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家祖屋仅存1/5
苗屋网红文化餐厅人气十足
文/图羊城晚报全媒体记者李海婵实习生钟坩倪
在苗理洁的带领下,记者来到位于北门大街的苗家祖屋。300多年前,这里是三品大员的将军府,现部分修缮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文化饭馆。每天一到饭点,大堂与包间几乎爆满,不少是外地游客是跟着导航找来的。
一进门,红砂岩墙基、青砖墙、廊柱、木雕,无不显露出祖屋悠久的历史与当年的显赫。大堂里还悬挂着苗家杰出人物简介和祖屋复原图,处处可见书画艺术作品,充满文化韵味,让食客在品尝东江美食的同时,了解苗家文化、惠州文化。
苗屋的历史也在苗理洁的讲述中慢慢浮现。据介绍,清朝康熙元年(1662年),为加强中国版图南部边陲重镇的防务,朝廷在惠州设立提督军门,据光绪《惠州府志》记载,驻扎惠州府的广东提督军门下设前、后、左、右、中五个营。为解决驻军住房问题,其中现在的北门大街25号被用做“中营守备署”。
同年,惠州苗氏族人的先祖苗之英来到惠州,他的家眷随之陆续南迁。
祖宅大门上一副300多年至今未改的对联“春浓北廓,派衍东阳”,正是苗家对故土和根的追溯、眷恋,也是苗氏祖先践行精忠报国精神的印证。
当时苗之英担任左营参将游击(三品武官),一个营约有2000余人。苗之英退役后,就在当时的北门街“中营守备署”对面购地建房定居(即“老苗屋”,现北门大街28号)。后家族人丁兴旺,苗氏子孙从政府手中买来“中营守备署”为苗家居屋,遂称为“新苗屋”。“从五一路入口处(现金帝会所)到出口处(紧挨中山公园的木棉树)左右两边空地都是新苗屋原所属!“鼎盛时期,苗屋的面积可达上万平方米。”苗理洁说道。
苗理洁还记得,家中的后花园“宜园”,是当时惠州城内为数不多的私家园林之一。园子紧靠祖屋,依地势而建,分下、中、上、顶四层。在顶层,有凉亭和月洞门,月洞门旁有秋千。穿过月洞门就到了当时本城的最高点——中山公园,地方志上记载旧时叫梌山的地方。月洞门大理石上刻有两个颜体字“宜园”。
苗理洁介绍,据说有风水先生预测,这地是条好龙脉,能藏风聚气。祖屋面朝西湖有明堂水,左有青龙右有白虎两砂扶持,地理位置很好;背靠地势层叠、依山而上的园子,且林木葱茏,树形秀丽。此福地可荫庇子孙后代。
遗憾的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后山两层木质楼房毁于一场大火。上世纪六十年代以来苗屋土地多次被征收。现如今保存下来的不到原来面积的1/5,“被活化用起来的饭馆仅仅只是很小的一角”。
惠州文史专家何志成表示,惠州城区在清初有20多个军事机构,而今仅剩下北门街这个“中营守备署”。“中营守备署”是北门大街的标志性建筑物,因此很有历史文物保留价值。
时过境迁,苗家大屋的辉煌已不复存在。幸存的老屋经常漏水,还遭白蚁入侵。为此,族人成立了“苗屋管委会”筹钱维修,只是还远远不够,他们希望政府部门给予关注。
苗屋只是在九街十八巷中的一颗珍珠。惠州民俗学者林慧文介绍,自公元590年隋朝在惠州设立循州总管府以来,西湖边的府治所在地就开始聚集人口,其规模在1400多年以来不断扩大。明清时,府城的区域面积达到1平方公里,街巷四通八达、不可计数,故统称为“九街十八巷”。在老一辈惠州人的眼里,九街十八巷就代表着惠州的老府城,是惠州人的根。
如今,九街十八巷已不在,但大量的文保单位和历史建筑得以留存。2016年惠州市住建局发布的《惠州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草案)将九街十八巷中的金带街和北门直街列为两个历史文化街区,光这两条街就有14个文保单位和16座历史建筑。让人欣慰的是,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九街十八巷的文化价值,不断进行活化利用,苗屋就是一个典型案例。
新闻推荐
连发多起溺水事件,惠州教育部门公布41处高危水域名单并呼吁:为百万学生拉起防溺水安全网
东江沙公园的江边,每天都有许多家长带着小孩来游泳、戏水。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盛夏酷暑,又到溺水事件高发期。7月12日,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