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大山走向城市,从乡间走进工厂 两代人的“出山路”

南方日报 2020-11-06 07:18

代仁荣与父亲道别,返回100公里外的昭通市职教中心学习。李姗恒摄

代仁荣(中)与父母合影。李姗恒摄

昭通籍学生在信音电子(中山)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实习。李姗恒摄

临近中午,位于中山市三角镇的信音电子(中山)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内繁忙却又安静。生产线上,头戴蓝色帽子的工人们正埋头赶制电子元器件。在靠近车间出口的一条生产线上,工位前的一个个稚嫩面孔格外显眼,他们是来自昭通市职教中心的学生。

从2019年起,在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背景下,中山推动广东华弘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与昭通市职业教育中心开展合作,其中一项合作内容就是组织学生到广东实习就业,目前已有超过2000名昭通学生到中山等珠三角企业实习或就业,走上了一条与父辈不一样的“出山路”。

从大山走向城市,从乡间走进工厂,在急剧的环境变换中,大山孩子的人生轨迹也悄然发生变化。

●南方日报记者雷海泉

流水线上的“实习工人”

对于这群平均年龄不到19岁的孩子而言,离家千里到中山实习的经历更像一次生活体验课程。“90%以上的学生是第一次离开云南,还有不少是第一次走出昭通。”昭通市职教中心教官汪龙是这60多名实习学生的带队老师,今年9月,他随学生来到中山三角镇,进驻企业,负责协调处理学生在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问题和困难。

从山区走向珠三角,昭通学子在工作和生活上都面临着挑战。进入企业的第一周是学生的适应期,也是“最艰难”的一周,不少学生出现不适反应,上班迟到和工作节奏跟不上等问题频发。远在昭通的家长们也忧心忡忡,这两个月来,不少家长给孩子们寄来了衣物和苹果等家乡食品。

“没出去的时候大家都很想出去,但去到之后才发现,外面的世界和想象中的不一样。”昭通市职教中心教师王维去年也曾陪同学生一起到广东。在他的记忆中,广东的气候和饮食是学生反映问题的两个集中领域。昭通四季气候差异小,气候温凉,但广东以湿热天气为主,不少学生水土不服,尤其是在夏天,生病的学生较多。另外,饮食方面的差异也让学生产生了“思乡病”。相比气候和饮食,身份角色和思维方式的转变才是学生最难以适应的。去年,在近600名外出实习的学生中,近50名因不适应工厂里快节奏的工作氛围,与企业管理人员产生了矛盾。

在昭通市职教中心电子商务专业就读的代仁荣是去年到广东企业实习的学生之一,去年8月,她进入惠州市一家手机制造企业。实习不到1个月,由于视力问题不适应岗位工作,她向企业提出调换岗位要求,但被拒绝,一气之下,她直接回了家。“当时没有什么考虑,直接跟老师说声就走了,但后来觉得自己当时比较任性。”事后,代仁荣也有所反省,在学校和中山市劳务机构的协调下,几经周转,她才来到中山市的一家企业继续实习,并顺利完成了实习课程任务。

“工厂和学校的环境完全不一样,工厂的管理制度更严格,只要出现旷工或影响生产的,就直接扣工资,不会跟你解释。出来实习了,就是社会人了。”实习期结束后,王维感受最深刻的是学生的心智变得更成熟了,学生们学会了换位思考,从多角度看待问题。

2019年11月,代仁荣在中山收获了人生中的第一份工资。“发了3600元,第一个月工作挺辛苦,但觉得自己的付出也是值得的。”她来自贫困家庭,这份工资对于她来说意义特殊。收到工资后,她给家里转了1000元,另外,来中山前她向朋友借了几百元用作生活费,拿到工资后,她第一时间还清了债务。

