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侨文化博物馆即将正式开放目前已开始试运营,目标是建成一流侨文化交流基地

羊城地方 2020-12-18 11:07

惠州侨文化博物馆

潼侨公园雕塑再现归侨场景

浮雕上呈现归侨丰富多彩的生活

上世纪60年代的潼湖农场(资料图)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马勇陈骁鹏

文/图羊城晚报记者林海生

实习生江茜通讯员杨志明罗丹

站在惠州仲恺潼侨镇的街头上,看着来来往往的车辆、熙熙攘攘的人群,难以想象在60年前,这里还一片荒芜。上世纪中期,大批海外华侨被迫回国。为了安置这些归难侨(即归侨和难侨),我国建起了84个华侨农场。

惠州作为著名的侨乡,当年成立了两大华侨农场,潼桥镇前身惠阳潼湖华侨农场就是其中之一。自上世纪六十年代第一批华侨落户于此,相继有8000多侨民在这里开启了他们新的人生。

在过去这段时间里,侨民们身上携带的外来文化与惠州本土文化交融碰撞,形成了独特的侨文化。基于此,潼桥镇从2013年起,就将当地红色文化、侨文化、农场文化挖掘融合,开始修建惠州侨文化博物馆,目前该馆已进入试运营阶段,近期将正式对外开放。

展厅:三展区十主题展现侨史

在潼侨镇的潼侨公园,一组白色的人物雕像格外引人瞩目:5座男女人像依次排列,排头的男子颔首微笑,戴着越南特色的帽子,拖着行李箱;后面跟着的几个人物有的戴着斗笠,有的头顶包裹,充满东南亚风情……雕像下面的文字记载显示:1966年筹建潼侨华侨农场,归侨漂洋过海来到潼侨镇安居。“这是归侨侨眷的生活印迹,我们要将归侨历史固化下来,留给后人。”潼侨镇侨联相关负责人说。

沿着潼侨公园往里走,即可看到一块特色的石碑,石碑上刻着“侨”字,石碑身后是一座崭新的博物馆,外墙上打着明显的标志“惠州侨文化博物馆”,目前该馆正进入试运营阶段。站在门口,耳畔回响着宣传片里潼侨历史的介绍,窗外依稀可见当年归侨们开辟的茶园。恍惚之间,记者仿佛看见了他们当年艰苦奋斗、开拓创新、建设家乡的情景。

这是惠州唯一一座展示侨乡文化的博物馆,馆内分为侨乡、侨心、侨情三大展区,内设华侨溯源、侨乡惠州、情系乡梓、爱侨护侨、侨乡兴旺(内设城镇新颜、安居乐业、侨乡风情、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新时代加速发展)等10个展示板块。通过实物还原、图片文字记载和多媒体影像展示等方式,再现当年历史:一代代归侨以敢为人先的气魄,在荒丘起伏、杂草丛生、房屋破旧、百废待兴的农场,泼洒汗水、开荒拓土、发展生产、建设家乡……

据了解,潼侨公园结合侨文化设计而建,漫步其中,随处可见侨文化符号,以便让大家了解潼侨镇和华侨农场的历史。

目标:建成一流侨文化交流基地

“惠州作为著名的侨乡,侨文化非常丰富,修建侨文化博物馆,对于惠州来说具有非常大的意义。”惠州市侨联三级调研员周伟清如是说。

惠州侨文化博物馆建设共投入2200多万元,潼侨镇从2013年开始收集具有侨文化特色的物件,包括归侨从东南亚带回来的物品,以及华侨农场时期的物品、图片等,印尼的安格隆、缅甸的铜砂锅和越南的钛煲、纸币等都在其列,目标是建成省内乃至全国一流归难侨史展示和侨文化交流基地。

惠州学院政法学院历史系教授、中国现代史学会会员徐旭阳表示,当前惠州的侨文化虽丰富,但缺乏系统,侨文化博物馆要担起使命,做好惠州侨文化的传播载体。

“侨文化博物馆首先要做好定位与宣传两件事。就惠州而言,定位服务大湾区城市群为最佳。同时要借助惠州其他旅游资源的力量。惠州正根据不同的游客群体和区域风格,推出一日游、两日游、三日游等不同的旅游模式,侨文化博物馆可融入其中,并以此向游客推荐。”徐旭阳说。

