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罗县沿东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摘选)

惠州日报 2020-06-12 08:09

第一章 背景与意义

博罗发展正处于难得的机遇叠加期:一是粤港澳大湾区成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二是广东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发展新战略;三是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加快推进,深莞惠全方位合作不断深入;四是广州实施东进战略,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和产业布局向增城倾斜;五是惠州奋力开创国内一流城市建设新局面,构建“2+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差异化高质量发展。此外,新冠肺炎疫情重塑全球产业链,世界产业链中心向中国转移。

博罗发展也面临严峻的挑战:一是外部环境严峻复杂;二是土地、劳动力和生态等资源环境约束趋紧;三是区域竞争激烈,千帆竞发、百舸争流。周边强市(区、县)林立,产业大平台众多,集聚效应明显。博罗在大湾区的发展中相对滞后,产业布局散乱,集聚效应不强,基础设施配套欠账多,缺乏发展大平台。博罗现在所处的,是一个船到中流浪更急、人到半山路更陡的时候,是一个愈进愈难、愈进愈险而又不进则退、非进不可的时候。

在上述背景下,博罗拟选择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较好的沿东江区域(罗阳街道、龙溪街道、园洲镇、石湾镇)重点发展,整合资源,聚焦发力,按一个城市的格局一体化打造沿东江经济带,实现沿东江经济带同频共振,构建现代产业集聚和城市发展的大平台。

第二章

发展机遇与挑战

发展机遇: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平台;广东实施以功能区为引领的发展新战略,构建地区差异化发展新格局;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加快推进,深莞惠全方位合作不断深入;广州实施东进战略,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和产业发展向增城倾斜;惠州奋力开创国内一流城市建设新局面,构建“2+1”现代产业体系,推动高质量差异化发展。

面临挑战:外部环境仍有不确定性;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区域竞争更加激烈。

第三章

优势条件和制约因素

区位优势明显。沿东江经济带地处广州、惠州、东莞三市交界,毗邻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处于粤港澳大湾区核心发展区域,是深莞惠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珠三角辐射带动粤东北的关键节点,拥有通江达海、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

此外,沿东江经济带还具有产业基础良好、生态环境优美、土地资源利用潜力大、技能人才保障度高、与惠城区同城化程度高等优势。

制约因素:一体化发展机制缺失;交通基础设施制约明显;园区和企业竞争力不足;高素质人才匮乏。

第四章

总体要求

发展定位

以新发展理念为引领,主动融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大力推动先进制造业集聚,大力提升城市品质,探索建设未来城市形态,不断促进科产城人融合,助推惠州高质量发展,打造宜居、宜业、宜游、宜乐的“四宜”新型滨江城市。建设成为粤港澳大湾区先进制造业重要集聚区、惠州高质量发展重要支撑区、博罗现代魅力强县引领区。

发展目标

一、近期目标

到2022年,沿东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初步进展,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规模得到一定提升,石湾-园洲产业园一体化发展机制得到建立,龙溪-罗阳产业园起步区开始招商工作,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有所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初步完成,产业空间布局得到一定优化,交通基础设施得到一定改善,公共服务软硬件初步改善,沙河流域治理得到巩固,罗阳-龙溪组团的城市品质得到明显提升,园洲-石湾组团的城市品质得到一定提升。

二、中期目标

到2025年,沿东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取得明显进展,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呈集群发展态势,现代服务业竞争力明显增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初步完成,产业空间布局得到优化,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配置初步合理,立体化大交通格局初步形成,公共服务软硬件明显改善,自然环境得到一定修复,生态山水城市组团格局初步形成。

三、远期目标

到2030年,沿东江经济带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达到较高水平,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新能源新材料三大产业集群效应进一步显现,现代服务业竞争力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基本完成,产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配置基本合理,立体化大交通格局全面形成,公共服务软硬件得到完善,自然环境进一步修复,绿色发展指标位于惠州市前列,生态山水城市组团格局基本形成。

第五章

构建现代产业新体系

第一节 发展壮大三大主导产业

充分融入区域分工体系,主动承接深圳、东莞、广州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的产业转移,与周边区域形成层次有序、融合配套、错位互补的产业分工格局。