硬底化水泥路让出山距离近了

与中山相隔1000多公里外的乌蒙山区正值雨季末期,山间天气晴雨不定,雾气缭绕。频繁的降雨使崎岖的山路更难走,道路上笼罩着浓浓的雾气,能见度最低时不足10米。

在代仁荣的记忆里,下山路难行已是常态。代仁荣一家住在昭通市大关县高桥镇高桥村月亮岩村民小组,这里海拔超过1000米,群山耸立,山路崎岖难行,多年来,除了每月到镇上赶集采购日常用品,一家人基本不外出。

代仁荣一家9口人,兄妹7个,随着孩子成长,花费增多,代仁荣的父亲代基贤开始尝试走出大山。上世纪90年代末,代基贤跟随老乡,第一次离家打工,到贵州省从事高速公路修建工作。此后,他辗转上海、江苏、安徽、辽宁、山西、山东、内蒙古、新疆、青海、黑龙江、四川等地,四处寻找工作机会。

“走了大半个中国,一个地方干几个月,铲煤、建房子、修公路、采石都干过。一年到头只有春节才回家,忙的时候甚至一年都不回家。自己没文化,没办法。”外出打工虽然辛苦,但也让代基贤见识了不少,他曾参与修建上海世贸大厦,上海繁华的城市环境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让他更坚定了走出大山的决心。

跟随着父亲的步伐,大儿子和二儿子也曾到省外打工,但由于条件艰苦,两个年轻人在外不到一年就回到老家,在昭通市区做起了汽车轮胎销售的小生意。随着年龄的增长,代基贤也有些力不从心,从2015年起,年过五旬的他也回到昭通,和儿子们一起经营轮胎生意,此后,他再也没有到云南省外打工。

多年奔波最终积劳成疾,2018年,代基贤出现下腹疼痛症状,严重时无法独立行走。起初,为了不拖累家庭,他一直隐瞒病情,但在病痛的折磨下,再也无法支撑,最终,在妻子和儿子强烈要求下,他才到医院接受治疗。病情超出了代基贤和家人的预想,他被确诊为直肠癌,但所幸的是,癌症未扩散至身体其他部位。“医生告诉我,再来晚一些就无法治了。”

代基贤接受了直肠癌手术,并回到大关县的老家修养,大病后,他已基本失去了劳动能力。回想起十多年的打工生涯,代基贤最感自豪的是给家里修了新房子,原来破旧的瓦房变成了水泥结构房。

在扶贫攻坚和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帮扶下,代基贤一家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近年来,他们一家在医保、养老等方面享受到多种帮扶政策,村子里的道路也从原来的泥巴路变为硬底化水泥路,这让代基贤看到了走出大山的新希望。在众多儿女中,年龄最小的代仁荣是代基贤最牵挂的一个,“希望她通过学习,过上更好的生活,不要像我这样辛苦。”2018年,代仁荣进入昭通市技工学校(后合并至昭通市职教中心)就读,作为贫困户家庭学生,她享受到免学费待遇。

“打工不是唯一的出路”

外出务工是昭通大山里人们的普遍选择,2019年,在昭通市305万农村劳动力中,外出务工的有224.61万人,其中省外务工的104.91万人。

如今,在东西部扶贫协作背景下,与父辈相比,代仁荣走出大山后获得了更多的就业和发展机会,去年,在中山人社等部门的帮助下,她远赴千里之外的中山实习。

经过在中山的实习,代仁荣对职业生涯规划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打工不是唯一的出路,不可能打工打一辈子。读书学习知识很重要,不读书的话,选择的出路就很少。”代仁荣离毕业仍有近一年时间,随着在校时间逐渐减少,她的学习计划也变得紧张起来,她计划明年参加高职高考,提升自己的学历。对于未来,代仁荣则希望在家乡云南昭通创业,在昭通市获得稳定的收入和安定的生活。

