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图 城市时空发展的历史切片

增城日报 2021-05-21 11:17

图1 增城建置沿革图

图2 清宣统《增城县志》所绘辖境范围图(在原图基础上拉伸处理)

图3 2020年增城区辖境范围图(基于2020年数据仿《增城县志》-增城辖境范围图编绘)

图 4 增城县治迁移示意图

编者按:生活工作在增城,你对增城的了解有多少?增城是从什么时候建成的?又如何一步步演变为现在的样子?她有着怎样的城市发展史?我们能通过什么载体去了解她?地图,可于方寸间记载城市的历史变迁,每个时期的地图都是当时人 文地理的真实反映,在历史长河中,有如一张张历史切片,为人们提供了解一座城市历史的窗口。本文将从地图里寻找增城从古至今的城市发展脉络,以地图为鉴,一同读懂增城。

引言

在当今纷繁的世界中,中华民族以其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在世 界各种文明中独树一帜。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传承至今未曾断层的文明,这与中华民族历来通过编纂史书、方志和地图追溯历史的传统不无关系。中华文明几乎每朝每代都热衷于历史记载或对前朝施政得失进行总结,在持续不断的文化发掘和躬身自省中实现文明认同和文明自觉。正是这种不断在历史进程中总结过往的精神,成就绵延不断、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文化命脉,涵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让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了脚跟。站在新时代,身为中华文明子女的你我,更要挖掘、发扬和传承好我们增城的本土文化,才能更好地继承和延续中华文明。挖掘好增城的城市发展史,不仅具有保存地方文献、帮助政府决策的作用,而且还具有充当乡土教材、提供科研资料的重要价值。而海量的史书、方志和地图是中华文明在各个时期给后人留下的蛛丝马迹,尤其是地图,将不同时期的空间信息抽象于碑石皮帛之中,直观明了,其优势是文字所不能比拟的。我们将尝试从历史地图的角度,慢慢揭开增城这座古城的面纱。

一、从地图看增城建置沿革

(一)增城的由来

我们都知道增城是广州市的一个市辖区,然而增城绝非新近凭空设置的行政 区划单位,而是具有悠久历史的古城。增城是何时建置的,在当今仍是有待考究的问题,根据西晋的《后汉书·郡国志》记载,作为中央集权统治下最基层的地方行政单位——县,增城的建置历史可远溯至东汉永和五年(140年)。熟悉三国演义的朋友应该都知道武圣关羽受封汉寿亭侯(汉朝的一种爵位),一种说法是封地是位于武陵郡的汉寿县,而汉寿县建置于东汉阳嘉三年(134年),增城、汉寿两县建置可谓同时期。因此,增城作为长达近两千年历史的县城,不仅建置历史悠久,而且沿革延续并未中断,甚至比现今广东省内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称之一的佛山、梅州和中山等城市更为古老。关于增城的得名来由,由于文献缺乏,实难考证,且一直处于争议之中,流传最广的主要有三种说法。其一是加城说,南海郡原有六县,汉末增设一县,故名增城,为“增此一城”的意思,这种说法最早见于明代《永乐志》,清代增城县志一般采用这种说法;其二是因江说,增城地处增水之泮,故名增城,这种说法最早见于宋代《太平寰宇记》;其三是神话说,源于屈原的《楚辞·天问》:“昆仑县圃,其尻安在?增城九重,其高几里?”,考证最早见于唐代李吉甫所著《元和郡县图志》,也是最早考据增城得名由来的说法。但不论如何得名,至少可以确定的是,增城作为县名,在建置之初就已确定且从未更名一直沿用至今。

