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深带动能力强,北部生态发展区加速复苏 打造新格局 释放新动力
交通持续完善为更多城市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广东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正在不断成形。图为黄茅海跨海通道开工。南方日报记者石磊摄
湛江东海岛上,吊机林立,工程车来回穿梭,上万名工人紧张作业,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埃克森美孚广东惠州乙烯项目等多个大型产业项目在沿海串珠成链;深中通道、黄茅海大桥等基建项目不断提升城市间协同发展效率;合金材料、海上风电等新兴产业在揭阳、阳江等多个城市蓬勃发展,带动当地经济快速复苏。
统计部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珠三角、沿海经济带东翼、西翼和北部生态发展区的经济增速降幅比一季度分别收窄5个、3.3个、3.7个和5.4个百分点,在已经公布半年经济运行情况的16个城市中,深圳、韶关和汕尾等3个城市实现经济正增长,其中汕尾同比增长5.1%,“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更加明晰。
专家认为,广东“一核一带一区”区域协调发展为广东省高质量发展提供新的空间,通过创新驱动、新兴产业布局,通过基础设施的布局,广东可以形成集聚优质经济要素的强大引力,开启高质量发展的新空间。
广深辐射作用不断提升
从全省21个城市GDP所占全省比重看,广州、深圳两座中心城市对全省经济复苏的作用举足轻重。
上半年,深圳地区生产总值12634.30亿元,实现同比增长0.1%,增速较一季度回升6.7个百分点。
在这背后,是龙头企业有力带动工业企稳回升。华为、中兴、比亚迪、腾讯增加值分别增长11.3%、3.2%、14.7%、10.9%,带动上半年深圳的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同比下降1.3%,降幅较一季度收窄12.2个百分点。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22.2%,体现出充沛的发展活力。
在广州,多项先行指标持续向好:截至6月底实有市场主体246.63万户,同比增长13.1%;6月当月全社会用电量增长2%,制造业PMI为52.4%……
“广州、深圳处于产业链的核心环节,能够带动周边地区乃至全省产业链的复苏。”省城市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教授级高级规划师罗勇表示,广州、深圳等城市的经济恢复还将对生产性和生活性服务业提供稳定的支持,并对全省稳就业工作发挥重要作用。
广州、深圳等城市对全省经济的支撑作用,不仅体现在经济规模上,更体现在对周边城市的辐射影响上。
近年来,清远利用毗邻广州的区位优势,不断推动与广州在产业、交通等方面的对接融合发展。目前,广清(清城)、广德(英德)、广佛(佛冈)三个产业园累计签约工业项目301个,已落地建设项目142个,其中投(试)产企业66家、在(筹)建项目76个。
现代交通的持续完善正在为更多城市的融合发展注入新活力。今年上半年,黄茅海跨海通道开工,深中通道沉管与西人工岛“海底初吻”,广清城际(一期)铁路广州北至清远段接触网工程已实现全线贯通,深惠、深大、深汕3条城际铁路筹建也加速推进……广东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正在不断成形。
“都市圈内的各个城市应发挥相互联动、相互促进的作用。”深圳市委党校(社会主义学院)副院长谭刚表示,都市圈内部城市和都市圈之间的产业链联系进一步增强,才能进一步激发全省经济活力。
产业项目带动沿海经济带崛起
新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的接连落地、投产,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不断增添新动能。在湛江,湛江钢铁、中科炼化、巴斯夫三个总投资逾2000亿元的大项目汇聚东海岛;在阳江,世界级风电产业基地加快打造,首期第一批4个风电场项目累计完成投资107.7亿元;在江门,上半年推动新动工(投产)项目199个,重点项目完成投资413亿元,完成率达到55.6%。
“沿海经济带的发展迫切需要大型项目的带动,这将对湛江、茂名等城市发展起到重要的推动力量和辐射带动作用。”谭刚表示,沿海经济带东西两翼正在成为广东经济发展主战场。
