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昆山片玉”石磨:见证惠州千年茶文化
1954年在惠东县出土的唐代“昆山片玉”石磨,是“国宝级”茶磨。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
扫码“云游”
惠州博物馆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惠州全市博物馆关闭至今仍未开放,为让市民足不出户欣赏更多历史文物,惠州博物馆将历史文物和线下展览搬上线,讲述文物背后的故事,满足市民“云逛馆”需求。
乘着“云直播”的春风,南方日报惠州新闻部、南方+惠州频道将联合惠州博物馆推出“云游博物馆”系列视频直播,其中第一期将于4月17日11:00开播。提及惠州博物馆内的“国宝”,必然绕不开“镇馆之宝”——唐代“昆山片玉”石磨,其造型古朴、工艺精美,经专家鉴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作茶磨之用。
通过这件“国宝级”茶磨,可以窥见,惠州茶文化历史久远、源远流长,并衍生出内涵丰富的茶文化和茶俗。
南方日报记者糜朝霞
镇馆之宝?“国宝级”茶磨彰显惠州深厚茶文化内涵
认识一座城市,就从它的博物馆开始。从惠州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唐代“昆山片玉”石磨,可以窥见这座城市历史悠久的茶文化。
惠州市博物馆副馆长侯慧梅介绍,“昆山片玉”石磨于1954年冬在惠东梁化银屎坑村修筑花树下水库时出土,伴随石磨出土的有西周青铜鼎、唐代碗等。该石磨呈浅褐色,型制与现代石磨相似,上礅为圆柱形,外塑有一圆形方孔钱币状浮雕(上阳刻“昆山片玉”四字楷书),对称处高浮雕一覆式莲花,可作辅助推磨之用;下礅磨盘周边线刻精美卷草纹,流口对称处浮雕一莲叶纹,纹饰自然流畅,佛教色彩浓厚。
经考证,惠州“昆山片玉”石磨为研茶之用。其上礅比下礅高出一倍多,增加了磨床的压力,使外形小巧玲珑的石磨使用起来更容易磨碎茶叶。
侯慧梅提到,“昆山片玉”石磨保存较好,整体端庄厚重,雕刻艺术精湛,融艺术性与实用性为一体,彰显了唐代高超的石雕技艺以及惠州深厚的茶文化内涵。
通过这件唐代的“国宝级”茶磨,我们可以看出,惠州茶文化历史久远、源远流长。其实,惠州是岭南较早产茶的地区之一,在1600多年前的东晋时期,惠州茶文化开始萌芽,并逐渐衍生出独树一帜、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茶俗。
“酉平县出皋卢,茗之别名,叶大而涩,南人以为饮。”东晋斐渊《广州记》一书记载了惠州产茶的史实,所谓的“皋卢”即为苦丁茶,而出产“皋卢”的酉平县,就是惠州归善(欣乐)县前身,大约就在现今惠州芦岚和河源紫金县一带。
《晋书·艺术列传》又说单道开在罗浮山修行时,“所饮荼苏而已”,“荼苏”就是茶和紫苏汤。这些史料表明,惠州人种茶、喝茶的习俗,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晋,比唐代陆羽撰写《茶经》时还要早400年,不过在汉代是煮茶,唐代煎茶,宋代点茶,明清以后则变泡茶。
“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唐代诗人钱起《与赵莒茶宴》一诗则描写了古代文人雅士的“时髦”聚会——以茶会友,史称茶话会。在唐代盛行的茶话会为世人所喜爱,成为一种民俗文化形态,流传至今。唐代的茶是“煎”出来的,需要提前将茶饼研磨成粉,研磨茶叶的工具应运而生。
“不少文人士大夫受唐代茶话会的社会风俗影响,以茶结友。”惠州博物馆副馆长钟雪平认为,为提高茶话会品位,在此过程中,文人雅士便寻找特殊材料,专门制作了这件研磨茶叶的石磨。
钟雪平还推断,在隋唐废梁化郡而设立循州总管府后,当地官府发现当时社会风行茶话会,为讨好当朝上级官员,专门制作了这件精美的研茶石磨,或作为贡品。但因各种原因未能进贡,这件石磨最终留在了惠东县梁化镇。
东坡寓惠?至少15篇诗文论及茶事
“云游博物馆”系列视频直播还将带网友“穿越”千年惠州,前往东坡祠、东坡纪念馆寻觅东坡遗迹,助力惠州擦亮东坡文化品牌,焕发千年古城文化活力,释放文旅融合新动能。
重建的东坡祠选址苏东坡故居白鹤峰。苏东坡被贬惠州后,开始进入政治生涯的风烛残年,他曾在白鹤峰上种茶、汲江煎茶。
惠州文史专家吴定球介绍,东坡在营建白鹤峰新居时,便在庭院附近种植茶树,还写下一首《种茶》诗——“紫笋虽不长,孤根乃独寿。移栽白鹤岭,土软春雨后。”据考证,东坡诗中提到的“紫笋”,即为古茶名。
“南池绿钱生,北岭紫笋长。”在《和陶归园田居六首》和《和陶和刘柴桑》等诗文中,苏东坡描述了自己移栽茶树到白鹤峰,观察茶树发芽,并亲自采摘紫笋煎泡等情景。
