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冠弄柔翰 壮岁聚群才惠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曾惠平的书法艺术求索之路

东江时报 2021-04-01 08:26

曾惠平近照。

《董其昌论书一则》(楷书)

《自作诗之一》(行草)

《自作诗之二》(行草)

《自作诗之三》(行草)

《自作诗之四》(行草)

《自作诗之五》(行草)

《秋雨名家》(行书)

《悟道》(行书)

《佛》(行书)

书法家简介

曾惠平 1958年生,惠州市惠城区水口街道人,大学文化。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和学术委员、惠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曾获得1998年“广东省书法篆刻展铜奖”、2003年“广东省首届南雅奖书法篆刻展银奖”、2006年“广东省第二届南雅奖书法篆刻展铜奖”、2007年“广东省第二届中青年书法篆刻展二等奖、2011年首届“张九龄杯”广东省书法篆刻比赛一等奖等各类奖项,出版有《中国书法教程》《书艺问道》《曾惠平书法集》《适用硬笔字速成》等著作,在省内外报刊发表书法论文20多篇,部分论文收入《岭南书论》《书艺》等书法专辑。

1979年的那个春天,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拂岭南大地、一批批逐梦者南下寻梦的时候,21岁的惠州小伙曾惠平却穿上了一身戎装,北上山东省临沂市费县,到解放军某部服役。当时,他是凭着一副过硬的身板和“一手好字”被部队相中的。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梦想和担当,而于曾惠平而言,经历人生数十年的磨砺和书法艺术的求索,他早已将梦想变成了担当——42年后的今天,已届人生壮年的曾惠平,早已是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广东省书法家协会理事和学术委员,并担任惠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成为惠州书坛的领军人物,带领600多名会员在守正出新的书法艺术大道上砥砺前行。

学艺:

费县遇见书法 始乃登堂入室

出生于上世纪50年代末的曾惠平来自中医世家,他的祖父和父亲都写得一手好字。从小耳濡目染,少年时代的曾惠平便较之同龄人有了更多接受家学的机会,爱上了写字。那个时候,文化生活非常贫乏,连一本字帖都难以寻到,更多时候,曾惠平将祖父和父亲的墨迹、钢笔字作为范书,仔细研读、临摹。1979年,曾惠平已到弱冠之年,部队来惠州招兵,写得“一手好字”的他入伍了,来到山东费县某部服役。

“以前,我只是能够写"一手好字",但来到费县,接触到真正意义上的书法艺术,我才懂得了书法,懂得了书法的博大精深,并且坚定了我在书法艺术的道路上走下去的信心。”回想起当初在部队时“遇见书法”的惊喜和那个时期的刻苦研习,曾惠平至今仍然记忆犹新。

临沂市费县素有“学道名区”之称,春秋时期孔子的弟子“笃圣”闵子、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明代监察御史王雅量、大学士张四知等的祖籍均为费县,费县因此被誉为“圣人化行之邦、贤人钟毓之地”。而一代书圣王羲之也是临沂人。在接受采访时,曾惠平回忆说,当地的书法氛围非常浓厚,就是平常的农民家庭,家里也会找到一两本字帖。

在部队的那段时间,担任文书的曾惠平临帖甚勤。除了完成日常的训练,业余时间他都在临帖,从王羲之到颜真卿、欧阳询,再到米芾、王铎,他都有所涉猎。他参加当地的书法比赛,得了奖,也认识了当地的一位老书法家。此后,一有时间,曾惠平就向他请教,受益良多。不久,团里举行书法比赛,曾惠平斩获一等奖,得到军旅书法家、老红军钱亦农的肯定。曾惠平从钱亦农身上学到了吃苦耐劳、勇攀艺术高峰的精神。

“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学习诗歌创作如此,学习书法艺术同样如此。随着对书法艺术的理解越来越深刻,曾惠平体会到,要想在书法艺术这条道路上走得更远,必须提升自己的文学修养。因此,平时除了研习书法,他还认真阅读古今中外各类文学作品,最终考上了临沂大学中文系。

步入象牙塔的曾惠平如饥似渴地学习各种文化知识,对各个书法家的风格、演变和书坛流派等,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对书法艺术与文学等关系的理解也有了心得,为他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坚实基础。

创作:

尊崇守正出新 青睐王铎书风

书坛浸润40多年,曾惠平遍临历代名家,对魏晋的二王和明代的王铎尤为推崇。在他看来,王羲之书法朴茂古拙,王献之书法飘逸高拔。特别是王羲之,敢于“变古制今”(王僧虔语),在钟繇真行书体基础上,去隶意而创楷法,开一代风气之先。他的这种富于改革的精神,值得后世学习。而对于明代大家王铎,曾惠平吸取的养分也非常多。王铎书法以其50岁为界,前一时期是继承前人时期,后一个时期被称作“五十自化”(黄道周语)时期。王铎学书取法广泛、书路很宽,是学米芾的大家。书画大师吴昌硕对王铎评价甚高,谓“文安健笔蟠蛟龙”、“有明书法推第一”。曾惠平认为,研习王铎,给他的启迪主要有两点:一是结体奇险、破中有立,章法变化多端;二是善于用涨墨法,五色之墨,大胆铺陈,各得其所,又浑然一体。

