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3+7”工业园区迈向万亿产业

惠州日报 2020-05-13 07:50

在毗邻深圳、东莞的惠阳,总规划面积逾20平方公里的惠阳(象岭)智慧科技产业园正紧锣密鼓地进行基础建设,这个园区将引入智能安防、5G、智慧物联、智能硬件等产业,打造成一个千亿元产值的工业园区。这样的千亿园区,惠州将新增7个。

昨日,经市政府批准同意,市工信局、市自然资源局联合印发《惠州市实施工业园区提质增效行动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标志着惠州全面吹响园区产业升级提质的冲锋号角。根据《方案》,惠州将以“千亿园区,万亿产业”为目标,以打造“3+7”工业园区为抓手,把工业园区建设成全市产业转型升级与创新发展的先导区,形成制造业创新集聚高地、绿色发展高地和营商服务高地,为惠州市打造“2+1”现代产业集群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构建新格局

除3个国家级园区外,7县(区)各新建1个千亿园区

目前,惠州已有3个国家级园区,其中,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吸引了埃克森美孚大湾区惠州乙烯项目、中海壳牌惠州三期乙烯项目、恒力惠州项目等大项目,稳步迈向世界级石化产业基地;仲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里,电子信息产业经过20多年的沉淀和积累,在移动智能终端、超高清视频、新型LED、新能源电池等板块产业集群雏形显现,正积极抢抓5G、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基建风口,加速迈向产业链中高端。而在中韩(惠州)产业园起步区,吸引了亿纬集能动力电池项目等落地,项目建设现场打桩机轰鸣作响,各项工作有序推进,未来还将有更多高水平的项目落户开工,一座国内一流产业园区呼之欲出。

摊开惠州市产业地图,除了3个国家级园区,还可以看到大大小小的工业集聚区达上百个,竞争力和吸引力高低不一,未能实现资源整合和效益最大化。惠州提出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的“2+1”现代产业集群,迫切需要更多高质量的工业园区来承载优质项目、企业落地,培育产业集群。

以“千亿园区,万亿产业”为目标,打造“3+7”工业园区新格局由此应运而生,《方案》提出要以此为抓手,全力拓展惠州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

“3”是指优化提升3个国家级园区。“7”是指聚力建设惠城高新科技产业园、惠阳(象岭)智慧科技产业园、惠东新材料产业园、博罗智能装备产业园、龙门大健康产业园、大亚湾新兴产业园、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等7个千亿级工业园区。这意味着,未来惠州7个县(区)将根据各自的资源禀赋和产业优势,分别建成1个千亿级园区,实现7个县(区)均衡发展,继而带动当地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其中,惠东新材料产业园占地41平方公里,在7个园区中面积最广、近中期潜力用地最大,重点发展新材料、精细化工等石化中下游产业,与隔壁的大亚湾石化产业互为配套,做精做长石化产业链;大亚湾新兴产业园主导产业为互联网信息服务、人工智能、新一代电子信息、高端汽车装备制造,现有工业产值602亿元,每平方公里产出49.8亿元,在7个园区中产业基础最雄厚。此外,惠城高新科技产业园、广东(仲恺)人工智能产业园,将着力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智能终端、新型显示、现代服务等主导产业,发力新一代信息技术。

值得关注的是,此前曾明确不再考核工业发展的龙门,也提出打造一个千亿园区的规划。事实上,过去惠州的3个省级产业转移园中,龙门产业转移园表现最为突出,在过去一年多的时间内,龙门作为惠州生态功能区,如何在保护生态“颜值”和经济发展中取得平衡,走出一条特色发展道路,一直是政府思考和探索的课题,此次方案提出的龙门大健康产业园无疑是一个解题思路。位于龙门县城南部的龙门大健康产业园,以龙门产业转移园为基础,将大力发展中医药、生物医药、医疗器械,与龙门县现有的生态旅游、康养等大健康产业形成联动发展。

纵观“3+7”工业园区,3个国家级园区起点高、产业基础良好、主导产业鲜明,新规划的7个千亿园区规划占地面积约200平方公里,近中期潜力用地约115平方公里,发展潜力大、产业空间足,各具特色。惠州正在走上一条构建园区发展新格局,助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康庄道路。

拓展新空间

今年盘活2万亩以上土地,优先用于工业园区项目

今年的市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去年惠州市工业投资自上半年起扭转连续25个月负增长态势,全年大幅增长20%以上。工业投资逆势上扬,与全市上下大力抓项目、保用地、优审批离不开。园区提质增效,将成为加快项目落地、拓展产业新空间的“加速器”。《方案》明确,秉持打造“千亿园区”的目标,惠州将全力优先保障园区项目用地。