代仁荣的变化在昭通市职教中心并不是孤例,昭通市职教中心招生就业指导处处长何昭华表示,自2019年起,职教中心已有超过2000名学生到广东企业实习。一些学生在实习中受到启发,回到昭通后,服装专业的学生有的开起了服装店,电商专业的学生有的做起了电商生意,通过线上渠道,将昭通的天麻、苹果、花椒等土特产销售至全国。“以前学生没有这么好的机会和平台,现在通过东西部扶贫协作,大山的孩子们也可以体面地走出去。”她说,走出去对学生的影响是深远的,其中思维上的影响最重要。“只有思想上改变了,才有可能将"穷根"砍断。”

2019年,经过核定,代仁荣一家达到了脱贫标准。今年,由中山结对帮扶的昭通市大关县、盐津县、永善县、绥江县4个贫困县已全部实现脱贫。

■延伸阅读

劳动力大市的就业新命题

搬得出

稳得住

能致富

“双十一”来临,位于中山市南头镇的奥马冰箱生产线比往常更繁忙。生产线上,来自云南昭通盐津县的工人陈群霖动作麻利,熟练地操作着生产线上的工序。今年56岁的陈群霖已在中山奥马冰箱公司工作两年多时间。两年前,在中山人社局和劳务机构的组织下,奥马冰箱奔赴云南昭通招聘,当时,陈群霖一家还背负着4万多元欠债,此外,女儿当年刚考上大学,经济压力巨大。

当奥马冰箱来到当地招聘时,一心应聘的陈群霖既兴奋又忐忑。“自己年龄太大了,心里没底。”企业一般将普工招聘年龄限定在45岁以下,当时陈群霖已超龄不少。陈群霖的诚意最终打动了奥马冰箱的招聘负责人,他和妻子被“破格”录用。获得聘用的陈群霖十分兴奋,回家后,他作出了一个让妻子震惊的决定——低价将家中的庄稼和生猪卖掉。“种庄稼、养猪一年挣的钱都没有在中山打工几个月的多。”综合考虑下,陈群霖快速售出家中玉米、稻谷和生猪,回款约1万元,这成了他和妻子外出打工的生活费。

昭通市是云南省的劳动力大市,官方数据显示,昭通市有超过200万的农村劳动力外出务工,其中在省外务工的超过100万人。在扶贫攻坚的大潮下,昭通的劳动力就业问题更为突出。“十三五”期间,昭通累计易地扶贫搬迁8.26万户35.47万人,在全国搬迁规模前5位的易地搬迁安置区中,昭通就占了3个。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要防止搬迁贫困户返贫,解决好就业问题是其中的关键。

随着东西部扶贫协作工作深入开展,昭通老乡们外出务工的意愿和需求都有所增加。近年来,中山昭通持续开展劳务协作工作,两地开展东西部扶贫协作4年多以来,两地人社部门联动,共转移昭通贫困劳动力近5000人次到中山就业,目前稳定在中山就业的昭通籍人员约3000人,外出务工成为大山里人们增收的途径,也成为他们看世界的一扇窗口。

进入奥马冰箱后,陈群霖和妻子杨植分别在空调压缩机生产线和冰箱生产线工作。由于年龄原因,妻子杨植去年退休,但经过中山劳务服务机构的对接,在中山市南头镇找到了新工作。“只要自己身体条件允许,企业愿意接收,我会在中山干下去。”陈群霖对目前的工作和生活感到满意,夫妇俩每月工资合计8000元,此前的4万元欠款已基本还清,女儿上大学的费用也得到了解决。

陈群霖年轻时曾在云南当地学习过酿酒技术,说起未来,他说有两个愿望:一是希望女儿学业有成,二是希望退休后回到云南,学习酿酒,并在家乡开一家酿酒小作坊。最近,他正与中山小榄当地的酿酒匠人交流,学习当地的酿酒技术。

新闻推荐

拿笔扛“枪”赴战场 记奋战在惠州抗疫一线的优秀新闻工作者

视频对话【开栏语】今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乱了所有人的脚步。全市上下齐心战疫,疫情防控阻击战最终迎来阶段性...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