结合沿东江经济带产业基础、禀赋条件和发展阶段,以深圳联合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打造世界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和惠州打造万亿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为契机,发展壮大高端电子信息产业;以粤港澳大湾区推动汽车、电气、机械设备等优势制造业集聚发展为契机,发展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业;以惠州打造万亿级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基地为契机,聚焦粤港澳大湾区人工智能、新一代信息技术、新型显示、精准医疗、高效储能和无人驾驶等新兴产业对新能源新材料的重大需求,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充分发挥龙溪环保电镀产业园的支撑配套作用和成本降低引力,结合主导产业定位引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上下游企业,延长和补强产业链。

一、发展壮大高端电子信息产业

5G器件、设备:重点发展基站天线、基站设备、传输设备、光器件、射频器件与终端配件;优先发展光交换、基带、中高射频等5G高端芯片;大力发展下一代核心网、100G至T级别波分光传输设备、刀片式基站、微基站、新一代数字化室分系统、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天线阵设备等网络产品和配套软件。补齐补强第三代半导体、滤波器、功率放大器等基础材料与核心零部件产业。

5G应用:重点发展物联网(传感器、无线模组、可穿戴设备、智能家居、智能生活等),培育发展车联网、AR。大力推动5G与智能制造、工业AR和VR、超高清视频、智慧农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智能交通、智慧政务、智慧城市的结合。积极发展面向垂直行业融和应用的5G产品,支持5G企业建设面向智能制造、自动驾驶、超高清视频、虚拟现实等场景验证平台。结合罗浮山大健康产业的发展,推动5G+超高清视频+人工智能技术在远程医疗、临床手术、医疗影像监测等医疗健康领域广泛应用。

汽车电子:主要发展汽车信息系统(行车电脑)、导航系统、汽车音响及电视娱乐系统、车载通信系统、上网设备等车载汽车电子,培育发展汽车电子控制装置。

二、发展壮大先进装备制造业

智能装备制造:重点围绕汽车、石化、电子信息、装备产业需求,大力发展智能装备制造。实施聚焦发展战略,力争在工业机器人领域取得优势,重点发展传感器、自动控制系统、工业机器人产业链,提升重大智能成套装备的集成水平,发展壮大机器人骨干企业,推广建设一批智能工厂。推动5G、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和制造业深度融合。

汽车零部件:以汽车产业园为载体,以低碳化、信息化、智能化为产业承接方向,重点发展节能汽车电子电器、动力总成系统、制动系统,培育发展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燃料电池、新型充换电技术装备、智能网联汽车、无人驾驶汽车、高精度定位系统,推动汽车零部件与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的融合发展。

节能环保装备:结合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重点发展报废动力电池、废碳纤维材料、废节能灯等新型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及无公害化处理技术及装备。

三、发展壮大新能源新材料产业

重点发展高分子材料、新能源电池、新能源材料(新型电池材料)、电子信息材料(第三代半导体材料、新型显示材料、先进陶瓷和人工晶体),培育发展装备新材料。

新型高分子材料:大力发展发展高性能化、功能化和生物化的高分子材料,推动高分子复合材料、光功能高分子材料、高分子分离膜等行业集聚发展。

新能源电池及电池材料:依托欣旺达,发展3C消费类电池、动力电池及动力总成,大力推动欣旺达产能整体迁入和后期工程建设,引导欣旺达电芯研究院提升本地研发水平。大力实施集群战略,引入新能源电池上下游企业(电池材料、电池设备、3C电子产品)集聚发展。发展锂电池材料,包括正极材料、正极导电剂、正极粘结剂、负极材料、负极增稠剂、电解液、六氟磷酸锂、聚烯烃隔膜、陶瓷隔膜、极耳、电芯及封装、铝箔、铜箔等。

电子信息材料:与电子信息产业集聚发展,依托南亚电子材料(惠州)有限公司,推动其产能整体迁入,做强覆铜板(阻燃型环氧玻纤布覆铜板、复合基材环氧覆铜板等)、玻纤布产品,发展高技术覆铜板,提升在高频通信材料及制品行业的市场份额等。

装备新材料:围绕高端装备产业发展需要,推进超材料产业化,发展超材料、可穿戴装备用新材料、警用装备新材料。

第二节 培育壮大现代服务业

一、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

以惠州(石湾)综合物流园为中心,以园洲、龙溪、罗阳公路沿线和石湾恒盛码头、园洲福和码头、龙溪宏兴码头为主要节点,大力推进水铁、公铁、水公多式联运,加大对广州东、东莞、惠州西部等区域货物的承揽,推动石湾及周边城市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和物流联系,建成珠三角东岸区域性物流集散中心。大力推进物流园区的规划与整合,推进中俄物流园、惠州(石湾)综合物流园、嘉民物流园、宏兴码头等重要物流园区、物流通道、储运设施建设,推动物流经济成为经济新增长点。

