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绿色发展,惠州如何增添“绿动力”
南昆山。(资料图片)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在“两山”中打开一条通道,找到一种兼顾经济与生态、开发与保护的发展新路径。通过绿色发展解决“两山”不平衡问题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要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完善生态文明领域统筹协调机制,构建生态文明体系。
好山好水好空气,是惠州引以为傲的生态底气。近年来,惠州坚守绿色发展理念,在加快发展的同时,守护青山绿水、留住蓝天白云。当前,经济发展正由高速增长阶段逐渐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惠州如何用好“两山”理论,在保护好绿水青山的同时,使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探索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之间的精细平衡,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路子,向绿色转型要改革出路,向生态产业要发展动力,在城市建设中提升绿色品质,在金融创新中扶持绿色项目,将成为惠州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建设国内一流城市的一大动力。
山林禀赋怎样利用好
打造多层次高品质森林生态体系,构建“三生”产业高地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东岸战略腹地和枢纽门户,惠州自然资源禀赋和生态优势在珠三角城市群中尤其突出和明显,境内罗浮山、南昆山、象头山、莲花山雄峙绵延、风光迤逦,是广东省地级市中首个成功获评“国家森林城市”称号的城市。
在惠州,绿色是其经济发展的底色之一,林业则成为了绿色发展的重要抓手。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近年来惠州坚持规划先行,把城乡绿化和森林建设纳入城市总体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提升林地生产力,大力提高森林覆盖率及森林品质。截至目前,全市林业用地面积1027.58万亩,森林覆盖率61.71%,共有各类保护地86处,构筑起了一道道绿色生态屏障。
虽然惠州有不少保护区和自然公园满足市民游玩的需求,但也有人反映多处公园在规划上配套功能较为薄弱,风景有点单一。
“森林景观主要呈现四季常青,景观较单一,季相变化不明显。”林业专家指出,惠州虽然森林资源丰富,植被类型多样,但存在单位面积蓄积不高,森林美景度不高等问题。
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也坦言,纵观惠州各类保护地,可以发现各自然保护区范围划定和功能分区与其他保护地会出现交叉重叠情况,存在功能区分不科学、分区管控措施针对性不强的问题。
如何破解这些保护地景色单一、功能区分不明显问题?
“加强管理、严格保护,科学经营、积极培育,创新驱动、提质增效,突出特色、做大做强。”林业专家建议,惠州要立足现有森林资源,发挥自身生态优势,保护和发展森林资源,打造多层次、多色彩、多功能、多效益的高品质森林生态体系,推动林业高质量发展,提升城市品质、提升民生福祉。
针对保护地功能区分不明问题,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建议,要科学评估、合理调整,以生物多样性评估为基础,着眼保护地解决边界不清,漏划、错划人工商品林等现实矛盾和历史遗留问题。要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生态廊道连通性,通过划入和调出相结合,把应该保护的地方都保护起来,做到应保尽保。同时要简化功能区分,实施差别化管控措施。
在惠州林业发展的过程中,国有林场发挥着重要作用。当前,惠州市共有17个国有林场,林业用地面积83.48万亩,森林覆盖率90.4%。近年来国有林场大力推进生态建设,将大部分商品林转为生态公益林,实现了从木材生产、资源消耗转变为生态建设、资源保护,从单纯林业资源管理转变为资源管理和发展的“双转变”。但目前林场的发展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林场没有制定发展规划,总体发展思路滞后,只是零零散散地跟着省、市项目安排,林场使用资金没形成合力,制约了林场高质量发展。”此前,市林业局调研组对惠州市国有林场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时发现,林场存在管理体制机制不顺、管理专业化水平不高、林业干部队伍结构不合理及林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等突出短板。
除此之外,惠州市在林业转型升级与绿色发展等方面还有待加强。在利用林地发展中药材种植、助推生命健康产业发展上,在整合林业资源、推动产业升级上还处于起步阶段。
如何破解林场发展后劲不足问题?
