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牛冚铭记烽火岁月南宋古战场 明代古驿道 抗战旧遗址

惠州日报 2020-08-10 08:48

各个村小组之间,都有干净的柏油路相连。

村中人居环境整治之后,稻田、群山、鱼塘,一派田园风光。

黄牛冚村因山而得名,虽然离龙门县城有60多公里的路程,处在惠州与广州两市边界之地,但是这里的村民从未因处远地而自卑。他们从先祖开基落户时起,便将战天斗地、坚韧不拔的大山精神也熔铸到血脉之中。靠山吃山,敬山乐山,黄牛冚人因势利导,在群山之间,摸索出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

黄牛冚村计划将寨顶南宋古战场遗址和古驿道打造成公园,同时将铁扇关截击日军的战斗背景、经过和战场遗址整理出来,打造爱国教育基地,为黄牛冚村发展乡村旅游,增加新的景点。当地还正打算将村内的老民居利用活化,打造成文创区,为打造宜居宜游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增加新亮点。

人居环境

乡村振兴的标杆示范

由于大山阻隔,远离城市,在很长一段时间,作为永汉最南部的村子黄牛冚发展相对缓慢。青壮年村民外出谋生的很多,空置的房子零星地分布着,使得整个村子显得非常颓废,以往房前屋后,有人打理的竹木树林,也像脱缰的野马,肆意生长起来,不仅阻塞道路,还容易堵塞河流,在雨季造成积水漫田的情况发生。2014年5月23日连续暴雨导致该村洪涝灾害,水浸高位达3米深,造成道路垮塌,农田受损,部分传统民居倒塌,严重影响人们的生产生活。为了让黄牛冚复兴起来,龙门县委、县政府和永汉镇政府积极助力,将其作为南部山区的亮点村进行打造。

自2018年开始,永汉镇政府和黄牛冚的村民一道,开始对黄牛冚村的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进行改造升级。以往逼仄泥泞的山路进行了扩宽和硬底化,同时铺上沥青,划好减速带,两旁又立好护栏,将7个村民小组全部连成一片。道路两旁就地取材,竖立标识,并且因势利导,将稻田、古木、水渠、祠堂等串联到一起,竹篱笆围成的菜园、水塘,星罗棋布。村民与游人或是散步、或是踩单车,一步一景,让人心旷神怡。

2019年,借着惠州全面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行动的东风,黄牛冚加大环境整治力度,对村中可视范围内的桉树进行集中砍伐,对淤塞黄牛冚河道的杂草竹木进行清理,同时对河道进行改造,清理河道淤泥和卫生死角,整理房前屋后杂物,拆除泥砖危房,规范畜禽圈养点,还修建了绿化休闲小公园,进行了厕所改造,以往脏乱荒芜的环境得到了根本的改善,以往迁出去的村民又陆续回到了村子,古老的黄牛冚村,又呈现出生机勃勃的新面貌。

作为黄牛冚村的驻村干部,永汉镇宣传委员刘东明对黄牛冚村这两年的变化感受尤其深刻。驻村之前,因为路途较远,工作难度较大,很多人不愿意来这里。但是真正走进村子,和村民交朋友之后,他发现这里的村民急公好义,格外淳朴。在村里的河道整治和桉树清理过程中,村民积极主动配合,不仅无偿奉献出自己家的竹木,而且主动帮助工作组进行清理整治,在驻村工作的那段时间,刘东明和黄牛冚的很多村民成为了朋友。仅2019年,7个村小组的村民积极响应整治工作,全村累计发动210人次村民义务投工投劳,砍伐清理桉树100多亩,整治黄牛冚河道2公里多,有效地改善了黄牛冚村的人居环境,解决了黄牛冚河淤积洪涝的威胁,使之成为黄牛冚的风景河。

与此同时,黄牛冚村充分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村委干部、村小组长、党员以身作则,带着干、帮着干,除了主动搞好自家房前屋后门前三包卫生,还带头清拆自家危旧房,与村民结成对子,广泛宣传。通过村民大会、家长会深入宣传绿化的公益性,使广大村民主动投身到农村面貌改造提升绿化行动中。绿化工程完工后,建立村绿化管理制度,明确专职管护人员,加强日常管护。坚持以村集体和农民投资投劳为主、政府和社会帮扶为辅,积极筹措建设资金,采取多元化的投入机制。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持久性和长效性,取得了很不错的效果。

现在的黄牛冚,村子的环境好了,村民的素质也更高了,面对干净整洁的道路,村民自觉养成了垃圾不落地的良好习惯。以往搬出去的村民也陆续回到了村子,节假日还能看到游客来游玩,村子慢慢热闹起来。

