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峨武塔四百载 激励龙门勇争先水西塔象征的“努力前途快着鞭”精神深入龙门人骨髓
▲水坑文笔塔。惠州日报记者汤渝杭 摄
▲官田凌云阁。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摄
现代楼房鳞次栉比,但在很多地方,一座古塔依然是人们的视线焦点。在龙门县城东南方向芬塔山巅,水西塔巍然矗立。不管人们从哪个方向取景,水西塔总是最积极的“抢镜者”,成为龙门县城地标。民谚云“未到龙城先见塔”。这座于明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建成的古塔,风光无限也命途曲折。它曾于1970年被拆掉,又于1994年原址重建落成。关于水西塔的旧诗文和旧影像,为人们留下沧桑岁月的痕迹,见证着龙门古城的变迁,激励着龙门人“努力前途快着鞭”。
“未到龙城先见塔”
塔,原是佛教建筑,起源于印度,又称“浮屠”。塔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建筑和世俗生活结合,演变成各类风格不一的中国塔,如楼阁式塔、亭阁式塔、密檐式塔,成为传统建筑艺术的奇葩。
明代,全国掀起了建塔之风。明代风水之说盛行,建塔成为勘山理水、补地势、镇水患、引瑞气的重要手段。人们认为,建塔或补山脉气势之不足,或镇河水奔泻之凶险,还能借此祈祷水土平安、风调雨顺、人丁兴旺。广东现存的古塔中,风水塔占大多数,其中尤以明万历年间修建的最多。
惠州建塔之风与全国同步,惠州人熟知的泗洲塔在明代重建,文星塔也是建于明代,且都是万历年间的事情。在龙门,涌现出水西塔、功武塔等风水塔,其中,水西塔位于县城郊外,功武塔位于龙门大姓廖氏功武村,都是增江之畔著名的风水塔。不同的是,建水西塔属于官方行为,功武塔则是大族荣耀。
龙门人最熟悉的水西塔,位于龙门县城东南芬塔山巅,是一座八角七层楼阁式砖塔,修建于明万历年间。据清咸丰《龙门县志》记载,水西塔由龙门知县张述龄于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创建,6年后,即万历三十八年(1610年),水西塔在知县邓汝楫任内建成,历时7年,首尾经4任知县。
值得一提的是,肇建龙门水西塔的张述龄并非等闲人物。他来自湖南衡阳,于明万历年间以恩选参加廷试并考取第一名,于明万历三十年(1602年)授龙门知县,因安抚香山澳寇获功,历任吴川、青县知县,皆有政绩,后来又调浑源知州,尔后升大同东路同知、广西盐运同知。张述龄雕像入祀浑源学宫文昌阁,其著述《恒言》以教三晋、云中之民,传诵后世,历久不衰。
增江上游西林河从龙门县城北面而来,自西向东绕城而过,再折向东南方向。“七级浮屠”水西塔位于西林河自西向东南的转折处,仿佛龙门县城的华表,成为龙门县城的一道美丽风景线,因得“未到龙城先见塔”之誉。
水西塔,在当地又有武塔和花塔之称,武塔意在像武士扼守龙城门户,花塔则是人们对塔身样式的雅称。
“目极罗浮半点烟”
水西塔建成后,吸引不少文人墨客登塔吟诗,抒发情怀。明天启辛酉年(1621年)拔贡、龙门人徐宇涵登塔极目,县城秀丽风光尽收眼底,随后赋诗一首:“直上浮图百尺巅,飘飘如在九重天。望穷沧海一杯水,目极罗浮半点烟。四面风云欣入抱,八方星斗俨齐肩。也知攀桂无难事,伸手依稀到月边。”望穷沧海、目极罗浮,还“伸手依稀到月边”,这种登塔的浪漫主义情怀,可以跟李白“飞流直下三千尺”观瀑心境媲美。
另据清咸丰《龙门县志》记载,在描述“浮屠”水西塔的建设始末后,还录有增城明代著名文人胡庭兰的诗歌,诗云:“雁塔新成万历间,一支文笔插云烟。高登几级眼千里,长啸一声身半天。秀气遥凌霄汉外,祥光常伴斗牛边。秋风渐近题名处,努力前途快着鞭。”
实际上,胡庭兰卒于明万历九年(1581年),终年74岁,其仙鹤之年,距离龙门水西塔落成之年尚有19年,胡庭兰不可能在生前登临水西塔和写诗。可能是胡庭兰在龙门的知名度太高,以致误传他到过龙门水西塔和留下诗篇,于是连清咸丰《龙门县志》的编撰人员也穿凿附会,将胡庭兰诗篇张冠李戴。