《方案》提出,2020年全市预计盘活土地2万亩以上,优先用于工业园区项目建设。有关部门将建立存量工业用地台账,加快处置闲置低效土地,积极盘活“批而未供”“供而未用”土地,对供地后1年内未有实质性动工的项目用地,由政府收回调整使用;对土地开发使用低于50%的工业用地,通过闲置收回、分割转让、分割收储等办法实施盘活并用于工业用途。对2018年底以前已落实用地规模和用地指标但2020年6月底前不能实施供地的项目,具备腾挪建设用地规模、指标条件的,按程序将建设用地规模和指标调整到工业园区内使用。推动工业企业集中入园建设发展,工业园区之外原则上不再新布局工业项目,已出让、租赁工业用地到期后原则上不再续期、续租。

此外,按照“工业优先、以用为先”的原则,惠州市将调整存量和扩大增量建设用地,保障工业园区用地需求,坚持全市年度新增用地指标60%以上用于工业项目建设。各县(区)对投资规模达到10亿元及以上的工业项目争取省级奖励指标,其中符合条件的重大项目可按规定申请预支奖励指标;加大整合、搬迁、置换村镇工业园区力度,分批有序推行村镇工业园的整体搬迁或整治提升。

园区项目用地优先保障意味着什么?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认为,对企业来说,进入“3+7”工业园区,企业可以高效拿地、加快项目落地投产见效,进一步促进工业投资增长,推动工业稳增长。

市自然资源局将牵头创新优化土地收储和供应流程。支持各县(区)因地制宜制定出台工业园区土地收储创新措施,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土地征收储备和拆迁工作。加快推进工业园区土地连片收储,对3000亩以上的连片收储工业用地给予用地指标奖励并优先安排。

惠州还将建立绿色通道,引导园区项目依规划快速选址和加快用地指标审批。在园区工业项目报建上允许采用材料容缺、临时报建等系列措施,全力支持园区工业项目快速落地。推行工业园区“净地”“标准地”出让和“带方案”“带项目”挂牌,彻底扭转工业项目“落地难”“落地慢”的局面。

中小企业虽小,却是经济发展的“毛细血管”和“神经末梢”。中小企业强则区域经济强。为推动中小企业快速落地,《方案》专门提出积极探索中小企业承诺制用地。各县(区)在积极推进重大龙头项目落地建设的同时,要建立中小企业项目快速落地机制。在千亿产业园内划定中小企业集中发展区,探索推行承诺制用地改革。对符合园区产业定位和用地规模标准的中小企业项目,按条件先行用地。在承诺范围内,全面简化项目行政审批流程,实施“免审”与容缺审批机制。

此外,惠州还将严格实行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原则上工业用地容积率不低于1.6(有特殊工艺要求的除外),引导工业企业节约集约用地。支持园区内开发建设标准厂房,鼓励工业企业建设多层、高层厂房。工业用地经批准通过改扩建增加建筑面积的不计收地价。积极实施新型产业用地(M0)管理政策,容积率原则上不低于2.5,配套行政办公及生活服务设施计容建筑面积不大于总计容建筑面积的30%。各县(区)政府要严格落实园区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约束机制,严禁工业用地“囤地闲置”“倒买倒卖”行为。

提升产业承载力

发力新基建,园区交通与“丰”字交通主框架衔接

2019年底,惠州“丰”字交通主框架规划出炉,引起社会各界关注。今年2月,市发展和改革局发布《惠州市2020年重点建设项目计划安排情况》,透露总投资100亿元的“丰”字交通主框架,其南北交通轴线(一期)工程今年率先投资建设。惠州对“交通带动产业、产业支撑城市”发展新模式的探索迫切又坚定。

《方案》明确,工业园区交通规划必须与“丰”字交通主框架及“五横五纵”骨干快速路相衔接,推动工业园区道路与国省干道、高速公路、港口、机场、铁路站点等建设相连接。

惠州“丰”字交通主框架“三横一竖”4条轴线分别对接深圳、广州、东莞三市,“五横五纵”骨干快速路旨在打通市区“两环八射”快速进出城通道,实现市区与各县(区)以及各县(区)间快速互联互通,满足各片区城市建设和产业发展需求。可见千亿园区将借助惠州四通八达的立体交通网,成为惠州招商选资、承接先进城市产业溢出的平台,这也是惠州深度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重要抓手,实现与湾区兄弟城市产业协同发展,助力大湾区形成紧密的产业经济圈。《方案》为此明确,要建立绿色通道支持园区规划调整,实现“多规合一”,推动千亿园区打造,提升产业承载力。

在市工信局上述负责人看来,打造千亿园区既是惠州对工业园区的提质增效行动,也是惠州的“新基建”。今年国家提出的“新基建”发展战略,指的是5G、特高压、城际交通、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上述负责人透露,在园区的建设上,惠州将以千亿园区为试点,优先推进5G的布网和应用,打造“5G+工业互联网”应用示范园区;在主导产业上,要求各县(区)改变产业导入模式单一的现状,引进生产制造、科研孵化、产业平台型的龙头企业,推进产业布局一体化,提升产业关联度,坚持产业链和供应链协同发展。

“惠州将支持有基础有条件的工业园区围绕超高清视频、5G、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打造专业园区。”该负责人称,惠州还将实施工业园区产值倍增计划,争取一批工业园区进入省“倍增培育库”,打造绿色石化、新一代信息技术等一批国家级、省级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并鼓励工业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创建品牌园区,开展工业旅游,培育特色工业旅游基地。