(二)增城的建置沿革历史

增城的建置沿革①历史,最早可追溯至东汉末年。

增城,先秦为百越地,秦始皇平定岭南后新设南海郡、桂林郡、象郡三郡,增城开始被南海郡郡治番禺县管辖,东汉建安六年(公元201年)划出番禺县东 北部设置增城县,并建置县城,是南海郡所辖番禺、四会、龙川、博罗、揭阳、中宿(今清远)等六县之后的第七县。南朝梁、陈时期,增城曾短暂成为东官郡郡治,隋开皇十年(公元590年)废郡改州②,东官郡废,增城县重新隶属于广州(治南海县)。此后数代,广州先后有南海郡、兴王府、翔龙府、广州路、广州府等建置,增城县始终作为广州的辖县。直至民国初废州改道③,增城县属粤海道(治番禺县),后曾直属广东省。1949年10月12日,增城县解放,后隶属于广东省东江专区,1954年隶属于粤中行政区,1956年隶属于惠阳专区,1958年龙门县并入增城县,此后增城县曾短暂划归佛山专区,1963年又划归惠阳专区,后属惠阳地区。1975年,增城县重归广州市管辖,1993年底,增城县改为县级增城市,由广东省直辖,仍由广州市代管。2014年1月,县级增城市撤销,以其原行政区域设为广州市增城区,增城作为县的历史终结。由此可见,在行政建置上,增城自设县以来的1800年间,作为封建王朝最基层政权单位,始终稳定地以县级建置存在于封建历史长河中,直至近现代我国基于发展需要,才有过“撤县设市”和“撤市设区”的建置调整。而在行政隶属上,广州名称在历史上虽多次改变,但增城在建置后至民国建立前的近1800年里,除了南朝梁、陈代短暂成为东官郡郡治外,其余时期始终都是广州的属县,而近现代的一百年里,增城虽经历了省直属县、县级市等建置改设,也先后划入东江专区、粤中区、惠阳专区、佛山专区等,但终究仍是划归广州管辖,并最终成为广州的市辖区,真正融入广州这座城市,这与增城建置的渊源别无关系。何以见得?先秦以前,增城所处的岭南地区为百越地,自秦始皇征岭南,将广大的岭南地区纳入秦朝版图,增城才开始正式进入中原统治体系内。而此时的增城地区无论人口、经济、政治、军事因素都过于薄弱,因此并未单独建置设县。直至东汉末年随着增城地区人口的繁衍和聚集,岭南在中央政府眼中的重要性开始得到重视,同时也出于更好地进行政治统治,以及为广州控扼东部地区的军事需要,增城开始设县。由此可见,增城在建置之初即是为拱卫岭南地区珠江平原上的中心城市——广州而生,并始终维系着与当代双城之间相似的相互关系,因此在行政隶属上增城始终从属于广州即是理所当然了。

二、从地图看增城辖域变动

历史上增城的辖境范围具体包括哪些地方?随着建置变迁,其辖境范围是否有过增缩变动?由于相关史料的缺乏,自增城于东汉建安六年建县的长时期内,只见整体政区的调整,不见具体辖境的记载。到了明清时期,因方志的大量出现,我们才得以对县境内部情况进行详细了解。上文有提到,增城建城于东汉建安六年,其具体辖境并没有在史料中记载,只提到了“析番禺地置增城县”,据推测辖境应大概在原番禺县东北部及博罗县西部地区。随着历史的发展,增城辖境也有扩有缩,南朝宋元嘉中期,将增城绥福河流域及以西地区划归绥宁县;南朝梁时期,绥宁县重新划归增城县管辖;南朝梁、陈两个朝代时期东官郡将治所迁移至增城,辖区大增;北宋开宝五年(972年),将东莞县并入增城县,次年,重新恢复东莞县建制;明弘治六年,将县七星岗地区划归龙门县,至此增城县的辖境已基本定形。清代康熙二十五年之时的县境范围,按当时的方志记载为:“县治④居广州之东北,东西相距四百二十里而遥,南北相距五百里而遥。东二十里至惠州府博罗县欧阳岭界,又一百四十里至博罗县治;西一百里至番禺县官山木古界,南一百里至番禺县波罗江界。北六十里至龙门县老虎滩界,又二百里至龙门县治;东南四十里至波罗县石湾村界;又四十里至东莞县治;西南一百里至番禺县小迳墟界,又八十里至省城、番禺县治;东北至龙门县界;西北八十里至从化县界,又四十里至从化县治。”从当时的记载来看,康熙二十五年时期的增城县分别与广州、博罗县、番禺县、龙门县、东莞县、从化县相接。且根据记载中提到的增城县的四至八到⑤及辖境范围,东面与博罗县界于欧阳岭、背面与从化县、龙门县界于蓝瀵山(即今南昆山)、牛牯嶂、鹧鸪山一带;南面与东莞县界于东江,除了西面因2005年镇龙、永和划归原萝岗区(今黄埔区)稍有出入,基本上已经与现今增城四至八到大体一致,辖境范围也已相差无几。

三、从地图看增城县治变迁

(一)增城县治的迁移轨迹

至于增城县治自距今一千八百多年的东汉设县以来是否经历过迁移?又经历过几次迁移?都迁往了哪些地方?我们通过考究唐《元和郡县志》、宋《太平寰宇记》、宋《元丰九域志》、清《嘉庆一统志》、清《读史方舆纪要》、明嘉 靖《增城县志》、清嘉庆《增城县志》等不同古籍,并从相关专家学者的推断中找到了答案。东汉建安六年增城始建城,其县治推测被选址于今荔城街东北五十里,永汉河与增江的交汇处,相传地名叫“二龙争珠”的小块平原之上。该地位于今天龙门与增城交界的永汉镇,永汉河与增江的交汇处,这里水陆交通方便,背靠山丘,是由水路入增城的交通咽喉地带,汉代龙门属于增城县辖境,因此在此辟地为城可以理解。自此之后增城县治曾先后有过两次迁移,推测分别于北宋初年从汉代的永汉河与增江交汇处的旧汉县城址迁至南部增江东岸的东街村⑥,以及于北宋嘉佑年间从增江东岸的东街村县城址迁至增江西岸原址南十里的九岗村⑦。