“书不宗晋,终入野道(王铎语)。”“凡论书之气,以士气为上(刘熙载语)。”“胸罗万有,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杨守敬语)。”这些都很好地说明了研习书法艺术需要守正、吸收前贤学养,如此才有所得。在40多年的书法研习和创作中,曾惠平广学众家、融会贯通,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他还拜张桂光先生(现任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主席)为师,学习书法和诗词创作,提升“书外功夫”。在曾惠平2020年出版的《书艺问道》一书中,他创作了100首诗歌,抒发自己对于钟繇、王羲之、张旭、怀素、颜真卿、苏东坡、王铎、智永、李阳冰、文征明、傅山、王铎、何绍基、郑板桥、康有为、于右任、梁启超等历代名家的感悟和理解,并且演绎成书法作品,如评价钟繇的“元常笔法本天真,日夜临摹费苦辛”、评价王羲之的“黄庭经传真楷范,百韵歌存大草仪”、评价王铎的“研墨挥毫扫媚流,手摩心逐苦中求”等,都非常贴切,给人启迪。这也是曾惠平对自己长期学习书法艺术的一种总结和体悟。

“善学者乃学之于造化,异类而求之,固不取乎原本,而各逞其自然(张怀瓘语)。”“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王国维语)。”在书法创作中,曾惠平颇谙文艺作品的“熟后求生”之道和“出入”之道。善于“求熟”和“入乎其内”,能得传统、经典滋养;善于“求生”和“出乎其外”,能督促自我出新。所以他的作品,有传承,也有自我的理解和化融。他的楷书,源自魏晋,融入汉简、唐人经书,沉稳守拙,萧散自如;他的行草,杂取诸家,用墨渴润有度,线条厚重沉着,结体能收敢放,给人以舒朗、和润的艺术感受。

“每个人都能在书法中遇见自己,只要他潜心研习传统,总能有所得、有所悟。”曾惠平这样评价书法学习和创作。

传艺:

创办书法学校 倡导书法下乡

“让更多的人爱上书法并钻研书法,这门传统艺术才能发扬光大,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活力。”这么多年来,尤其是担任惠阳区书法家协会主席、惠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以来,曾惠平将很多精力用在传道、授业、解惑上。

1988年,三十而立的曾惠平回到家乡,那一年,地级市惠州刚刚设立,曾惠平进了一家国有单位上班。当时,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惠州发展非常快,日新月异。敏锐的曾惠平意识到,经济的发展必然伴随着文化生活的丰富和提升,讲授书法艺术肯定有一定前景。经过反复思考,几年后,他最终放弃令人艳慕的“铁饭碗”,辞职创办书法培训机构。

虽然最先下海授徒遭遇了一些波折,但曾惠平也总结了不少经验,如教学相长、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小班制等。1998年,曾惠平和几位书友一起创办了中国书法函授大学惠州分校,开始了规范化、创新式的书法教学。不少书法爱好者纷纷走进惠州分校,学习书法艺术。在曾惠平和其他几位书友的教导下,他们进步很快,一部分优秀学员后来陆续加入惠州市书法家协会、广东省书法家协会、中国书法家协会,在各级书法比赛中获奖。

2017年,惠州市书法家协会换届,曾惠平当选主席,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他力主协会下沉、会员下沉、书法力量下沉,以此推动书法艺术普及。在他和班子成员的倡导下,横沥、淡水、秋长、园洲、福田等镇街纷纷成立了书法家协会,吸纳了很多年轻会员。会员们广泛开展书法研习、交流、推广活动,活跃了镇街文化。

笔墨随时代,借古以开今。为了充分发挥文艺作品鼓舞人、影响人、激励人的熏陶作用,从去年至今,在市文联的指导下,惠州市书法家协会和其他文化机构联合开展了“抗击疫情书法创作”“岭东雄郡·诗意惠州——惠州市第二届临创书法作品展”“百"福"春联庆辛丑 喜迎建党一百年”书法家走基层等活动,促进书法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赢得了社会各界的普遍赞誉。

对于惠州市书法家协会未来的发展,曾惠平满怀信心:“只要我们坚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向传统要养分,向时代学精神,广大会员们一定能够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人民的优秀作品,助力惠州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祁大忠

本版图片 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朱金赞摄

新闻推荐

已故存款人小额存款提取手续简化

日前,在建行惠州分行某网点,钟先生向工作人员询问:父亲前阵子离世,走得突然,留下银行账户却没留下密码,该如何提取账户资金?工作...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