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中小学推动课堂教学改革,促进学校体教融合发展 “一校一品”上好体育课

南方日报 2020-11-20 07:11

惠州京师实验小学的足球课堂。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

11月19日一早,惠州市东江高级中学的运动场就热闹起来,该校第三届体育节暨第九届田径运动会开幕。在为期一周的体育节上,学校不仅安排了100米、200米等传统体育竞赛项目,还设置了“七彩人生”健身操、军体拳、旱地接龙舟等特色项目,师生一起上阵比拼,享受运动的乐趣……

在惠州的校园里,像这样的体育运动热潮正在掀起。在发生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健康第一”教育理念渐入人心。近年来,惠州部分中小学校探索“一校一品”等体育课改革并取得实效,课堂教学改革的“星星之火”正发展成“燎原之势”,促进了学校体教融合和青少年全面健康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谢志清

开足课时“野蛮体魄”

眼下正是中小学开展运动会的“黄金时节”。足球、篮球、羽毛球、跳绳、军体拳、田径、健美操等体育赛事正在惠州各中小学如火如荼地进行中。

在这些体育项目中,健美操和军体拳是惠州市东江高级中学的特色。“学校从开办以来一直都是开足开齐体育课。”惠州市东江高级中学老师刘育勋说。在此基础上,学校注重挖掘和培育学生特长优势,开设体育类校本课程,形成了以健美操为代表的体育特色活动,学生队伍曾连续数年在全省中小学生健美操锦标赛中获第一名,还拿过多个全国赛事一等奖。军体拳则是体育教学的创新尝试,惠州市东江高级中学将军事训练内容融入体育课,增强体能,“野蛮其体魄”,锤炼意志,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作为选拔性升学考试,中、高考及招生一直是中小学教育的“风向标”。2019年,惠州中考招生改革,新增“体育、艺术项目专项招生”。这一改革举措着力于普通高中特色办学、“一校一品”建设,打造较高专业水平和影响力的学生体育、艺术团队,代表惠州参加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各级各类体育、艺术展演、赛事和交流活动。当年,惠州有17所普通高中学校16个专项面向全市招生,惠州市东江高级中学的健美操位列其中,这也为学校特色化办学打开了新的想象空间。

“开齐开足体育课”是学校体育的重要抓手和着力点。按照规定,小学一、二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三至六年级和初中阶段每周3节体育课,高中阶段每周2节课。“可以调课,但绝对不允许减少体育课时。”湖山小学校长杨文峰告诉记者,目前学校一到六年级12个班体育课均开足开齐,保质保量完成课标要求。作为一名体育老师,杨文峰自己带头示范,如果确有事务无法上体育课,他也要跟老师调课,保证体育课“一节都不少”。

“嘿—哈—嘿—哈”……每周一、二、四、五的下午4时许是湖山小学的“阳光大课间”,其中李家拳的展示令人眼前一亮。在大课间,伴随着音乐的旋律和老师的指令,各班学生要完成广播体操、跳绳、李家拳和跑操4个项目。经过近40分钟锻炼,六年级学生王志钰已经满头大汗。“有点累,但很放松、很开心。”她说。

根据惠城区教育局“艺体2+2”战略要求,湖山小学把跳绳和跑操两个项目作为学校体育活动的“标配”,并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开设了足球、李家拳等特色体育课程。李家拳是广东土生土长的拳术,属广东五大名拳之一,其发源地就在湖山村。为此,学校邀请了李家拳第七代传人李子兴到学校为师生授课。杨文峰表示,李家拳强调德技双修,这和湖山小学“养正”的办学理念一脉相承。

个性化培养一技之长

实际上,早在2014年,惠州就下发了《惠州市提升中小学生体质的工作方案》。该方案从深化学校体育课改革、加强师资培训、加强体育特色校(县、区)建设、建立学校体育竞赛制度、推进校园足球开展、落实“中小学生每天一小时校园体育活动”、强化《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监测评价等方面,推动学校开展体育运动,提升学生体质。

方案要求,惠州市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每天须统一安排30分钟的大课间体育活动。没有体育课的当天下午,学校组织学生参加不低于40分钟的校园体育活动。学校要成立各种社团丰富学生的课外活动。各校每年还要开展冬季长跑活动。

如今,随着体育课的回归,其实效也被讨论和关注。曾经有人这样算过:从小学、中学、高中到大学14年的体育课多达1440多节,课时仅次于语数外,但现实是一项运动都不会的人比比皆是。这样的尴尬局面该如何破解?“教会、勤练、常赛”或是关键。

今年,国家体育总局和教育部印发《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在解读改革举措时,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就表示,学校体育必须做到教会、勤练和常赛。