二、积极发展现代旅游业

全力打造沿东江滨水休闲旅游带,绘就东江画廊。基于博罗县“江山统筹、东西联动”的全域旅游空间构想,依托罗浮山旅游资源辐射,大力发挥沿江沿河水生态景观优势,深度挖掘银岗古窑址、葫芦岭贝丘遗址公园、横岭山考古遗址等历史遗存和文化价值,结合沿江碧道、绿色廊道、慢行系统、文化设施、休闲公园、遗址公园建设和沿江美化、绿化、亮化工程建设,串联沿东江四镇(街)旅游景点,打造沿东江自然与文化交融的滨水休闲旅游带,形成“罗浮看山、沿江观水”的旅游新风貌。

三、大力发展金融业

大力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支持企业上市融资。引导银行调整信贷结构,改变银行贷款过度流向房地产的局面,加强对小微企业、先进制造业、科技创新企业的支持力度,积极发展住房租赁融资业务。加大金融对现代服务业的支持。建立创投风投与项目对接路演常态化机制,搭建多种形式、经常性的路演对接平台,促进创投风投机构与创业企业、科研院所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引导深圳、广州等地的风险投资基金进入沿东江经济带投资。争取商业银行将博罗作为业务发展的重点支持区域,在资源配置和综合服务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

四、培育发展新兴服务业

以罗阳街道为中心,以龙溪、园洲、石湾沿江临镇(街)中心区域为节点,依托滨水景观和沿江碧道,通过严控滨江住宅比例保障新兴产业发展所需的滨水土地空间,积极培育城市综合体、电子商务、文化创意、商贸服务、科技服务、软件设计、教育服务、养老服务、健康管理等新兴服务业,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培育“互联网+”“大数据+”新模式新业态。

第三节 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一、推动传统制造业技术改造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严格环保执法,运用环保倒逼机制,不断引导服装、皮革、化工、橡胶塑料制品、金属加工、电镀、农副食品加工等传统制造业进行节能、节水、节工、节地、降本、降废技术改造。

顺应机器换人趋势,推广智能制造,建设一批智能制造单元、智能生产线、无人车间和智能工厂。

二、提升服装产业发展质量

利用园洲服装产业链相对完善的优势,补齐产业短板,提升服装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适应服装产业向小批量、多款式、高质量、品牌化方向发展的要求,加快创意设计与园洲镇服装制造业的互相渗透,积极培育服装品牌,推动服装产业向“设计+品牌+互联网”转型,形成新的增长点。加快出口退税速度,减少异地(广州、东莞、深圳)出口比例。加大与阿里巴巴国际、惠州市跨境电子商务行业协会的合作,举办专场培训会,推动服装跨境电商的发展。交通基础设施大幅改善后,组织专家对设立专业市场进行论证,探索服装产业发展新路径。

第四节 提升产业创新能力

一、加快创新主体建设

加强创新型企业和人才引进,重点对接广州科学城、东莞松山湖、深圳高新区等高端研发平台,开放共享科研成果,共促成果转化落地。鼓励行业协会、投融资机构等服务主体,搭建创新要素流动桥梁,实现全方位引才、引项目。

加强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引导企业加强创新管理,推动企业申报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库入库,争取省财政设立的高新技术企业培育资金,培养一批真正具有核心技术的高新技术企业和后备企业。严格高新技术企业申报管理,对“假研发”企业不予入库,防止“数量井喷质量芜杂”现象。加快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依托创新链做强产业链,全面优化提升现有专业园区、特色园区。

二、加快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加强自主创新基础能力建设,建立由政府资助的技术和商务平台,重点建设公共技术平台、公共服务平台、公共检测平台、科技信息平台。依托专业镇和产业园区,建设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机制科学的技术创新平台网络。完善县、镇两级创新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互通对接与资源共享。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打造国家(省、市)级工程技术中心、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和工程实验室。