大山经济

未来可期的边界小村

这里周围山峦高耸,谷壑之间,泉水常年不涸,汇集在一起便成为溪流,最后沿着山坡汇入到村子。在民国之前,黄牛冚的村民主要利用大山优势和水资源优势,在村中平坦处开辟稻田,种植水稻,与此同时,他们在群山之间,牧养黄牛,在房前屋后的台地种植旱地作物和果木、橄榄等。时至今日,村中还有多棵百年古橄榄树,每年依然硕果累累,和几百年前的祖先一样,现在的黄牛冚村村民,依然沿用山泉水和食盐腌制橄榄的方法,味道咸鲜而久存不坏,既能佐茶,也能入馔。在群山的滋养下,他们的日子过得宁静而充实。

改革开放之后,黄牛冚人利用山地众多的优势,开辟果场,种植柑桔,因为坡度适宜,水源充足,这里的柑橘品质上乘,销量很好。有一段时间,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柑桔种植也成为黄牛冚人主要经济来源。当时村里还出了不少柑桔大户,成为远近闻名的致富带头人。每到丰收时节,不仅是惠州,周边的增城、从化等地的客商都纷纷赶来村子,收购柑桔,车辆往来,络绎不绝,十分热闹。但是后来因为黄龙病的爆发和其他地区的市场冲击,黄牛冚的柑桔种植逐渐没落消失,没有了这一经济来源,村里的年轻人纷纷外出,村子也沉寂下来。

随着美丽乡村建设的不断推进,村内的道路、标识和人居环境不断改善,群山的优势再次凸显出来,村里的人气不断提高,古老的黄牛冚村,这个龙门边界上的小山村,再次迎来了发展的新希望。和祖先一样,回到村里的村民围绕着群山资源,结合各自所长,围绕大山做文章,在村子里纷纷找到新的亮点和事业。

家住黄牛冚裕丰村小组村民钟东喜,在增城经营着门市,大部分时间都住在城里。村中人居环境整治之后,稻田、群山、鱼塘,一派田园风光,让她更加眷念家乡,她不仅自己经常回来小住,还时常带朋友回到村里,一起做美食,看山水。黄牛冚清新的空气,优质的稻米和山泉水。使得她包的粽子格外好吃,受到了很多朋友的青睐。尤其是晶莹剔透、色如琥珀的灰水粽,配上家养的蜂蜜,更是广受欢迎。

此外,山间田头生长的艾草,村里人配上自己种植的糯米,做成艾糍,皮薄馅儿多,种类丰富,不仅味道鲜美,还富有养生功效,也受到很多城里人的喜欢。为了传承这些手艺,让更多人品尝到黄牛冚村的传统小吃,钟东喜向村里的老人虚心求教,带动邻居一起参与制作,将各家的绝活儿挖掘整理出来。随着黄牛冚村人气的不断提高,未来她计划利用自家的房屋,做一些私厨或农庄,让更多人品尝到黄牛冚大山的气息和滋味。

从大山上流下来经冬不涸的泉水,培植出优质的稻米,不仅能制作各种美食,也能酿出品质上乘的美酒。为此,黄牛冚人利用环境优势,将祖传的酿酒手艺发扬光大,在村里溪流边上,开起酒坊。这里酿出的美酒,像黄牛冚人的性格一样,清冽热情。香醇的美酒每年能销售数万斤,在广州和惠州都积累了很多客户,酿酒的酒糟,也成为集中蓄养家禽家畜的上好饲料。很多游客来到黄牛冚,品尝这里精致的美食美酒,沿着干净整洁的乡村道路散步骑车,以解乡愁,十分惬意。

除了美食和美酒,黄牛冚人还将过去种植柑桔的技术进行传承和升级,利用山间的缓坡地和旱地种植菠萝蜜、杨梅、番石榴等果树。原来种植桉树的地方清理之后,也种上了市场前景较好的其他经济类作物。此外,乘着乡村人居环境建设和道路绿化建设的东风,发挥大山优势和水源优势,村民钟志雄等利用村中闲置土地,发展苗木种植,规模也不断扩大。他们为黄牛冚村发展大山经济开拓新方向的同时,也为黄牛冚村的绿化和致富,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祭祖唱喏 中原遗俗

黄牛冚村共603人,由钟、王、孟、李四姓组成,他们的祖先是中原移民,后来迁入梅州等地,自乾隆年间又从梅州等地陆续迁入黄牛冚,四姓各有祠堂。为了怀念祖先耕山营居,开基建业的功绩,传承其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精神,表达崇先报本、敦亲睦族的家风族规,每年清明,黄牛冚人都会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

祭祖当日,本村各姓的成年男丁集中到各自家族的祠堂,携带猪肉、鸡、酒、香烛等祭品和镰刀等工具,由家族中年高有德之人分配任务,分成几路去扫墓拜祭祖先。在黄牛冚,祭祖带镰刀一方面用于披荆斩棘,开拓道路,清理坟墓四周的茅草杂木,另一方面也表达对祖先开垦大山、筚路蓝缕的精神传承。抵达祖坟后,清理完坟旁杂草,摆放好祭品后大家烧香“唱喏”,“喏”字用黄牛冚当地的方言读音“也”,因此当地也称其为“唱也”。