这首龙门人熟悉的、以为是写给水西塔的诗,其实是胡庭兰看见自己倡建的增城雁塔落成时写就的,时间为明万历二年(1574年)。尽管有误会,却不失常理,皆因胡庭兰在龙门声名隆隆。“秋风渐近题名处,努力前途快着鞭”从增城传出,数百年来,一直是龙门人挚爱的座右铭。
塔基曾藏有黄金珍珠等
数百年来,水西塔以其优美的身姿,让世人的眼光无可挑剔。比如晚清拔贡、龙门文人李寿田携友人登塔,看到的是“山形蜒蜿龙蛇走,磴势岩巉虎豹蹲。七级云封花耸塔,双扉雷劈石成门。”如此胜景,足让人流连忘返。龙门人四时游玩,亦喜欢到此。
然而,上世纪70年代的一场运动让水西塔片瓦无存。1970年,可以称为“塔殇年”,不管是以建防空洞需要砖石的名义,还是以“破四旧”的名义,不少古塔纷纷倒下。比如,惠州文星塔被取砖建防空洞,轰然倒塌。
1970年秋,龙门县龙城公社发动民工拆除水西塔,得砖10余万块,用于建筑公社农机厂围墙和公社会场。据相关资料记载,民工拆毁水西塔时,发现塔基埋藏有黄金1块、珍珠1颗、铜镜1面、宝剑2把以及明代以前的古铜钱一批,但最后这些文物都下落不明。
1986年9月,龙门县政协编撰《龙门文史》第一辑,封面用了水西塔的照片,这是一张摄于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照片,亦即是水西塔被拆前的照片。照片中,水西塔虽历尽沧桑、塔身破损,但雄风犹在、英姿逼人。
原地重建两年落成
卓尔不群的水西塔,在龙门的历史长河中留下深厚的烙印。龙门人没法忘记,也很快反思拆塔行为。
1982年6月1日,龙门县委、县政府在芬塔山上举行重建水西塔奠基仪式,后因经费问题未解决而停工。到1992年7月,才正式在该塔遗址上复原兴建,工程于1994年完工。
复原的水西塔平面为八角形,钢筋水泥框架结构,外观七级,塔内连暗层共13层,总高即地面至铜针高度为43.71米,塔体呈朱白色相间。塔首层东面开1塔门,2层以上东西南北面各置1拱门,其余各面都是些假门。楼梯与其他古塔相似,都是从首层塔门右壁中间穿壁而上,每面塔檐上、下以狗牙砖叠涩出挑,中间置黄琉璃瓦、瓦当、滴水。檐角向上微微翘起成尖状,檐角下悬共吊56个铜铃。白天,水西塔巍峨壮丽;晚上,塔身灯光闪亮,犹如“灯塔”。
水西塔给龙门人的心理暗示、建筑审美,都是不无裨益的。从明代就开始铸就的“努力前途快着鞭”的水西塔精神,深入龙门人骨髓,勉励着他们开拓前行。
于是可以看到,虽然身处大山,但龙门人满怀闯劲干劲。新中国成立初期万人半年修成龙平渠,润泽至今;改革开放初期兴办“小四园”(小果园、小竹园、小杉园、小茶园),成就闻名全国的龙门经验,省内取经者不乏其人;1984年首创欠发达地区在全国范围内招聘人才先例,一举揽得24名英才;2017年,历经十年艰辛与准备,龙门脱颖而出、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县城,铸就“万众一心、迎难而上、奋勇争先、乐于奉献”的“创文精神”……
今天,龙门上下正在奋力开创“大山经济”发展新局面,助推龙门经济社会走在全省山区县域发展前列,“努力前途快着鞭”的精神依然在闪耀。
延伸阅读
沙迳功武塔
“雁塔映潭潭影满”
与水西塔一样在明代出现的,是沙迳功武塔。明崇祯十四年(1641年),功武乡绅廖衍泰捐银300两在增江之畔、功武凤鸣岗上修建功武塔,以镇风水。时任龙门县代理知县的王景云为之作《修功武凤鸣岗塔文》,称功武为龙门之“王谢崔庐”,廖氏“冠盖诗书,敻绝一世”,在凤鸣岗修建功武塔,“茀其丰靡、表其洞郭”,“衣带江流,凌霄卓笔,其势周巩,其象文明,徛欤美哉”。
功武塔靠近功武观音岩,该岩因观音庙得名,古刹与塔,相得益彰。见乡中建起风水塔,功武人纷纷登塔游玩,其中的读书人不禁诗情流露。明崇祯年间岁贡、功武人廖光亨登塔写诗道:四围山色静,一塔依云岑;岣嵝名文灿,层图法偈深;大观非小草,近瞩有遐心;多少松风籁,依稀似听琴。
清康熙二十年(1681年)举人、功武人廖蔚文写下《功武八景诗》,后面四句为“慈岩古庙临溪影,鼓刹钟声绕烟中;雁塔映潭潭影满,香潭映月月光容。”不仅将功武塔列为功武八景之一,还将它与周边的环境联合一体,形成独特景观。