三、加快孵化器建设

加大资金和用地扶持力度,扶持孵化器的发展。探索旧厂房旧物业改造、企业自建、政企共建、政校共建、政村共建等多种孵化器建设形式。引入专业孵化器管理公司,提供专业化服务。对接海外科技资源,设立留学生创业园。

四、探索异地孵化本地加速模式

对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聚焦深圳、广州、东莞等地,积极探索“异地孵化+沿东江经济带加速和转化”的创新模式。以粤港澳大湾区经过初步孵化并渡过初创期具有独创性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为服务对象,对接沿东江经济带产业需求,利用土地要素和生态优势,创新服务模式,充分满足企业对于空间、管理、服务、合作等方面个性化需求,做好产业链对接服务,建立科技企业加速器,推动区域协同创新,共建产业创新生态。

第五节 优化产业承接与招商

一、重点承接潜力企业和制造环节

积极接洽行业龙头企业,对有意落户的龙头企业开展“贴身式”“管家式”服务,建立“绿色快速通道”,优先保障土地资源,力争行业龙头企业在沿东江经济带落户;重点关注具有核心技术和市场前景的高成长潜力企业、行业隐形冠军、行业子龙头、拟上市后备企业。力争承接总部和集团公司,重点关注大型企业分部和大型企业子公司。力争承接研发环节,重点承接制造和组装环节(特别是无污染制造环节)。

二、重点承接深圳、东莞、广州产业转移

重点承接深圳、东莞、广州产业转移,其次为珠三角其他节点城市。市内重点关注仲恺高新区的制造业和惠城区现代服务业,力争接受仲恺高新区制造业和惠城区现代服务业的辐射带动。在深圳、东莞、广州等地定期开展招商宣传推介活动,形成常态化工作机制。

三、重视构建良好产业生态

一是承接时注意产业链的对接,以有核心技术能够根植于本地的企业为中心,以凤引凤,打通产业链条,实现群凤来仪。二是重视“大、中、小、微”企业的协同,既要以战略眼光抓“大象型”“狮子型”的大项目,让大企业顶天立地,也要让“羚羊型”企业铺天盖地。在承接一般项目的同时,预留部分大项目用地,既保障前期产业发展,降低风险,又保障承接大项目能力和发展潜能,构建“大、中、小、微”企业共生共荣的产业生态。

四、创新招商工作

坚持以大招商推动大发展。吸纳懂行业、懂技术的专业人才进入招商队伍,开展产业链招商培训工作,成立专业招商小组,精准主动开展上门招商工作。完善招商资源库建设,提高招商选资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聚焦主导产业,用足最大县级权限,争取上级授权支持,对标行业龙头、行业子龙头、大型央企,引入能根植于本地的核心企业,以商引商,带动上下游企业的进入。创新对核心企业的招商方式,改变先引资后供地的格局,探索通过熟地招商、对赌协议等方式引入优质企业。对连片开发的产业园区,可采取第三方招商模式,委托拥有优质项目和企业资源的大型国有企业进行市场化招商,并开展招商后的全方位服务,力争优质项目早日落地。

第六章

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以产业园为载体,大力改善基础设施,提升公共服务能力,推动产业集聚和高质量发展,形成“一带融合、二核驱动、四镇(街)协同、多点支撑”的产业空间新布局。

第一节 一带

即沿东江经济带,包括罗阳、龙溪、园洲、石湾四个镇(街),是博罗目前产业基础最好、经济实力最强的区域,行政区域面积637.26平方公里,东江沿线56.5公里,2018年末常住人口54.2万人。

第二节 二核

“二核”指两大核心园区,是沿东江经济带将来产业发展的最核心平台和驱动力。

一、沿东江经济带石湾-园洲产业园

整合石湾、园洲的工业园区(含村级工业园),对两镇园区进行统一招商、统一管理。其中,重点在石湾和园洲交界处打造中心园区,按照国家级工业园区标准建设智能装备产业园,园区面积约20.5平方公里。

在广东博罗产业转移工业园博西片区基础上,整合石湾科技产业园、惠州(石湾)汽车产业园,推动省级产业园向园洲方向扩园。

实行“一园多区”模式,将惠州(石湾)综合物流园、园洲欣旺达、桦阳工业园等一并纳入园区,对标大亚湾、仲恺、松山湖、光明新区,聚焦主导产业,集合优势资源,加快腾笼换鸟,加速园区原有优质项目供地、投产、扩能工作,打造成为最重要的博罗先进制造业集聚区。