其实全国国有林场几乎都存在类似问题。有专家建议,国有林场要以问题为导向,强化顶层设计,大胆探索实践,努力将林场建设成为体制创新、机制灵活、生态良好、产业发达、生活富裕、社会文明的现代化新型林场。
针对惠州情况,市林业局调研组建议,要科学编制林场发展规划,鼓励发展林下经济,深入挖掘每个林场特色,将国有林场当作乡镇管理,做好“一场一策一规划”,把林场中药材种植品种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等纳入规划,积极打造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大力推动森林旅游和森林康养发展,让老百姓能像走进惠州植物园、红花湖一样,共享森林生态成果。
另外,调研组建议把生命健康产业发展与桉树改造有机结合起来,在国有林场引导种植猴耳环、沉香、巴戟等中药材,探寻林业发展新路,逐步退出政府主导的模式,更多依靠市场运行规律促进桉树改造。
对此,在产业升级上,市林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惠州将依托丰富的山林资源,突出绿色经济,打造绿色发展示范区,依托森林康养、休闲度假等高端生活服务功能,形成融“生态、生命、生活”为一体的“三生”产业高地,紧扣“2+1”现代产业集群布局,做强做优中药材种植产业,大力培育生命健康产业,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最基础、最根本的生态安全屏障。
城市建设如何更绿色
以绿色建筑推动城市品质提升,完善监管体系提升星级标准
当前,惠州正在努力建设国内一流城市。一流城市要有一流的城市建设作为支撑,而绿色建筑的大力推行,正推动着城市建设品质不断提升,推动城市不断向“绿”发展。
近几年,伴随城市建筑节能的建设进程,惠州绿色建筑工作迅速推进。“十三五”期间,惠州市绿色建筑面积年完成量呈几何级数增长,截至目前,全市绿色建筑标识面积已突破9100万平方米。
然而,随着社会对于建筑节能需求的增大,大量低星级设计标识项目扎堆,缺少高星级和运行标识的局面成为绿色建筑工作发展现状。市住建局数据显示,全市高星级绿色建筑标识面积只有650万平方米,仅有7个项目取得绿色建筑运行标识。
“绿色建筑是为了让市民的居住环境更加舒适,因此提高绿色星级标准,让绿色切实运行起来是关键。”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坦言,惠州近些年绿色建筑工作的成绩是丰硕的,但从成效上来看,高星级绿色建筑项目、运行评价标识偏少,这是掣肘惠州市绿色建筑发展的关键问题。
面对绿色建筑标识星级不高、运行标识偏少的情况,如何破解这一行业困局?
“绿色建筑能否发挥其作用,运行标识的实现是最为关键的。”惠州市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协会会长梁志华认为,完善监管机制,不断吸引市场力量参与是关键。
惠州市主管部门也关注到这一问题。市住建局在惠州绿色建筑现状调研中发现,绿色建筑没有真正落地,普遍存在施工与设计脱节,绿色建筑的技术和措施无法兑现,百姓没有真正体验到绿色建筑的好处。
在此方面,上海的做法走在全国前列,效果也领先全国。截至今年7月,上海绿色建筑的总面积达到2.13亿平方米,有773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建筑面积共6680万平方米,二星级以上占比超过80%。
为何上海高星级绿色建筑占比高?早在2014年,上海所有新建民用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并要求国家机关办公建筑和大型公共建筑按照绿色建筑二星级及以上标准建设。同时,当地政府将相关要求纳入建设管理流程,健全了绿色建筑设计、审图、验收系列标准规范,在土地供应、审图等阶段对绿色建筑要求进行严格把关。
11月27日,《广东省绿色建筑条例》出台,将于明年1月1日开始实施。地方绿色建筑工作将步入轨道,得到更多上位法保障。对此,惠州绿色建筑提质发展可以借鉴上海的做法措施。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要依据《广东省绿色建筑条例》进一步强化设计阶段的监管,指导设计单位和施工图审查单位开展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图纸审查工作,确保绿色建筑项目切实发挥出“绿色”功能,节能减排,优化市民生活。同时强化验收监管,加快出台惠州市绿色建筑工程验收指导文件,指导各县(区)开展绿色建筑项目的竣工验收工作,加强对施工现场的监管,加大对不按图纸施工的处罚力度,不断完善绿色建筑监管体系,对没按标准要求建设的绿色建筑项目一律不得通过验收,确保绿色建筑措施落实到位。
高星级和运行标识建筑,意味着更高的建设成本,这种投入能否有效带来对等的关注和市场,无疑是企业关注的地方。
“绿色建筑的发展主要靠政府推动,市场主体参与积极性不强,绿色建筑市场化发展程度不高。”梁志华分析道,要想增加市场的关注,除了政府资金奖励引导企业外,当前还差有效的绿色建筑技术和绿色建材库的协助,帮助建设方(甲方)和设计方有效进行绿色建筑工作,降低成本。
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该局接下来将建立全市绿色建筑项目信息库,通过以奖代补的形式,进一步激励社会投资项目开展绿色建筑运行标识评价工作。
