趁着三伏天 治治“老寒腿”

东江时报 2020-08-13 09:03

趁三伏天,抓紧治疗“老寒腿”。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周楠 摄

时值盛夏三伏天,天气最热,人体阳气最旺。中医养生理论强调“治未病”,即重视疾病的预防,在疾病发生前提前干预,以减少疾病的发作次数,或减轻疾病发生时的症状。而在三伏天对疾病进行治疗,正是属中医治未病的范畴。通过利用全年中阳气最盛的三伏天,对所要防治的疾病,尤其是寒性疾病,进行预防保健或治疗,达到冬病夏治的效果。

民间常有“人老腿先老”的说法,每当天气转凉或下雨的时候,经常能听到上了年纪的人说“老寒腿”又发作了。那么,什么是“老寒腿”?三伏天治疗老寒腿效果如何?市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医师黄伟亮一一作了解答。

得“老寒腿”不仅仅是中老年人

黄伟亮解释,“老寒腿”是民间对天气转凉时,下肢关节肌肉出现痛、麻、酸、肿、活动受限等现象的说法,中医和西医都没有“老寒腿”的诊断。一般来说,下肢的骨关节炎的发病率随时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尤其是在50岁以后。

但是,年轻人受职业因素和外伤因素影响,使下肢关节组织的直接损伤或增加关节对损伤的易感性,或者破坏受损关节组织的修复过程引起“老寒腿”。

黄伟亮表示,在现代医学中,骨关节退行性改变、风湿、类风湿、骨质增生、痛风、强制性脊柱炎、系统性硬皮病等都可能出现上述老寒腿的症状。因此,得“老寒腿”的可不仅仅是中老年人!

中医治疗以温经散寒、活血通经为主

中医认为,“老寒腿”属于中医“痹症”的范畴。痹病是由于人体正气不足,卫外不固,感受风、寒、湿、热等外邪,致使经络痹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肌肉、筋骨、关节发生疼痛、酸楚、麻木、灼热、屈伸不利,甚至关节肿大变形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证。

在中医临床上,痹症又分为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四大类,其发病机理复杂,且日久不愈,易于反复。其中我们常见的关节痛,多属于“痛痹”范畴,其主要表现是肢体关节紧痛、遇寒痛增、得热痛减。“痛痹”的治法为温经散寒,祛风除湿。

“因此,中医在临床上治疗"老寒腿"”以温经散寒、除湿止痛、益气固表、活血通经的治法为主。”黄伟亮说,疗法包括内服中药,中药熏洗泡脚,药膏外贴,外擦药酒或药包热敷。此外,还可通过经络推拿、针灸、拔罐、艾灸等多种治疗方法。

三伏天治“老寒腿”效果更佳

三伏天出现在每年二十四节气的小暑和处暑之间,是一年中气温最炎热、潮湿的时候。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中下旬。通俗的理解,“伏”就是天气太热了,宜伏不宜动。2020年的三伏天起止时间从7月16日开始,8月24日结束。具体时间表为:初伏从7月16日到7月25日;中伏从7月26日到8月14日;末伏从8月15日到8月24日。

黄伟亮表示,治疗“老寒腿”可以选择三伏天的这段时间,通过上述的内服或外治的方法进行治疗,可达到不错的疗效。他提醒,治未病的重点在于预防。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保护好肌肉关节。夜间睡眠时避免冷风直吹下肢,注意保暖;在感到膝盖不舒服时应立即休息,同时避免做跑步、跳高、跳远等大幅度、大运动量的锻炼,避免半蹲、全蹲或跪的姿势。也不要做膝关节的半屈位旋转动作,防止半月板损伤;少搬重物,选择合适的鞋,少穿高跟鞋;避免外伤及过度劳动;运动打球时戴好护膝,加强股四头肌的功能锻炼。此外,还可保持理想体重以减轻膝盖的负担。

文/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黄婷

通讯员欧永杰 郑子欣

新闻推荐

惠州建行创新推出“建行到家”服务模式

为推动网点业务线上化,改善用户体验,建行秉持“用户思维”,依托金融科技和大数据赋能,创新推出“建行到家”服务模式,让网点从...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