在惠州市南坛小学鼎峰分校,一、二年级每周4节体育课,三至六年级每周3节体育课,足球和网球是体育课的必修内容。“学校成立了2个足球、2个网球兴趣小组,常年开展课余足球、网球训练,定期邀请校外专业教练员提供技术指导。”该校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三年级以上均有班队、年级队,学校还有校男、女足球队与网球队,全校近3000名学生基本全员参与足球、网球运动。同时,学校不断完善校内足球、网球竞赛制度,每年组织校内足球、网球班级联赛、年级挑战赛,每个班级参与比赛场次每年不少于10场。

此外,该校还鼓励有天赋、有潜力学生参与校外足球、网球训练、培训和比赛,并积极向上级特色学校及各级各类足球、网球优秀运动队输送人才培育“新苗”。

让孩子通过体育锻炼掌握“一技之长”,惠阳区先人一步。2018年起,惠阳区在全市率先开展全区中小学游泳课培训,对全区五年级在校学生进行培训。游泳课培训按照政府主导、部门组织、社会服务、学生自愿、家长同意的原则,分阶段(学期和暑期)、分片区(学校与游泳池就近)、循序渐进确定培训方式、对象及目标。

记者从惠阳区了解到,游泳课培训采用购买服务的方式,由有资质的第三方培训机构进行。学费按照现行市场价的一定比例收取,由学生家长和区财政共同承担。2018年和2019年已为近4000名学生提供了培训。“通过这一培训课程,80%的学生能通过考核,在游泳池独自游泳。”惠阳区实验学校安全办主任马庭武告诉记者。

让体育课回归育人初心

今年9月,教育部相关负责人在国新办发布会上强调,将来体育课也必须布置作业,要把文化课的作业减下来,体育课作业加上去,这样才能够确保学生掌握运动的技能。和此前出台的《关于深化体教融合促进青少年健康发展的意见》一样,这些都为学校体育教学提供了方向。实际上,在此之前,惠州有学校就已经尝试布置体育作业。京师实验小学体育科组组长房耀宪告诉记者,学校自办学以来就布置体育作业,一直坚持到现在。

京师实验小学让体育教师口头布置体育家庭作业,通过学生课后锻炼弥补课程的不足。各年级体育教师根据阶段性体能训练重点安排作业内容,比如跳绳等,每日要求孩子对照练习,在线打卡提交作业。“为了鼓励同学们坚持锻炼,体育老师也会带学生一起打卡。”房耀宪说。有了这样的坚持,学生体育作业完成率不断上升,体能素质也稳步上升。

由于不少孩子住校,有的孩子家长工作繁忙,无暇监督孩子锻炼。为消除家长的顾虑,京师实验小学一方面严格控制文化课作业量,一方面以赛促练全面带动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的兴趣,并在学校“大风车俱乐部”的形式,周末只要学生想参加体育锻炼都可以回到学校,还有专业的体育老师指导。

同时,为了挖掘孩子的优势和特长,京师实验小学以学生兴趣为导向,在开足开齐体育课的基础上,安排了体育选修课。学校开设了篮球、网球、排球、武术、乒乓球、击剑以及形体课,拓展训练等10余门体育课程供学生选择“走班”。

不仅如此,在京师实验小学,学生体质情况和班主任绩效挂钩。学校制定了多项规章制度,来保障学生的体育锻炼时间。班级体育成绩好坏,也和班主任的评优评先挂钩。例如,学校开运动会,各个班级进行成绩排名,也关系到老师的考核。“这样也是为了督促学生们去加强体育锻炼。”房耀宪介绍,对于学生来说,如果想要参评旭日奖、优秀学生、气质少年等荣誉,体育成绩也必须达到一定的标准才行。

经常带队出去参加比赛的房耀宪真切地感受到体育给孩子成长带来的变化。他说,有次带男、女足球队出去比赛,女孩子们输球后在掉眼泪,体育老师会耐心开导她们输赢都是比赛常有的事,类似的“挫折教育”对孩子品格、心灵的塑造有着重要意义,同时和小伙伴们为共同目标拼搏过,这样的经历也是人生宝贵经验和财富。

在京师实验小学,学校对体育课的重视程度和其他学科一视同仁的。以每学期的听课为例,每次体育课听课,校长谢承志都准时参加并且提出建议。在房耀宪看来,学校体育抓得好不好,也跟学校的重视程度有很大关系。在学校日常运营管理中,有的工作还要给体育“让位”。“这周原本有个会议,但学校要搞体育活动,当我去和校长请假时,他的答复是"先搞体育锻炼"。”房耀宪说,校长给力,学校自上而下重视体育,从体育教学到体育活动的各个环节顺畅,体育课就会释放活力。如今越来越多孩子在这样的氛围中爱上体育、爱上运动,德智体美劳得到全面发展。

新闻推荐

外环高速工程进入收尾 预计年底前正式通车 光明段连接南光高速和龙大高速,设玉律、长圳、凤凰三个出入口

玉律互通主线桥,此处穿越了玉律村、红星村。攻坚克难打造近年来审核标准最高的品质工程11月14日,深圳外环高速公路第4合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