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个“丰”字交通依附项目、2000亿惠州湾产业新城呼之欲出融入大湾区建设之路 惠州如何走?
惠州湾产业新城北城(中心区)在粤港澳大湾区中的区位示意图
1号公路跨西枝江大桥桥型方案(图左)和跨东江桥型方案
统筹策划/马勇陈骁鹏
文/羊城晚报记者黄翔宇林海生实习生钟坩倪李锶奇粟雨通讯员刘智慧
7月15日,惠州市政府与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在惠州宾馆签订惠州湾产业新城合作建设框架协议,拟共同建设具有世界级水准的惠州湾产业新城。据了解,惠州湾是2019年惠州市政府提出“丰”字交通主框架后,引进的首个依附于“丰”字交通的大型项目,这给惠州“交通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城市”的发展理念注入了新的生命力。
古今中外,城市的发展都离不开交通的发展完善。2019年2月18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旨在打造国际一流湾区和世界级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具备天然的区位优势和地缘文化传统,合作基础深厚。惠州作为珠三角中心城市之一,地处粤港澳大湾区东岸,一直积极参与大湾区建设。那么,惠州通过哪些举措才能加快融入大湾区建设的步伐?惠州与粤港澳大湾区的其他城市又有何关联?带着这些问题,羊城晚报记者一探究竟。
交通规划打破“封闭”理念对接周边城市
惠州湾产业新城拟选址在惠州谋划的“丰”字交通主框架中的南北、东西交通轴线带动地区,位于惠州市区东南部,紧接临深、临海区域,依托“两港”(空港、海港),交通区位优势明显、生态资源丰富、发展腹地充足。
记者在签约仪式现场了解到,惠州湾项目总投资2000亿元,计划10年内分3期建设,规划范围约708平方公里。其中,起步区位于马安南,西临淡水河,北至西枝江,东至惠阳区边界,南至规划广汕高铁,规划面积约18平方公里,建设用地集中区用地面积约7平方公里。
随着“丰”字交通主框架规划建设推进,“惠州湾”将成为惠州市融入大湾区创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区块。“丰”字主框架是根据惠州临近广州、深圳、东莞等大湾区城市的实际情况,改变以往城市“封闭”式的建设理念,主动对接广深港莞等城市,融入大湾区建设。
在整体规划中,“丰”字交通主框架,以第一“横”对接广州(知识城),形成辐射粤东北地区的沿江交通轴线;第二“横”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东莞(松山湖),形成辐射河源、梅州的中部交通轴线;以第三“横”对接深圳(前海)、香港,形成辐射深汕特别合作区及粤东地区的东西交通轴线;以一“竖”连通中心城区与惠州湾,推动陆海呼应、江海联动,形成由沿江走向沿海的南北交通轴线。
此次借助惠州湾建设,惠州将在两港腹地和“丰”字形轴线沿线谋划预留战略发展平台,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力争将惠州湾产业新城打造成为国内一流城市的重要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国家现代产业重要发展平台,作为惠州承载粤港澳大湾区新增功能、打造珠江东岸新增长极和未来争取申报国家级、省级平台的空间载体,为接下来争取国家和省用地规模和政策支持留足想象空间。
目前,惠州正聚焦南北与东西交通轴线交汇处,重点谋划约18平方公里惠州湾产业新城起步区建设。国机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伦表示,见证了惠州的高效率企业服务,他们对此次合作充满信心。
地缘传统相近的文化基因利于自然融合
“要致富,先修路”,交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命脉,也是连接城市与城市之间的文化交流通道。在惠州“丰”字交通主框架中,通过畅通的公路网,惠州与广州、东莞、深圳等地的距离无形中被拉近了。然而在历史上,由于地缘的关系,惠州多个县区与周边城市有着相同的文化传统和习俗,至今仍一脉相承。
惠州龙门县历史悠久,于明弘治九年(1496年)设县,清朝时属广州,民国期间曾属粤海道,解放初期归粤中行署及佛山地区,1959年并入增城县,1961年恢复龙门县建制,属于惠阳地区,1975年划属广州市,1988年归属惠州至今。