总工之家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任苏玉斌认为,政府主管部门和绿色建筑协会应该主动作为,建立惠州市绿色建筑选用技术和产品信息库,以产品和技术的绿色建筑参数为核心,推广至设计和建设方进行运用,由广大建设方和地产单位对此信息库的产品进行选用,让全国优秀的建材及绿色建筑产品企业入库和进驻惠州市场,这样才能进一步降低成本,吸引企业加入。
绿色发展资金从哪来
制定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制度,引导资金活水流向绿色项目
绿色发展是长远的发展,其将生态成本计入生产成本,因此短期内将导致产品成本增加、产量下降,需要大量资金投入。
为了保护环境,降低污染,促进经济持续高质量发展,党的十九大提出建设美丽中国,发展绿色金融。
所谓绿色金融,是指为支持环境改善、应对气候变化和资源节约高效利用的经济活动,即对环保、节能、清洁能源、绿色交通、绿色建筑等领域的项目投融资、项目运营、风险管理等所提供的金融服务。
此前,惠州市金融业“十三五”规划专门提到“打造绿色金融体系,服务低碳生态经济”,推动金融重点支持新能源等绿色产业发展、鼓励银行发展多渠道的“绿色信贷”服务模式、鼓励信贷产品延伸至低碳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
近年来,惠州不少银行机构积极响应政府措施,推出了相关的绿色金融服务。例如,工商银行惠州分行今年前三季度共审批通过项目贷款总金额超过255亿元,其中包括支持公园建设、风力发电、垃圾焚烧、污水处理等相关项目。交通银行惠州分行今年来绿色信贷的规模也在不断增长,重点对接城镇供水管网和污水处理设施建设。
作为绿色金融重要的推动力量,在惠的银行机构进入了绿色金融发展的新阶段,绿色金融发展日益走向多元化,但相对于其他金融产品和服务,还远远不够。
有专家分析,绿色项目往往前期投资规模大、投资回收周期长,且市场上存在轻资产、重技术的中小企业,项目分散、规模小,企业主体缺乏融资担保物,成为绿色融资扩大覆盖范围的一个障碍。此外,由于很多创新产品都是首次面向市场,面临的市场风险具有高度不确定性。
可以看到,惠州绿色金融当前还处在摸索阶段,各银行机构绿色金融的标准体系不统一,环境信息披露以及第三方评估制度尚不健全会导致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存在问题。
如何运用好政策导向,建立起一个整体性、系统性、协同性的绿色金融体系?
浙江湖州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发源地,也是全国首批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过去几年,湖州推出了绿贷通、绿融通、绿信通等一系列绿色金融交易和信息传播平台以及各种政策机制和产品,值得惠州借鉴学习。
湖州编制发布了中国首个地区性绿色金融发展规划,制定出台了实施方案、行动计划和考核体系。在政策导向和激励体系方面,打出财政、货币、监管等政策“组合拳”,每年安排10亿元专项资金,鼓励绿色金融改革创新;在评价体系上,制定地方性绿色企业和绿色项目认定评价方法,构建了绿色金融综合统计、绿色银行评级、绿色专营机构评估等地方标准,建立差别化的绿色贷款贴息机制;在金融机构创新产品服务方面,则积极鼓励银行机构在服务个人、小微企业,以及在垃圾分类、绿色制造、扶贫惠农方面的绿色金融产品创新。
金融业专家建议,惠州可以学习湖州,建立一个完善的金融体系,通过金融手段促进资本流向绿色工业,通过利率优惠引导资本对高技术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循环经济产业等提供信贷支持,通过信贷配额限制高能耗、高排放企业的产能扩张,从而提升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生态环境风险。
发展绿色金融要以市场化原则引导激励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绿色产业,鼓励金融机构提供更多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对此,专家建议,除了积极推动银行发展绿色金融业务外,还应促进绿色工业投融资方式的多样化。政府可引导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基金管理公司、金融租赁公司等为企业的绿色发展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
4版、5版统筹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采写 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 邱若蓉 通讯员谭焕儿 宋少兵 赵丽霞 倪铭睿
4版、5版图片(除署名外) 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新闻推荐
惠州市首次以惠州茶叶团体标准开展斗茶 培育名茶叫响惠州茶叶品牌
斗茶有新“章法”可依,惠州茶叶等级、品质等有了衡量标准。扫码看获奖名单12月16日,“惠州茶叶团体标准发布暨2020惠州茶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