单就侨文化博物馆长远发展来说,他表示,若仅是单一的模式,对游客的吸引力是有限的。他建议,惠州首先应不断补充、丰富侨文化博物馆中展示的内容;同时在此基础上,加上市民感兴趣的其他项目,变单一的参观景点为参观+游玩等多功能综合体,这样才能激发出侨文化博物馆的活力。

文脉故事

8000多名归侨在此安居乐业

据记载,潼侨镇前身是建于1966年的国营潼湖华侨农场,曾先后安置了来自越南、印尼、缅甸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名归难侨。2003年12月体制机制改革,设立潼侨镇,现归仲恺高新区管辖。

时间的指针拨回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华人在国外受到排挤,大批侨民被迫举家回国,其后被分别安置到全国各地的华侨农场。潼湖华侨农场自1966年11月迎来第一位归侨,此后的一年内,总共接待并安置印尼和缅甸等国归侨400户共1357人。随后逐年逐批接侨,至今接收了来自菲律宾、印尼、马来西亚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名归国华侨。

昔日边建房边开荒生产

建立初期,潼湖华侨农场自然环境十分恶劣,只有荒山、滩头、洼地,荒山土地贫瘠,滩头晴天裂、雨天淹,洼地一片沼泽,烂泥齐腰深。每年5月至9月,潼湖被淹浸在洪水之中,方圆十几里白茫茫一片,有“一日大雨水汪汪,三日无雨田龟裂”之说。

“记得刚来农场的时候,每天出门,晴天一身尘,雨天一身泥,一家四口挤在小小的破旧泥瓦房里。”家住侨安花园的黄瑞丰、李梅英夫妇回忆道,农场当时的环境和生活条件都相当简陋,安置归侨的瓦屋散落在几个小山丘上,四周一片荒芜和苍凉。下雨的时候,雨水顺着屋瓦的间隙,滴在房间的草席床上……

据介绍,潼湖华侨农场早期水利设施较少,通信设备缺乏,防灾害能力差,于是边建房、边开荒、边生产,抗洪、抗涝、抗旱成了工作重点。部分住房建好后,紧接着就开展了围堤、挖渠、开荒、造田、兴修水利等工作,同时接待、安置归难侨。

文化交融造就异域特色

乘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省、市的各类优惠政策下,潼湖华侨农场斥资大力兴建厂房,积极引进外资企业进驻,经济总量不断壮大,职工生活普遍得到改善。潼湖华侨农场的交通运输、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各项事业和社会治理都获得长足发展。2003年12月,惠州市潼湖经济管理区撤销,潼侨镇设立。

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潼侨已不同于往日,文化上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其中以饮食文化最为突出。在潼侨市场,随时都找得到具有东南亚风味的美食。

潼湖华侨农场的归难侨大多来自东南亚地区,他们将东南亚美食文化带回了国。黄瑞丰、李梅英夫妇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是印尼归侨,现在在潼侨市场租了个档口,每日做千层糕、九层糕、糯米糍等印尼风味糕点售卖。“每日做的量有限,基本上半天就卖完了,要赶早来买,晚了就没得了。”市民李先生说。

潼侨市场附近,还藏着一种肠粉。不同于广式肠粉,这是属于潼侨独特的味道——越南肠粉。越南肠粉凉凉的,米皮里裹着一些木耳粒、洋葱粒、猪肉粒。上面还有些炸红葱头点缀,增添了一股迷人的葱香。搭配上老板自制的“特调越南甜醋汁”,酸酸甜甜“专治”各种食欲不振。

潼侨绿茶打响惠州品牌

提起潼侨,不少人立马会想到“潼侨绿茶”。潼侨绿茶于1967年开始种植,茶叶生产跟水产养殖、水稻种植一起,成为农场的三大支柱产业。在上世纪80年代茶场达到最高峰,茶园面积达2000亩。

据介绍,潼侨绿茶是由水仙、黄旦、梅占、茗花、云南大叶等十多种优质茶种精心配制而成,茶香浓郁、甘甜可口、回味悠长。2007年5月份,“潼桥”牌绿茶系列入选中国名优产品行列,是惠州茶叶类唯一入选品牌;2013年,“潼侨绿茶”当选为“市民最喜爱的惠州十大农产品”。

新闻推荐

立志传承国粹京剧的她 是个90后

吴瑜的戏曲装扮。吴瑜和学习京剧的小朋友参加活动。吴瑜曾登上央视表演节目。近日,由惠州市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惠州市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