织箩筐 盛嫁妆……

惠州日报 2020-12-15 08:00

编织箩筐手艺在孔屋村已传承超百年。

备竹。

削条。

编织。

箩底。

扫码看视频

一根黄竹,剖成条条细丝;一双巧手,编织缠绕成器……

惠阳区永湖镇元岭村孔屋村民小组是当地有名的竹编村。阳光正好的初冬,走进村里,随处可见晾晒的竹篾、竹条,以及坐在家门口编织的村民。村民编织的竹器主要是竹箩筐,入冬时节,是竹箩需求的旺季,采购者多是来自惠阳淡水和惠东的批发店主或村民。农村人喜欢在这个时节操办喜事,按当地习俗,新娘嫁妆得用竹箩来装。

编织箩筐的手艺在村中已经传承了超过百年。旧时,元岭村地处惠淡交通枢纽,一条麻溪河从村中穿流而过,在孔屋村民小组下游汇入淡水河。元岭村有个码头,商贾繁忙,搬运货物所用的竹箩筐需求大,而孔屋地势低洼,容易浸水,无法种庄稼,村民便在低洼地种上竹子,用竹子编成箩筐售卖,孔屋“竹编村”由此得名。

孔屋村民小组组长孔伟军说,上世纪50年代村里还有一间竹器加工厂;在上世纪90年代之前,编织竹箩筐成为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虽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耕种和装货所用的竹筐需求减少,但风俗礼节上的需求仍有,竹萝仍有市场,也就还有人坚守。

如今,孔屋村民小组有20多户120人左右,八成家庭仍在编织竹器售卖,但大多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在做,年轻一代已经很少人从事这一行业。

58岁的孔伟强,10多岁开始跟父亲学习编织箩筐。40多年来,他的手艺越发娴熟,尽管如此,编织箩筐仍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竹编工艺大体可分起底、编织、锁口3道工序,每道大工序还有许多小工序,从砍下竹子到编织成箩筐,每道工序都是纯手工。“我们两公婆一天做十几个小时,也只能织一担(两个)箩,卖百来元。”孔伟强说,夫妻两人如今靠着竹箩每月收入三四千元左右,“目前还可以,只是不知道以后会怎样。”

“这一行辛苦,也赚不了什么钱,年轻人都不愿意做。”孔伟强一边说着,一边不自主地搓着贴了4块创可贴的手。创可贴几乎成了做竹编村民的“标配”,无论技艺有多娴熟,指头受伤总是不可避免。

青翠的竹子却没有这些担忧。任岁月更迭,旱涝灾害,它自延绵百年,郁郁葱葱,如今已有百余亩,成为麻溪河两岸的一道风景。它们,曾是孔屋村民赖以生存的资源,也将是无法舍弃的家园。孔屋人相信,只要竹林还在,只要市场还有需求,竹编手艺自会找到生存的空间。

文 惠州日报记者香金群

图 惠州日报记者张艺明

新闻推荐

小小沙滩无尽快乐

■孩子们在沙滩上总是有各种玩法快乐其实很简单,一个小小的沙滩就能给你带来。周末的亲子时光,是一家大小找一个有海、有沙...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