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深山中的奇特风景,有望向公众揭开神秘面纱龙门溶洞别有洞天 人文景观不输自然景观

羊城地方 2021-01-29 10:10

清咸丰元年版《龙门县志》记载了包括“龙洞”在内的龙门众多神奇地貌插图/杜卉

龙岩寺 受访者供图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马勇陈骁鹏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李海婵实习生郭仕炜

提到喀斯特溶洞景观,大多数人都会想到广西桂林。事实上,在惠州龙门丘陵地带就深藏着奇特壮观的溶洞。经数亿年形成的天然溶洞形态各异,吸引着珠三角地区的探险爱好者。

一直以来,溶洞因其奇特瑰丽的自然景观和岁月沉淀后的人文风韵深受人们追捧,龙门溶洞也不例外,屡屡见诸古籍史料,众多故事传说更充满神秘气息,引来文人墨客留诗题字。晚清龙门才子李寿田游玩龙岩时十分惊喜,十年后又再度重游,两次都写下了诗歌盛赞美景。

尽管龙门拥有丰富的溶洞资源,但多数隐藏深山中,大多未经开发,还保留着原生状态。为此,专家建议在合理开发中保护,走“溶洞+文化”“溶洞+研学”“溶洞+景观”的文旅融合新模式。

神秘的龙岩溶洞成探险者乐园

龙门县东部的平陵、龙江两地,多低矮山丘,石灰岩尤为发达,有许多已经发育成为如广西桂林一样的岩洞。其中,以龙岩最为典型,知名度最高。龙岩溶洞位于龙门县平陵街道晨光村,洞内石景有石幔、石灵芝、石猴、石床、石杵、石钟乳、石笋等,千姿百态,鬼斧神工。

在龙岩众多溶洞中,“龙岩洞”是游客必到之处,有“小洞天”之称。进入龙岩洞,能看到形态各异的石景。洞里还有不少钟乳石在滴水“生长”。龙岩洞洞中有洞,洞洞相通。有的洞矮,人需要匍匐着才能进出。有些往地底延伸的小洞,至今尚不知有多深。

龙岩洞左侧有个和尚岩洞,比龙岩洞要宽阔得多。和尚岩洞门一般都是铁门紧锁。走进洞内,不细心的话就会错过地上许多微凸石笋。该洞内有石鹰、石香炉、石笋、石杵、石乳、石田螺、石老鼠等,美不胜收。

其中最精华的景观莫过于天然石佛。该石佛高约3米,神态安详,两耳垂肩,宛然天成,栩栩如生。天然石佛的背部不断有水流下来,使得石佛像披上一件“金袈裟”,在微弱的灯光下,“金袈裟”闪闪发光。

龙门溶洞的神秘莫测吸引了众多探险爱好者。陈先生常与朋友沿着龙岩古寺旁边的土路行走,找到被杂草掩盖的洞口就会进去查看。洞内漆黑,在头灯的照射下,可见石狮、石龙、石虎、石莲等自然景观。溶洞的东侧有个口径约三米多的圆形“天窗”直通山边,名为“通天洞”,置身此处,坐“窗”观天,蓝天白云近在眼前。

户外爱好者不会止步于此。他们附壁攀崖,上达山顶,举目下望,奇形怪状的石山尽收眼底。“我们一路穿行于龙岩各溶洞,不停地躬身匍匐,钻岩洞,徒手攀爬,挤过狭道长廊,通过石室厅堂,溶洞奇险秀美,令人印象深刻!”

“以前这里每天都很热闹!”龙岩寺住持释祖良介绍,每天都有好几辆大巴车来,基本都是来自香港、广州、深圳、东莞等地的游客及户外运动爱好者。受疫情影响,最近游客少了,但也常有小团队前来探险。

晚清龙门才子为它写下六首诗

因为奇特瑰丽的自然风光,自古以来龙门溶洞就见载于各类古籍史料。在清咸丰元年版的《龙门县志》中,有一章专门介绍龙门“舆地”。记者看到,里面记载了龙门的众多神奇地貌,有像醉僧倒卧的和尚岩,有望之如雪的白牛岩,有怪石嶙峋的八字岩等等,十分详尽。

国内许多著名的天然溶洞附近都有寺庙,龙岩洞也不例外。以石室为屋梁修筑的龙岩庵曾是河源、龙门、博罗三地的重要宗教场所。清同治版《河源县志》对龙岩庵有详细记载。

龙岩庵始建于清康熙四十年(1701年),但直到咸丰八年(1858)之前,它都名不见经传,清乾隆十年(1745年)所纂的《河源县志》中,它只有一个名字而已。直到咸丰八年(1858),龙岩庵才“规模始备”,成为当地有名的佛教丛林。道光年间的河源县令盛济川对龙岩庵推崇备至,将龙岩庵比喻为“小洞天”。