产业投资成为不少城市上半年经济亮点。以惠州为例,上半年工业投资、基础设施投资、高技术产业投资、先进制造业投资也都实现大幅增长。在此带动下,该市同期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685.93亿元,增速降幅比一季度收窄6.5个百分点。
从全省产业布局看,《广东省开发区总体发展规划(2020—2035年)》提出,沿海经济带东翼大力发展能源、石化、临港工业和新一代信息技术,提升发展电子信息、玩具、陶瓷、精细化工、纺织服装等优势产业;西翼重点发展临港钢铁、石化、装备制造、能源(新能源)、物流等产业,建设主要利用海外资源的沿海重化工业产业带。
“规划从全省高度关注开发区规划发展问题,按照"一核一带一区",通过开发区支撑全省经济发展,这是值得充分肯定的亮点。”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院长曲建表示,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和制度建设的推进,将不断打破城市之间的行政壁垒,加快城市间产业联动,释放新的经济增长动能。
如今,又一批项目已经投产或即将投产:中科炼化、乐金显示、小鹏汽车、超视堺、深圳中海油流花16-2项目,这些分布在多个城市的产业新项目在2020年有望提供合计数百亿元的新增产值,也将进一步推动各个城市产业结构的优化布局。
发挥比较优势推动产业升级
东莞的松山湖畔,中子源路,数十台工程机械在宽阔场地上繁忙作业,航拍俯瞰,多边形建筑地基轮廓初现。今年“五一”假期,松山湖材料实验室一期工程(第一批)工地现场仍是一片繁忙景象。
梳理各地市上半年经济发展数据可以发现,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领域成为多个城市的重要发力点。
阳江的千亿级合金材料产业集群已成规模,甬金68万吨不锈钢冷轧一期等9个项目投产;惠州则在惠东县推进规划建设面积30.2平方公里的新材料产业园,预计到2035年总投资达1500亿元,年产值约2000亿元。
不同城市在前沿产业创新领域的协同也在不断加深。今年3月,松山湖科学城至光明科学城通道(东莞段)首期工程正式动工,未来将大大缩短两地往来时间,助力东莞和深圳的科创协同。
在珠三角地区和沿海经济带发挥产业基础优势进军前沿产业领域的同时,北部生态发展区则充分利用自身的环境优势,推动传统的种植和养殖产业实现规模化、特色化发展,抢抓优质农产品等消费市场的新需求,打开发展的新空间。
全密闭式多层立体建筑结构,配置自动化智能化设施以及物联网环境监测、AI养殖等系统……6月2日,温氏股份楼房式生猪产业园民生菜篮子工程开工仪式在韶关仁化县闻韶镇举行。
今年,韶关市生猪优势产区产业园列入省优势产业现代农业产业园,仁化、始兴县与梅州市跨市联合申报的金柚产业集群入选国家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项目,新获批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2个。加上工业投资增长47%等因素推动,韶关上半年实现经济正增长,经济企稳态势明显。
谭刚表示,对于北部生态发展区来说,产业集群效应所带来的辐射放大的效应同样显著,结合当地资源优势发力培育细分行业,对推动经济发展的效果将非常显著。
■记者观察
找准特色产业
激活协调发展新引擎
因地制宜推动差别化发展,是全国也是广东区域发展格局的重要思路。这是由各地在人口、土地、技术、产业基础等不同优势所决定的。
与此同时,由于现代产业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形成环环相扣的产业链条,而每个产业环节所需要的资源又各不相同,这就为同一个区域内不同城市的产业分工提供巨大空间。
如果说广深等城市更多依赖于产业链、创新链的整体能力,类似于“全能型”选手,其他城市则更侧重于一个或若干优势产业的持续发力,更类似“单项”选手。从各市公布的半年经济数据看,经济恢复比较快的城市,大多都有这些共同点:投资力度大领域选择准,支持政策落地早成效好,特色产业优势明显且发展韧性足。
随着广东产业升级的推进,不同产业之间的交叉融合越来越明显,这就在客观上要求各城市之间在产业选择上不仅要错位,更要在差别化的基础上主动“碰撞”对接。展望未来,广东正在通过轨道交通建设缩短人的距离,通过5G通信缩短信息的距离,通过营商环境的高标准缩短交易成本的差距,从而在更高层面实现“一核一带一区”的区域协调发展。
南方日报记者王彪实习生王娟
新闻推荐
惠州机场。惠州日报记者周楠摄佳兆业力高·云峰项目效果图。佳兆业力高供图2016年开始,一份粤港澳大湾区的战略规划,让惠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