祭祀完毕之后,他们会围坐在先人坟墓旁休息片刻,等香烛燃烧完毕,再无明火之后,他们会再次“唱也”,拜别先人。据当地老人讲,过去的祭祖“唱也”形式比较丰富,既包括抱拳作揖行礼,也包括祭祀时主持人念的祝词和歌颂祖先迁徙和开基立业经过的唱词。后来随着时代的变迁,“唱也”的形式开始慢慢简化,但是仍然是祭祀过程中最不可缺的仪式之一。

唱喏,早在汉唐时期,便已经是普遍流传于中原交际礼俗,主要形式是给人作揖同时扬声致敬。是下级及后辈对上级、前辈、尊者的一种礼敬之仪。明代周祈在《名义考》曾这样解释这一礼仪“贵者将出,唱使避己,故曰唱喏”在客家人心中,最尊贵者,无疑是先祖,古人讲“祭之如在”即祭祀祖先时,就如同他们活着是一样的。黄牛冚人祭祖时的“唱也”,无疑是对这一古老习俗的传承,也体现了他们对中原故土眷念与守望。正是这一份眷念与守望,才使得黄牛冚的村民在莽莽群山之中,凝心聚力,开辟一方宁静福地。

此心安处是桃源

在龙门西南部的莽莽群山之中,分布着一些村落,千百年来,这些村落因山而立,以山为名,村民敬畏大山,耕耘大山,受大山的滋养,也熔铸大山的精神,位于龙门县永汉镇的黄牛冚村,便是这类村子的典型。

黄牛冚很小,只有165户603人,村民之间,世代相交,彼此熟络而信任,农忙时他们互帮互助,精诚合作;农闲时他们酿酒裹粽,休憩交游。任时代变迁,看尽繁华之后,他们依然将黄牛冚的田园牧歌,看作是此心安处。

我们到达这里的时候,正值初夏,日头已经渐露锋芒,但好在有群山掩映,古木阴凉,天气不冷不热,显得十分舒适。阵阵山风,吹拂着抽穗的稻禾,散发出阵阵馨香。一个农家院里,几位老人正在裹粽,一对年轻的夫妇则在一旁生火煮粽,谷物的馨香随着翻滚的水花飘出,让人口舌生津。见到我们好奇地往院子里看,主人热情地打开院门,把我们迎了进去,泡了山茶,又剥了一些刚煮好的粽子,蘸上自家产的荔枝蜜,甜润馨香,惹人回味。

在与主人闲聊时才知道,她姓钟,刚过完40岁生日,一家人在广州经营五金生意,这些年跑遍了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虽然辛苦,但是生活颇为富足。见惯了霓虹灯火,熙熙攘攘之后,她发现自己最眷念的地方,还是黄牛冚。因此她推掉了一部分生意,现在一半时间住在黄牛冚,一半时间住在广州和上海,劳逸结合。在黄牛冚时,她喜欢将村里的老人们聚在一起,讲古、裹粽、做艾糍,带去广州上海与朋友们分享;在广州和上海时,她喜欢向朋友们推荐黄牛冚,带他们来这里骑单车、尝农家菜,休闲身心。用她的话说,最偏远的黄牛冚与最繁华的广州、上海,就是她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离开了裹粽做艾糍的小院,沿着潺潺溪水,穿过一片稻田和果林,便到了黄牛冚河的上游。清朝中期,钟氏先祖风尘仆仆来到此地落担开基,他们营建的砖瓦建筑,整齐划一,形成围屋,虽然历经风雨,至今依然十分坚固,后来钟氏子孙繁衍兴盛,又在旁边开枝散叶,因此村里人便把这里叫老钟屋,旁边的叫新钟屋。老钟屋地处一片山前台地,依山傍水,位置相对较高,能看到整个村子。台地下方的溪边,有一株古老的乌榄树,树边是一处酒坊,黄牛冚山泉水灌溉成熟的稻米,在这里经过酿制,成为了醇香四溢的米酒。正所谓“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一碟香煎小河鱼,几碟时蔬,大树下围坐一起,听着泉水声,小饮闲谈,十分惬意。

店家告诉我们,他家四辈都在这里酿酒,称得上是百年老店,虽然没有名字也没有酒幌,但是品质一流,村里人外出,常常会带上几十斤,与朋友分享或自家小酌,乡邻家里来了朋友,也都爱来这里打些酒,这酒也成了凝聚黄牛冚人情感的粘合剂。除了裹粽酿酒,村里人都会做一些副业,这些副业虽然不成规模,但是各家都做得十分认真,带着特色,村民之间,形成一个良性的“内循环”。这种自给自足的恬静生活,总能让忙碌的心,找到片刻的安宁。

新闻推荐

关于《龙门县全域供水规划》草案的公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广东省城乡规划条例》等的有关规定,现将关于《龙门县全域供水规划》草案的公告予以公...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