清道光初年,功武廖氏族人重新修葺功武塔。在清咸丰元年《龙门县志》的“县境全图”以及民国二十五年的《龙门县志》“沙迳八约”图中,还能看到功武村南面、增江东面,有一座古塔矗立的身影。
1958年10月,沙迳增江河段修建增江水库,中苏合作,工程方到功武村拆古建筑取砖作为建材。根据《广东廖氏坚公族谱》记载,1960年春,功武13村的13座碉楼,只拆剩功武五宅古堡,功武塔也被拆毁。增江水库于1961年夏停建,功武塔的塔砖也消失无踪,一代名塔从此消失。
水坑文笔塔
“学效日隆,斯文林立”
塔,在中国古时寄托了平民百姓对科举入仕的深切期望。明清两代,广东重教育、重科举,各地纷纷建立文昌塔、魁星塔,倡导教育,振兴乡间文风。
从现存资料可知,龙门县城东郊岗厦村(今江厦)有文笔塔,名文星魁阁,建于明代,呈六角棱状,高18米。另外,龙门县城北郊田尾村有文昌阁,建于明末清初,呈四角棱状,阁6层,高16米,与田尾庙相连。岗厦文星魁阁和田尾文昌阁,都于上世纪“文革”时期被拆毁。
清光绪十四年(1888年),永汉合口村乡绅张仁倡建的凌云塔落成,该塔又称峡口塔,在永汉河与增江交汇处的“峡口”处。不过,该塔也消失于上世纪六七十年的风雨中。
此外,根据清咸丰元年《龙门县志》卷一“路溪茅岗九约图”,路溪圩西有义学、文武庙以及文笔塔,“西隔山为大坪,与路溪圩相对,有石桥可通,而义学、文阁灿然在目。”不过,路溪文阁建毁具体时间无考。
而今,龙门境内,文笔塔者,以龙华水坑(旧称蓼溪龙江围)文明阁尤为著名。
清初,蓼溪龙江围、绳武围绅士倡建文昌祠,后为3层文明阁(即文笔塔),清乾隆、嘉庆年间相继修葺,道光九年重修。
这是前祠与后塔的道教寺庙,文昌祠内现存有清嘉庆十九年(1814年)重修文明阁和捐银芳名录,碑文写到:“文阁者,一乡之文笔锋也。因阁而建庙宇、房屋其下,所以为斯文乐育之所也。立文帝于阁上,文星高显也。立洪圣王于庙中,以镇抚一乡,使民无夭札,物无瘀蠡。我乡文阁,宿学位庭公所扦,建于乾隆初年。阁成人文蔚起,厓峰公即登贤书,继此学效日隆,斯文林立,一时称极盛焉。”
碑文提到的“厓峰公”,为绳武围人李隶中,清乾隆十七年(1752年)中举,这是绳武李氏第一个举人,在山东多地任知县、州判等职。到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龙江围也出现第一个举人李铨,在宝宁河西等地任知县。
今天,水坑文笔塔成为龙门县现存较为罕见的古塔,保留了古色古香的清代建筑风格,塔为3层楼阁式砖塔,高18.5米,平面六角形,塔门额阴刻篆体“文明阁”3字,塔内有木制楼梯和扶手,二、三层有窗,可供登塔者眺望,田园风光尽收眼底,令人心旷神怡。
官田凌云阁
“一支笔点化文星”
在永汉官田王屋,也有一座清代文笔塔——凌云阁,虽然近年经过重修后与原貌有所误差,却还保留着丰富的祭祀内容,让人窥见人文与风俗之醇美。
在清代,官田王屋王氏兴建凌云阁。凌云阁坐西南向东北,砖石、木结构,高约13米,3层,每层正面有匾额,自上而下分别刻着“钟奇毓秀”(篆体阴刻)、“经纬乾坤”(篆体阴刻)和“凌云阁”(楷体阳刻),塔平面呈正方形,基台以花岗岩条石铺砌,塔顶为四角攒尖顶,瓦顶之上置葫芦状塔刹。
龙门大地的文笔塔,绝大多数已经消失,或者只剩下空壳,官田王屋凌云阁依然“活着”,香火不断。在官田凌云阁魁斗星君塑像后壁,有一幅“魁星报喜”画。壁画有些斑驳,画着执笔的魁星和一只翩翩起舞的喜鹊。壁画两边张贴对联,“半只脚踢开云雾,一支笔点化文星”。
官田王氏读书人在科举时代也有不俗的成绩,文人武将辈出。1968年,凌云阁塔内的木楼梯、木楼板被拆毁。1990年,该阁被雷击中,墙体出现较长的裂痕。2005年9月20日,凌云阁重修后开放。
本版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新闻推荐
困难孩子850个“微心愿”等你点亮龙门县微心愿小程序已审核1210个,其中360个已被点亮
龙门县微心愿小程序已审核1210个,其中360个已被点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