据介绍,惠州园区的建设将对标苏州工业园、中关村科技园、东莞松山湖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先进园区,完善园区公共服务体系,强化园区科技创新能力。《方案》提出,惠州支持工业园区围绕主导产业建设检验检测中心、研发创新中心、公共实验室、工业设计中心等技术服务平台以及融资服务平台和人才交流培训平台,并围绕园区产业链布局资金链,构建财政资金、风险投资、股权投资、供应链金融等多元化的金融支撑体系,支持园区设立产业基金和引导社会资本对项目跟投跟贷、联合投资。

创新绿色发展

园区开发管理走专业化市场化道路

过去,惠州涌现出一批自建自管的工业园区,这种模式适应当时的需求,但存在的弊端不少:管理水平较低,效率低下,无法满足企业、产业发展需求;缺少资源、资金来源,不利于产业聚集形成生态,已不能满足现在的产业发展需求。

这种模式注定要被惠州摒弃。根据《方案》,惠州工业园区的开发管理将走上专业化、市场化的道路。惠州将支持工业园区开发公司做强做大,支持工业园区与社会资本合作办园,探索第三方机构负责园区开发建设和日常管理,通过市场化、专业化运作,为工业园区发展注入更多源头活水。惠州还将引导行业龙头企业、工业地产等市场主体参与园区土地二级开发,打造若干个市场化运营的“园中园”。支持各县(区)将工业园区土地出让收入全部用于园区土地开发和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反哺”园区机制,工业园区产生的收益通过一定方式“反哺”园区发展,激发园区发展内生动力。同时,惠州还将积极争取国家对地方政府专项债的支持,加快园区开发建设进度。

而作为政府层面,惠州市、县(区)将建立健全推进工业园区提质增效工作机制,定期研究解决园区建设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市政府每年适时召开园区工作现场会,总结交流经验做法。成立解决土地使用问题专职工作组,及时研究并协调解决土地收储盘整置换等过程中遇到的纠纷和问题。

根据《方案》,“3+7”园区将对入园项目极度友好。惠州将在园区内深化“放管服”改革,一方面,全面简化园区项目行政审批流程,实施“免审”与容缺审批机制;另一方面,推动工业园区依托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供“一门式一网式”服务,全面提高服务效率和水平。同时,利用工业项目全生命周期跟进服务信息系统,动态掌握并解决项目落地和建设推进中存在的问题,推动项目签约、审批、落地、建设、投产各环节加速。

上述负责人称,惠州将进一步完善工业企业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体系,着重分析企业发展质量,以评价结果为依据,研究制定产业激励政策,推动要素资源合理高效配置利用,不断提升工业用地亩均产出效益,以项目高质量发展推动园区高质量发展。同时,建立工业园区发展绩效评价机制,对园区招商引资(包括利用外资)、集约用地、服务效率、经济贡献等方面予以评价,对发展质量好的园区给予用地指标、资金和人才等方面的奖励,支持工业园区争先创优。

专家观点

市委党校科研部副主任、经济学博士黄忠平:

把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惠州土地资源丰富,但用于发展工业的空间明显小于深圳、佛山、东莞等地市。据了解,全市工业用地规划面积约220平方公里,目前已建设约130多平方公里,尚有约90平方公里工业用地可用。对照承载两个万亿级产业集群以及相关产业发展的目标,工业用地规模明显不足。

从解决企业困难“直通车”活动情况来看,企业诉求反映最多的问题就是项目“落地难”,土地问题占比超过一半,市政工程及配套基础设施问题占比超过20%,这些都要通过发展工业园区、走产业集聚发展的路子来解决。

园区化、专业化的好处可归纳为共享、匹配和学习效应。同一产业链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可以共享园区硬件建设和软件配套,比如说“八通一平”、环保设施、技术服务、生活配套的成本都能得到分摊;上下游企业聚在一起,你的产出就是我的投入,隔墙供应不仅降低运输成本,还有助于细化产业内分工、深化产业链合作,让企业专精于做最具优势的事;行业发展的“诀窍”弥散在空气中,知识跨越街道比穿越大陆海洋容易得多,这个学习效应可以促进知识的生产、扩散与积累,强化园区科技创新能力。

工业园区是制造业发展的主要载体,承载着产业、技术、人才、资金等工业发展的要素。实施工业园区提质增效行动,就是要按照“千亿园区,万亿产业”的工作目标,强化用地集约、布局集中、企业集聚,提标升级3个国家级产业园区,支持各县(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聚力建设1个千亿级重点工业园区,真正把惠州的土地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

惠州日报记者谢宝树 冯丽均 通讯员周焕顺

新闻推荐

基层民警用坚守绘就警民鱼水情深画卷

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平凡的岗位上努力践行着“人民公安为人民”的庄严承诺;他们,兢兢业业、无私奉献,在打击犯罪第一线...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