苏东坡深谙茶道,深得独到之秘,对茶叶、水质、器具、煎法颇有讲究。其寓惠两年又七个月写下500多篇的诗文中,至少有15篇论及茶事,包括种茶、煎茶、食茶、斗茶、赠茶等。此外,亲朋故旧向东坡寄赠茗茶的记载也有不少。
“茶枪烧后有,麦浪水前空。”东坡寓惠诗《新年五首其一》,记述了惠州城郊土人烧畲种植茶麦、春来丰收在望的场景。
东坡移居自建的新屋白鹤峰后,常到东江边的钓矶小潭汲江水煎茶,并写下了广为人称道的《汲江煎茶》——活水还须活火煎,自临钓石取深清。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这首诗既描写了月夜临江烹茶的情趣,也详细记录了苏东坡对煎茶水质的挑选和讲究,好茶还须好水配、猛火煎,被后人誉为“道尽烹茶之要”“可谓之茶经”,对惠州乃至岭南茶文化的发展影响深远。
斗茶成风?斗茶比赛成为民俗文化响亮的名片
入宋以来,惠州饮茶之风只增不减,斗茶习俗流传至今,各类史籍中关于惠州茶俗的着墨也非常详实。
“今游罗浮,酌泰禅师锡杖泉,则清远峡水又在其下矣。”东坡贬谪惠州时先到罗浮山游玩一番,期间品尝到景泰禅师的卓锡泉,并写下了寓惠第一篇作品《书卓锡泉》。该诗文不仅使罗浮山泉水名声大噪,诗中提及“岭外唯惠人喜斗茶”,为北宋时期惠州斗茶习俗独树一帜提供重要的史料佐证。
惠州民间艺术大师苏定明介绍,斗茶是在品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自宋代兴起,直至民国年间依然在惠州盛行,到新中国成立初期消失。
北宋诗人唐庚在东坡之后被贬惠州,在城南郊外谪居4年多,期间与二三好友烹茶相斗为乐,著文《斗茶记》。唐庚认为,“茶不问团绔,要之贵新;水不问江井,要之贵活。”这一关于品茶用水高下优劣的观点为后人所尊崇。
南宋著名画家刘松年还专门绘有《斗茶图》作品,画作中茶磨样式便与“昆山片玉”石磨相似。
苏定明还提到,清末,惠州斗茶较讲究,要将茶叶碾成粉末,而且要碾得细腻,再用绢罗筛过,然后放在洗净无味的绢布上袋好扎紧,再放活水泡。
这也是有史籍可考的。乾隆年间,惠州诗人赵希璜曾写下《斗茶赋》,形象地描述了惠州斗茶的情形,其中写到斗茶器具时便提到:“碧玉罂中,水分三等;黄金碾畔,带系双衔。”
苏定明调查认为,斗茶是惠州茶文化中最朴实、最普通、最多人参与的民俗趣事,多选在清明前后,正值春茶上市,也最适合斗茶。斗茶者要献出所藏名茶,轮流品尝,对茶叶的色相与芳香度、茶汤香醇度、茶具、煮水火候等一一点评,以俱臻上乘者为胜。
吴定球曾撰文称,“惠俗之斗茶”是“君子之争”,意在“辨等差”而“较胜负”,已超越了止渴生津、轻身健体的实用层面,成为一项品鉴优劣、交流心得,崇尚公平竞争、优胜劣汰的群体性社会文化活动,展现出一种既雅又俗的文化风貌。
近10年,在茶庄和茶文化爱好者的推动下,斗茶之风又在惠州兴起。“将研磨过的茶粉放入茶碗,分多次注入沸水,并用茶筅不停搅拌,不一会,膏状的茶汤便在茶碗里形成了,并凝结泛起如粟纹、蟹眼似的汤花,茶香也随之飘逸而出。”惠州市茶文化促进会会长丘燕伦介绍说,惠州现在的斗茶比赛,可谓是真实还原宋式斗茶的经典场景。
时至今日,惠州茶文化节和斗茶比赛从2010年开始连续举办了10届,业已成为惠州传统民俗文化中的一张响亮的名片,并让惠州茶产业焕发新生机。
■观察眼
让文物“活起来”
点亮群众文化生活
日前,敦煌研究院推出“云游敦煌”系列动画剧,让网友足不出户就能感受敦煌之美,其中《谁才是乐队C位》尤其惊艳,“宅”了一千多年的伎乐从石刻里“活起来”,飞天演绎“反弹琵琶”,让人叹为观止,吸粉无数。
博物馆如同城市的根,是一座城市历史的沉淀、文明的载体。当前正值博物馆发展的黄金时代,博物馆的价值不断被发掘拓展,通过文创产品、VR线上展厅、云直播、动画剧等形式将文化触角广泛延伸,为丰富民众的文化生活释放更多可能性。
惠州文博展馆丰富,规模较大的约有20个,既有东坡纪念馆、叶挺纪念馆、葛洪博物馆等名人展馆,亦有东江民俗文物馆、宾兴馆等特色展馆,可挖掘拓展的空间无限。
在笔者看来,惠州博物馆开展的“云游博物馆”系列直播,将让更多惠州人关注到家门口的博物馆,感受这座城市的文化脉搏,增强文化自信,不失为一种好的尝试和开端。
在文旅融合的大潮下,惠州文化部门还可以继续深入挖掘、认真整理、大力创新,探索博物馆业态融合的更多路径,如“博物馆+体验+学术+创意+市场+直播”等多种业态组合,让收藏在博物馆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以更多元的创意方式走近市民,点亮群众的文化生活。
新闻推荐
12岁心衰儿童成功“换瓣”系惠州年龄最小的心脏瓣膜置换手术病例,医生提醒反复感冒可能诱发心衰要及时就医
惠州日报讯(记者周智聪通讯员刘坚郑海燕)日前,患儿小华(化名)因反复咳嗽2周、发热1天到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科就诊。经详细检查,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