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业,优化发展高端电子信息、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电池、新能源电池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和现代物流业。

二、沿东江经济带龙溪-罗阳产业园

整合罗阳、龙溪的工业园区(含村级工业园),对两街道园区进行统一招商、统一管理。重点在罗阳和龙溪交界处打造中心园区,按照国家级工业园区标准建设,园区面积约9平方公里。

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优化发展电子信息产业,培育和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

第三节 四镇(街)

一、罗阳龙溪共建产业园

在龙溪与罗阳交界处共建园区,重点发展新材料产业。

二、罗阳街道

罗阳街道产业发展方向以现代服务业为主,逐步降低房地产在服务业中的比例,改变房地产一业独大的局面。制造业主要为优化提升原有布局,推动电子信息产业向高端化发展,建设小金珠宝特色园区。农业主要方向为多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加销一体化以及农业与旅游和康养等产业融合发展。

小金片区:优化提升现有电子信息产业,推动小金珠宝产业向“设计+技术改造+集约化+互联网”转型升级,加快四角楼国际珠宝创意产业园建设,打造特色专业化小镇,依托惠城辐射发展跨境电商。

中心区、高铁新城:发展城市综合体、文化创意、金融、电子商务、总部经济、软件服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养老服务等,引导房地产向产业地产方向发展。高铁新城片区建设全域旅游集散地副中心。

南部片区:发展高端商住和商贸、房地产。

北部片区: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旅游业,推动农旅康融合发展。

三、龙溪街道

龙溪街道重点发展环保电镀产业,结合电镀发展新材料和环保装备制造业,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环保电镀产业园:推动电镀向“环保+高技术”转型升级。依托电镀培育发展节能环保装备和装备新材料,打造节能环保基地。

其他工业园区:逐步改造其他传统产业,吐故纳新。

高铁新城片区:发展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

龙溪东部:面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建设龙溪创新中心,打造未来知识新城。

龙溪北部:建设农旅融合发展示范区,建设农旅、文旅示范点。

四、石湾园洲共建产业园

重点发展智能装备制造业,优化发展高端电子信息、汽车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电池、新能源电池材料、电子信息材料)和现代物流业。

五、园洲镇

园洲镇重点发展高端电子信息、新能源和新材料,优化发展服装产业。

园洲时尚产业城:打造成为集创意、设计、研发、生产、物流、电商、产品展示、休闲度假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时尚产业城,推动服装产业向“设计+品牌+跨境电商”转型升级。

村级工业园:大力推动村级工业园改造,腾笼换鸟。

滨江区域:优化岸线利用,结合绿道布局城市综合体、创意设计、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

园洲北部片区:发展现代农业与旅游业,推动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

六、石湾镇

石湾镇重点发展高端电子信息(5G、汽车电子、车联网)、汽车装备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等产业,培育壮大现代物流业。房地产价格与东莞石龙相比“洼地效应”明显,适度发展房地产业。

南亚项目基地: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塑胶材料。

惠州(石湾)综合物流园: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打造区域物流集散中心依托物流基地发展国际商贸、跨境电商、专业市场。

滨江区域:发展城市综合体、总部经济、电子商务、科技服务、信息服务等。

黄西村、铁场村、白沙村:发展韭黄、水稻、马铃薯等特色农业。

石湾北部:发展现代农业与旅游业,推动农业和旅游业的融合,建设农旅、文旅示范点。

第四节 多点

即原有其他产业园区和产业集聚区,是沿东江经济带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两大核心园区外布局,实行一体化管理。制造业主要有罗阳小金产业园、南亚项目基地、园洲时尚产业城、景田纯净水生产基地及各镇(街)的村级产业园。服务业主要有罗阳街道、龙溪街道、园洲镇、石湾镇中心区域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高铁新城。农业主要有各类种养基地。

一、小金产业园片区

主要布局高端电子信息和珠宝产业。完善产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改善教育、休闲、文化设施和条件,做好威博等公司扩能配套服务工作,大力盘整小金片区低效工业用地,发展高端电子信息产业。加快国际珠宝创意产业园项目建设,优化发展珠宝产业。

二、高铁新城核心区

高铁新城核心区位于罗阳中部,以广汕客运专线设博罗站为契机,发展旅游、商贸、商务、文化创意、电子商务等现代服务业,将其建设为博罗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和产城融合新示范区。