⑥ 东街村:即今增江街联益村东街村一带。

⑦ 九岗村:即今荔城街继枚社区、相江社区和凤凰社区一带。

(二)增城县治的迁移原因

两次增城县治的迁移都发生在宋代,关于第一次迁移的原因,古籍中并没有记载,但是我们结合当时县城的地理环境现状可以给出合理推测:原来位于永汉河与增江交汇处的旧汉县城址,地方狭窄,没有扩展的空间,从汉至宋的八百多 年间,增城地区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增江下游流域成为本县发展的主要地区,增城县治所在地远离社会发展的中心,因此,需要将县治向南部迁移,才能适应更好的管理地方的需求,是政治中心主动向经济发达地区接近的行为。而第二次迁移的原因,多部方志中均有类似记载:“旧县治在今县治北十里,大江西抱而无城池之守,后以其势涣散,不足以临控全县,乃相龟峰南麓九岗村而迁焉。”(清·嘉庆《增城县志》)两次迁移的原因,实际在本质要求上是一样的,都是因为地区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原来的政治中心的设置与当时的经济形势不符,所以需要将治所迁移以符合行政管理需要。第一次的迁移并没有达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很快有了第二次迁移,这次迁移的地址是很符合当时的形势发展的,一直到现在,增城的政治中心都没有再发生迁移。而为什么两次增城县治的迁移都发生在宋代,而没有在之前的任何一个朝代迁移?学者赵国栋也给出了其中一种较为合理的解释,认为除了有其浅层的地 理、经济因素,更有着深刻广阔的社会背景。宋代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一个转折时期,南方地区的经济地位已经开始上升,以宋代珠玑巷移民为重要标志的人口迁移大潮开始兴起,大量汉人纷纷南下,带来北方先进的生产、耕作技术,其中有一些就迁移到增城定居下来。这些人的到来促进了增城社会、经济的发展,增江西部的大片丘陵、平原得到开发,这一地区成为增城社会发展的主要地区。作为偏于一隅的旧汉县城显然已经不符合当时形势发展的需要,所以需要将治所向南迁移。这一治所迁移的过程,实际上也是在全国经济重心南移在具体地区的体现,这种治所向南迁移的情况在当时是普遍的。[1]

① 建置沿革:建置指建立、构置,沿革指沿袭、变革,建置沿革,在本文中指行政单位的设立与变迁。

② 州:中国旧时行政区划单位,行政等级与管辖范围历代有差别,文中指隋朝开皇十年后行政区划建制。

③ 道:指北洋政府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1912—1949 年)仅次于省(地方、行政区)的行政管理区划建制。

④ 县治:即指县级行政单位的所在地。县政府驻地一般也常被当地称为“城关镇”,也称为“县城”。

⑤ 四至八到:古代地理图书,用“四至”(东、西、南、北四正)或“八到”(合东南、西南、东北、西北四隅)表示州县方位距离,合称“四至八到”。

四、结语

沧桑已有千余年,增城并非一开始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模样,她或许因神话传说而被起名增城,又或者是因为一条增江,还可能仅仅是因为增加了一座城,我们不得而知。但透过一张张华夏先民赖以记述历史痕迹的地图,我们还是能听到那悠远的声息,知悉她出生于东汉末年,出生于一个叫“二龙争珠”的小平原上,她的辖境有增有缩,她的治所有过两次变迁……千余年的历史演进过程中,关于增城的历史话题犹如星河繁星,远不止如此,期待增城的历史和未来能继续在地图切片中延续辉煌。

参考文献:

[1]赵国栋. 明清增城县城镇地理的初步研究(1368-1911)[D].暨南大学,2012.

[2]吴宏岐,赵国栋.明清广东增城县圩市发展的初步研究[J].兰台世界,2011(19):49-50.

[3]岩,王群光.从市县经济联系看县级行政隶属关系变更[J].现代经济信 息,2015(04):69-70+86.

[4]司徒尚纪.关于增城县建置时间之管见[J].广东史志,1995(Z1):128-129.

[5]增城市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增城县志[M].广东人民出版,1995.

[6]陈潮,陈洪玲.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区划沿革地图集[M].北京:中国地图出版社,2003.

[7]谭其骧.中国历史地图集[M].中国地图出版社,1982.

新闻推荐

多彩“岭南第一山”我取最亮一抹红

●邹高翔因为苏轼“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杨梅次第新”诗句,罗浮山在我识字之初就刻进了脑海,向往着荔枝的味道。工作之初的上...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