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爱国人士张友仁:一手实业救国 一手文教学术
张友仁肖像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证章图片自《惠州近代历史图录》制图/杜卉
1939年张友仁用募捐款在中山公园施粥
【编者按】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遭遇“数千年未有之变局”“数千年未有之强敌”,中华民族面临巨大挑战。在这一大变局中的惠州士子,继承前辈的爱国传统和许国精神,“位卑未敢忘忧国”,涌现出大批爱国人士。
这些名人中,教育界人士占了很大比重。他们大都在科举制度下饱读诗书,具有深厚的传统文化素养;对国家和民族前途怀强烈使命感和责任心,满怀汲收西方文化改造旧中国建设新中国的热情。
用教育开启民智,提高民众素质,振兴民族精神,是近代大变局中惠州知识分子的普遍追求。既能修公路、谋求实业报国,又能静下心来编著《惠州西湖志》的张友仁,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吴大海)
统筹策划/羊城晚报记者马勇陈骁鹏
作者/徐志达吴定球何志成
在抗日战争时期,惠州许多爱国人士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奋不顾身地投入抗日救亡运动中。他们不但大力支持“抗先队”“东团”等抗日团体在惠州活动,并且冒着极大风险掩护中共地下党员和进步人士在惠州的抗日救亡工作。
惠州老同盟会员张友仁就是其中的佼佼者。惠州抗日救亡工作之所以能搞得生气勃勃,可以说是与以张友仁为代表的抗日爱国人士大力支持分不开的。
壹平时实业报国,灾时筹款济民
张友仁出生于1876年,原籍博罗,后迁惠州府城。18岁为博罗县学生员,20岁补考廪生,后就读、毕业于两广简易师范馆。青年时期常在惠州替那些赴惠州考试的富家子弟“做马”(或叫“打卷”,即替人做文章参加科举考试)。他又嫉恶如仇,曾控告贪污腐败、任意杀人的惠州知府陈兆棠。
1909年,他参加同盟会,联络会党,协助革命军光复惠州。他先后任广东海丰和福建龙溪两县县长、广东公路处长、惠樟公路局长、福泉公路局长等地方要职。在此期间,他关心民生,廉政爱民,废陋规,免积欠粮税,禁烟赌,止械斗;大办新学,建中小学百余间;主持兴建广东首条公路——惠(州)平(山)公路,并筑惠(州)樟(木头)公路、福(州)泉(州)公路和广汕公路,成为惠州有名的开明绅士。
1938年10月,日军攻陷惠州,经两个多月的烧杀抢掠后于12月撤走,原逃往乡村避难的居民陆续回城。粮食被抢,家园被毁,回城居民生活非常困难。张友仁遂急电旅港惠阳商会救援,筹得港币1万元煮粥赈济饥民,每次就餐饥民达数千人。后其又用赈款开办难童教养班,使当时失去亲人的孤儿和难童得到妥善安置。
张友仁还亲赴香港,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向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诉述日寇沦陷惠州的暴行和家乡人民所遇到的种种灾难,激起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抗日爱国热情,纷纷解囊相助,使家乡难民顺利渡过难关。
贰铁肩担道义,坚持保护“东团”
1938年12月中旬,南洋惠侨救乡会、香港惠阳青年会、余闲乐社、海陆丰回乡会等组织在香港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东江华侨回乡服务团”(简称“东团”),并在团长叶锋、副团长刘宣率领下,带着华侨和香港同胞捐献的衣服、药品,奔赴东江各进行抗日宣传和赈灾工作。1939年4月,“东团”决定将总部从淡水迁来惠州。
张友仁热诚地接待了他们,把他们安排在家中梅花馆小楼住宿,并亲自陪同他们会见国民党东江游击指挥所主任香翰屏等地方军政人物,争取他们的支持。同时,张友仁又把自己住所荔晴园中的一幢两层楼房给“东团”驻扎,想方设法解决他们生活上的问题。
1939年冬,国民党顽固派掀起反共高潮,非法扣留“东团”队员,命令“东团”停止活动。惠阳国民党当局除查封“东团”总部煜庐外,又命张友仁收回“东团”驻地荔晴园。张友仁坚决拒绝,并义正词严地说:“他们诚心诚意集资回乡赈济难民和参加抗日救亡……所做的都是爱国好事……我张友仁绝不做这伤天害理之事。”
自1938年10日军沦陷惠州后,广九铁路和惠州以下的东江航道被日军控制,惠樟公路无法通车。1940年,张友仁以惠樟公路董事长身份,将原在惠樟公路行驶的汽车全部移往龙川,开拓龙(川)韶(关)运输线,为抗日和民生输送了大量人员和物资。
1941年,国民党广东省当局指令惠阳党部,要张友仁出任博罗县临时参议会副议长。这时张友仁厌于国民党政事,不愿出任。议长骆凤翔劝他说:“这是民意机关,不是官府,不会玷污自己;如果拒绝不接受,恐有不利。”张友仁因此勉强答应下来。但张友仁刚上任,就发生了国民党地方军事头目梁桂平杀害一名乡长案件。为此,张友仁提出弹劾梁桂平,但其他议员慑于梁桂平淫威,噤若寒蝉,弹劾案无法通过。张友仁见状愤然离席,从此再也不参加参议会会议。
叁研究本土文史,关爱提携后进
1945年4月,东江纵队第二支队司令部在场约召开国事座谈会,邀请张友仁参加。抗战初期,东江纵队规模不大,但经八年抗战后已不可同日而语。张友仁见抗日力量壮大非常高兴,领衔通电支持东江纵队的抗日军事行动,得到与会者一致赞同。
通电后,为逃避日伪军和国民党顽固派的迫害,张友仁带着年仅12岁的儿子往博罗山区躲避,直到日军投降才返回惠州。
张友仁学识渊博,文史皆精,尤其注重乡邦文化建设。他曾收集一批珍贵的惠州古碑刻,倡建惠州私立丰湖图书馆,每月捐1/3月薪购书。他先后编著《博罗县志》《惠阳县志》《惠州西湖志》,共约155万字。特别是《惠州西湖志》,可谓呕心沥血,殚精竭虑。
从1930年开始,经过十多年的四处奔波,他广征博采,收集积累,辛勤笔耕,整理成文,终于在1947年10月编辑出版了《惠州西湖志》,分上下两册,共13卷。《惠州西湖志》史料翔实、内容丰富,在清代《西湖纪胜》列出西湖十四景的基础上,又列举出西湖十八景之多。有识之士赞之曰:“惠州西湖无完书,有之自友仁先生始。”
张友仁还奖掖后进,在他的带领和影响下,一批文学新秀在惠州文坛崭露头角。秦咢生、张凤子、任少游、曾固民以及稍后的吴仕端、古伯伟等,都曾得到他的教诲和栽培,成为后来惠州文化教育界的精英。
新中国成立后,他历任东江人民图书馆馆长,广东省文史馆副馆长。是省第二届人大代表,致公党中央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委员。1974年9月在广州去世,享年98岁。
新闻推荐
扫码读系列报道东平窑陶瓷。罗浮山百草油。东江桥牌糯米酒。今年镇隆荔枝喜获丰收,远在上海工作的阿欣收到了老家发小寄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