段写“我”窃读的真切感受?哪段写“我”窃读的做法?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谈谈自己的感受。接下去紧扣精彩词句,指导学生读课文,读懂意思,读出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来。读的方式也有变化,有集体读、分组读、男女分读,个别读,又有分角色读、表演读、比赛读。
2、注重积累,减少对语文知识的灌输。
要让学生把语文知识真正地“占为己有”,尤其把课文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其中必然要有积累。
教学时,我自始至终都以饱满的热情去感染学生,深入他们中间,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一起阅读、讨论。学了《狼牙山五壮士》,我问学生:“五位壮士真英勇,你们最欣赏哪位壮士?”话音刚落,学生们就兴致盎然地大声读起来,背起来。
二、注重实践,为学生拓展运用语言的空间
语文分为“内化”和“释放”两部分,内化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释放”。语文积累的目的就是为了运用。
1、利用迁移,为学生提供再现课文情境的机会。
教师要在语文课堂上积极创造条件,提供各种各样的语言环境,促使学生将积累的语言转化为运用的语言,让所学的教材语言能经常得到运用。
(1)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讨论。课堂如果能呈现出学生热烈讨论、教师指导订正的热闹场面,那么,学生的主体意识就树立了。同时,学生在讨论中时时去理解教材、运用教材,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使关键性的词、句、段的内涵越来越丰富。如在教学《梅花魂》一课时,我让学生讨论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外祖父对祖国的思念、眷恋之情?学生们积极、主动地投入到讨论中。在交流时,学生还不断质疑,各抒己见,畅所欲言。讨论中学生不仅积累了语言,而且运用了语言。
(2)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课文剧表演。小学语文教材内容大多以故事为主,有一定的情节,在初步感知课文后,学生通过身体语言来演绎文字语言,不但有助于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深刻认识,而且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如:教学课文《“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后,我让学生自由组合演一演。学生在这样的活动形式中牢固地掌握了课文内容,并进一步领悟了其中的道理。
2、善于表达,为学生创设作文的情境。
写作是训练语言运用能力的有效途径。虽然很多学生头脑中积累了好词佳句和精彩片段,但碰到无内容可写,无深切体会时仍举笔维艰。教学中,我鼓励学生自由写作,抒真情,说真话;鼓励学生写日记,多做自由命题的作文,最大限度的调动学生运用语言的积极性。课余时间,我还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活动,让学生写作文时有内容可写,写出真情实感。
总之,学生是学习语文的“主人”。我们应该还学生以“学习的自由”,在教学中彻底扭转“牵得过牢,导得过细,教得过死”的局面,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地还给学生,把课堂的时间还给学生,让我们的学生有自主学习的能力,切实提高学习的效率。
新闻推荐
江门日报讯(记者/林润开通讯员/邹景云)近日,新会区总工会在崖门镇召开工会主席干部座谈会,深化基层工会建设,指导各镇级总工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