三、抽水蓄能电站周边区域

发挥抽水蓄能电站能源、生态等优势,在抽水蓄能电站区域谋划建设大数据中心机房。

四、龙溪环保电镀产业园区

破除传统行业即夕阳行业的错误认识,将龙溪环保电镀产业园建成有高新技术内涵的产业园区。做好园区清洁生产、循环利用和绿色环保化技术改造,推动园区充分利用设计产能进行扩容,引入智能装备制造企业和装备新材料企业。

五、各镇(街)村级工业园

当前,沿东江经济带村级工业园数量多,仅园洲镇就有27家,石湾有16家,呈现“布局散、污染重、隐患多、利益杂、改造难”等问题,应大力进行改造。

六、南亚项目基地

重点发展电子信息材料(覆铜板、玻纤布)、塑胶材料。

七、景田纯净水生产基地

现为健康水产业,下一步增加工业旅游布局。

八、园洲时尚产业城

打造成为集创意、设计、研发、生产、物流、电商、产品展示、休闲度假购物等功能于一体的时尚产业城,推动服装产业向“设计+品牌+跨境电商”转型升级。

九、滨江沿岸生产性服务产业带

依托滨江黄金水岸线,通过严控滨水住宅比例保障产业发展空间,在镇(街)临江区域发展楼宇经济,推动电子商务、创意设计、科技金融、软件开发等生产性服务业集聚。

十、沿东江经济带北部农旅融合发展产业带

发展南药、水果、蔬菜种植,利用生态优势和文化资源,发展现代农业和现代旅游业,深度推动农业和旅游的融合,为产业工人打造休闲基地。

第七章

建设绿色生态走廊

节约保护水资源,加强生态环境共建共享共治,实现“河畅、水清、堤固、天蓝、田绿、地净、景美、人安”。秉持山水城市建设理念,构建开放式、山水组团式的新城市发展格局,把沿东江经济带建成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和谐相融的生态山水城市。

第一节 节约保护水资源

实行最严格的水资源管理制度,强化水资源开发利用控制、用水效率控制、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刚性约束。

发展节水型农业和工业,大力推广应用微灌、滴灌和喷灌等节水灌溉技术,同时建设一批现代化农业节水园区等。

全面落实河长制、湖长制,采取“河长制+”模式,统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生态环境保护、脱贫攻坚等工作。

第二节 加强生态环境共建共治共享

打破四镇(街)环保设施重复建设的现状,统筹建设环保设施。重点推动和鼓励生活垃圾处理设施、污水收集管网、排水管网、污水深度处理厂的共建共享,加快推进垃圾处理设施和污水处理厂的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运营,降低建设运营成本,提高设施利用效率,扩大服务覆盖面。同时,加大环境污染综合治理力度,落实企业环保主体责任,发挥环保社会力量作用等。

第三节 做好沿江三线规划

合理规划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做好沿江土地空间三线规划。利用东江沿线景观,实施滨水碧道工程,加强东江滨水碧道、生态廊道、公共慢行系统、游憩设施建设,创造东西向城市景观带。

滨江一线在重要节点位置建设块状城市公园,串珠成链,丰富区域景观风貌。融合滨水城市景观带,布置城市综合体、总部经济、互联网、软件开发等现代服务业和研发中心、孵化基地,形成滨江生产线服务业产业带。提升滨江地区可达性,完善滨江服务设施水平,打造可亲近的滨江;严格控制和有序引导滨江建设的风貌和高度,提高城市空间的美学设计水平,推进天际线规划,塑造风貌独特的滨江天际线。

滨江二线适配产业发展需求布置住宅区,建设高端人才安居房和企业员工住宅,控制投机性房地产发展。

滨江三线布置制造业,滨江一定距离范围内原则上不新增制造业企业和园区。

第四节 建设生态山水城市组团

一、创新城市发展思路

秉持山水城市建设理念,尊重自然,创造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环境,突出环山、滨水、临湖的城市格局,显山露水,把自然风光引入城市,追求山环水绕的形式和意境,保持和完善古榕城风貌格局,传承岭南建筑风格,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变环状发展为带状发展,变一中心为多中心,构建开放式、山水组团式的新城市发展格局,建设两大城市组团,把沿东江经济带建成为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和谐相融的生态山水城市和深莞惠城市群的重要节点(愿景展望:用20年左右的时间,将东江沿线50多公里建设为连绵的城市带,成为夜空下璀璨的地上星河)。