龙门话是龙门县分布最广,使用人口最多的方言,属于粤方言系统中的一种次方言,与包括珠江三角洲各地方言及肇庆话、花县话、东莞话、增城话在内的粤方言同属粤海系次方言,它与广州话相近,但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均与广州话存在一定的差别。龙门话在长期的社会生活中自然而然起着龙门县中心方言(即代表方言)的作用,也使龙门与广州的交流在语言方面存在天然的优势。
在珠三角城市群中,博罗石湾镇与东莞石龙镇是一对特别的跨市“石姓”兄弟。石湾位于石龙的东北面,原属东莞,早在先秦时期两镇便同属南海郡管辖。隔着一条宽仅数十米的东江,石湾大桥与沙河大桥连通南北,站在两岸居民楼上,几乎可以对话。“石湾民俗每年端午,沿江围村都隆重举行龙舟竞渡,谓之‘扒龙船’。”历史研究者陈海铨在《石湾史话》中记载到,石湾端午龙舟竞渡的习俗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而东莞也盛行龙舟竞渡,每年农历五月,各镇区也有着热闹的龙舟节日。
深圳在建特区之前,属于惠阳地区管辖,两地在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方面有许多共通之处。从2006年开始,深圳每年都会举办“客家文化节”,重视文化资源的利用,客家凉帽、龙岗皆歌等都是深圳客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惠阳,淡水客家凉帽制作技艺和惠阳皆歌都已被列入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深圳特区设立初期,惠阳地区动用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支持深圳的特区建设。40年后的今天,曾经的小镇已发展成为国际化大都市,惠阳在这其中的贡献不可忽视。
地理位置的相近,让惠州本身具备融入粤港澳大湾区的文化基础,与周边城市的融合更加自然、可行。惠州也充分利用其区位优势,吸收借鉴周边城市的发展经验,取长补短,大力发展项目产业,从而加快推动经济发展,积极融入大湾区建设中。
城市文化开放性特征助力惠州融入湾区
今年以来,一大批项目牵手惠州。总投资超2000亿元的惠州湾产业新城项目签约,总投资约100亿美元的埃克森美孚惠州乙烯项目开工,总投资额约56亿美元的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签约落户,总投资150亿元的正威国际集团项目签约落户……这些项目的建设,有力推动惠州经济的发展,同时,也为惠州积极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起到助力作用。
当记者问及这些项目的相关负责人,为什么会选址在惠州?大多数的回答都不外乎区位优势、政策条件以及人文环境等几个方面。惠州位于广东省东南部,属珠江三角洲东北、东江中下游地区,市境东西相距152千米,南北相距128千米。东接汕尾市,南临南海,并与深圳市相连,西南接东莞市,西交广州市,北与韶关市、西北与河源市为邻。四通八达的地理位置,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让惠州与周边城市接触频繁,逐渐形成开放包容的城市特征。
惠州是一座开放包容型的城市,拥有海纳百川的气魄,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在此融合交汇,岭南文化中的广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与本地文化杂糅,各种文化相互交融、兼收并蓄,发展成属于岭东雄郡独有的、带有东江文化烙印的惠州文化。开放与包容使得惠州这座城市更具有亲和力,许多人来到这里工作、生活后,会选择留下来。很多企业也被惠州的营商环境与人文特质所吸引,选择在此处落地生根。
历史传统与地缘联系使得惠州天然就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惠州开放包容的城市文化更让其在发展中能够与其他城市和谐共生,自然融入湾区建设。在今后的发展进程中,文化优势定将更加凸显,助推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在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惠州一直迈着坚定的步伐前行,相信未来,惠州一定能走得更远、更好!
新闻推荐
到古龙峡漂流 享受清爽刺激惠州日报国旅推清远古龙峡漂流线路,欢迎报名
古龙峡玻璃大峡谷位于万丈崖大瀑布顶端,目之所及,悬崖峭壁、飞瀑擎天。古龙峡漂流清爽刺激。本版图片惠州报业全媒体记者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