天然奇景溶洞与人文景观寺庙相结合,成了众多文人墨客的吟咏对象。龙门才子、清末拔贡李寿田曾两次游览龙岩庵,第一次游览时,他兴致勃勃写下三首《游龙岩庵留题》诗歌,其一为:“狮石闲游策马还,举头咫尺见仙山。龙岩自昔称名胜,翻悔从前未仰攀。”其二为:“一朵莲花石化成,天然色相妙难名;更留数点龙涎水,滴作甘泉济众生。”其三为:“平生佳境惯追陪,遇有名山眼便开;羡我此行真不负,洞天曾印雪鸿来。”

此行之后,李寿田对它念念不忘,十年后再次和朋友一起畅游龙岩,又写下《再游龙岩庵步前韵》三首,其一为:“佳境何妨数往还,又携良友访名山;老僧卓锡西归去,惆怅遗踪已莫攀。”其二为:“忆昔题诗倚马成,闾黎寺壁旧留名;雪泥鸿爪从头认,纸墨丛残百感生。”其三为:“懒残炉火芋曾煨,珍重山门为我开;香火前缘应未断,十年李泌又重来。”

从李寿田的相见恨晚到十年后重游,可看出龙岩溶洞景观的魅力。

后来的岁月变迁中,龙岩庵的发展一波三折,自然景观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在几任住持及全体寺僧的努力下,龙岩庵逐渐恢复殿堂、神座等基本设施,并于1996年改名为龙岩寺。如今除龙岩庵堂还保留完好,还新建了大雄宝殿和大王殿等。

鲜为人知的是,在战争时期,龙门溶洞一度成了防空洞与战士休息地。位于龙江镇罗洞村的八字岩,有个溶洞可容纳数百人进住,洞内冬暖夏凉,东江纵队游击战士曾在此留宿,至今洞壁上仍留有战士们的刻字。龙江甘坑村“龙洞”因内部空间大,位置隐蔽,可容纳全村村民进入,抗战时发挥了防空洞的作用。

惠州首次发现地表串珠状溶洞

尽管龙门溶洞资源丰富,但目前尚未有序开发与包装。知名度较高的龙岩溶洞也仍保留着原生态,目前暂无开发计划。释祖良法师介绍,春节后计划简单修整各溶洞入口,在洞内多增添临时灯光,以便于开展宗教活动。

而与平陵街道相邻的龙江镇,溶洞开发还承载着甘坑村乡村振兴的希冀。该溶洞位于甘坑村太坪小组后山,名为“龙洞”,已有1.2亿年历史,是惠州首次发现的地表串珠状溶洞。

近日,记者跟随甘坑村驻村第一书记许格胜前往该溶洞,看到溶洞的入口挂有“龙洞”牌匾,洞口右边还立了“古洞酒坊”招牌。

进入洞内,可见众多天然的钟乳石。洞内宽阔处可容数十人,狭窄处单人侧身或弯腰才能进去;有的洞高数米,有的很矮,人要匍匐着才能进出;洞势或平直似巷,或弯曲如环。洞内气温与洞外有较大差别,许格胜说:“无论什么季节,洞内长年都保持在20℃左右,冬暖夏凉。”

溶洞的发现还有一个传说:在甘坑村有一座石头山,山上有一块巨石,形如鸡冠。过去村民在山上放羊,时常会有羊丢失,反复找都找不到,但过几天羊又自己回家了。村民感觉很奇怪,就四处寻找,后来偶然发现,石头山下居然是空的,而且有一处直径一米左右的山洞。山洞深不可测,时常有蝙蝠飞出,显得有些阴森,偶尔有胆大好奇的村民进洞探索。新中国成立后,村民觉得溶洞危险,于是用水泥将洞口封住,不再让外人进入。

直到2016年前后,广东省有专业地质人员前来考察,发现这里是一处地表串珠状溶洞,在惠州属首次发现。随着探索的深入,大家发现,这里面不是现在发现的数百平方米,四周浮土淹没的洞穴大到不可思议。

其实甘坑的溶洞并非籍籍无名,在清咸丰元年版《龙门县志》中,有一段讲述“燕岩”的内容,说道:“燕岩在茅岗雷公塘右,其中庭宇轩敞,石钟乳下垂如宝幢莲炬,掩映左右,虽盛夏凉气砭人肌骨。”龙江镇古称就是茅岗,这段描写与甘坑溶洞内景几乎一模一样。

2016年,许格胜来到甘坑村就任第一书记。得知溶洞的存在后,意识到这很可能是一个天然的旅游资源,便着手开发利用。目前已将该溶洞开发到了第四珠(厅堂),全长300多米,“该洞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老一辈村民最远曾到过第八珠!”许格胜说。

未来游客,不仅能欣赏洞内奇观,还能品尝特色米酒。记者注意到,洞内已储藏了不少酒坛。这些米酒由村民用泉水酿造,品质优良、口感香醇。许格胜设想,将来以溶洞景点带动更多人来甘坑村旅游,进洞游客每人收10元门票,购买米酒可以免票。“我们要利用这一天然资源发展乡村旅游,带领村民走上致富道路。”许格胜说。

新闻推荐

惠州市全省首创成立卫生防疫应急消杀队

惠州日报讯(记者张斐特约通讯员苏秉成)昨日,惠州市举行卫生防疫应急消杀队成立仪式,这是惠州市贯彻落实国家、省爱国卫生、健...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