二、建设罗阳-龙溪组团

规划形成“一心生五瓣、三轴共拓展”的城市总体布局。“一心”为罗阳综合服务核心片区:“五瓣”为北部科技研发及康养产业片区、江南生态宜居片区、东江高铁新城片区、龙溪现代产业集聚区、小金综合服务片区,形成“花开博罗”的城市形态。“三轴”为罗阳城市文化景观轴、东西向城市空间拓展主轴、南北向城市空间拓展次轴。推动老城保护与更新,构建“绿网串联”的城市绿地体系和“通江连山”的蓝网滨水空间,把老城建设成为“岭南水城”。加快江南片区建设,推动扩容提质。

三、建设园洲-石湾组团

实行大城市发展战略,适时推动镇改街工作,将两镇纳入城区范围,实现城市向西扩容,增强城市对高端要素和人口、产业的吸聚能力。在现有两镇各自总体规划的基础上,加强一体化城市规划设计,推动公园、绿地、交通、公共服务设施共建共享,将东江、沙河沿线一体化打造为城镇生态景观廊道。利用外围绿地、田地、水域营造良好的生态环境,建设山水组团式新城区。

第五节 建设美丽乡村

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和传统底蕴传承,不断美化人居环境,创建既有现代文明又有山水田园风光更有厚重历史底蕴的美丽生态宜居家园。依据实际情况,采取更加灵活的措施,继续推进“三清三拆三整治”活动,深入整治农村人居环境。力争至2030年全国生态文明示范村的比例达到100%。

第八章

完善基础设施网络

突出顶层设计,突破镇(街)行政区域界限,实现沿东江经济带基础设施统筹建设与统一管理。加快交通互联互通,构建立体化交通网络,加快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改善教育、医疗、文化服务设施条件,为产业大发展、城市大提质、民生大提档的宏伟蓝图夯实基础。

全力建设东西向交通主干道;连通增城,实现“带入广州”;大力改善跨江交通,全面“融入东莞”;加快完善其他主干公路网;积极构建立体化交通网络;大力打造东江黄金水道;加快完善能源基础设施;加快建设现代化信息基础设施,分阶段构建智慧博罗平台;积极改善教育条件;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完善文化服务设施等。

第九章

深化开放与合作

加速引入国外和港澳台优质企业和创新资源,积极开拓出口市场,深化区域合作,加强与深圳、东莞的合作,强化与广州的对接合作,建设广惠同城化先导区,实现“融入东莞、带入广州”,深化与仲恺、惠城和县域内其他区域的合作,构建大开放大合作格局。

第十章

保障措施

第一节 土地保障

强化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保障作用;统筹全县土地资源;盘活土地存量;强化重大工业项目用地保障;强化过程控制;探索土地股份合作制等。

第二节 资金保障

争取上级财政资金支持;用好上级政府债券资金;探索“基础设施+优质产业和经营性资源”打包模式;利用长期收入融资;把握财政增量;集中使用财力;探索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第三节 人才保障

激发干部队伍活力,探索实行有利于激发沿东江经济带活力的人才政策,探索竞聘管理,把想干事能干事的干部调整配备到沿东江经济带;着力引进高质素专业化人才,探索柔性引才机制,改善教育、医疗、休闲、文化条件,推行“一站受理、全程代理、一站办结”工作机制等;加快建立适应沿东江经济带发展需要的人才培养机制。

第四节 金融保障

由政府牵头,联合金融机构或其他企业设立新兴产业引导基金,“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科学决策、防范风险”原则进行运作,通过政府资金的种子作用,撬动金融和社会资本,放大财政资金效果,引导新兴产业做大做强等。

第五节 组织与机制保障

持续优化营商环境;成立沿东江经济带发展领导小组;探索沿东江经济带一体化发展机制;适时推进“镇改街”和“村改社区”工作;建立差异化考核机制;优化财税分享机制;探索园区开发经营新模式;探索工业企业“亩均效益”综合评价机制等。

(周觅 整理)

新闻推荐

惠州博罗县三水村孕育千亩紫芽茶 摘掉百姓“贫困帽”

博罗县三水村种茶历史悠久,现正规模化发展茶产业受访者供图三水村种植的紫芽茶长势盛好,或可较大幅度提升村民收入受访者供...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