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太守 筑鹅城护一城平安
惠州府城图 何志成 提供
文脉故事
特约撰稿/何志成
惠州城俗称鹅城,整个惠州府城的地形就像是一只鹅浮在水面上。朝京门处象鹅咀,十字街是鹅头,朱紫巷是鹅颈。府城城池建设,宋以前无考。入宋后有城但甚窄小,东北临江,西南止于今步行街国庆路与五四路之间,濒临西湖。明洪武三年(1370年),知府万迪与守御千户朱永率军民开始扩城,到洪武二十二年竣工,自此奠定了明、清两朝数百年惠州府城的规模和格局。
募资十万造不破之城
据惠州地方志记载,明城扩建后设置七门:东曰惠阳门、西曰西湖门、南曰横冈门、北曰朝京门,今小东门曰合江门,今小西门曰东升门,今水门曰会源门。城内以水门至小西门为中线分为两部分,东北为民城(百姓居住),西南为军城(惠州卫驻军)。此后在景泰二年(1451年),嘉靖二十年(1541年)、三十五年、三十八年和崇祯十三年进行了五次重修,增高、加厚。
入清后至道光年间,城垣因年久失修,倾倒十余处,瓦砾充塞其间,致使惠州城无险可守。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春,四川大竹人江国霖出任惠州太守。江国霖之前的几任太守都曾谋划重修城墙,但都因工程浩大、难以筹措资金而作罢。为此,江国霖上任后设法向郡中十属乡绅、富人募资捐修,得到大力支持和踊跃捐助,共得缗钱十余万,遂得以择日开工。
开工修城后,江国霖亲自来往巡视,监督进度、检查质量,寒风酷日未曾间断。历二载,惠州城垣修筑一新。新城垣周围一千三百六十丈(俗称“七里三”),高二丈二尺,城基宽二丈;筑瓮城五座,高、厚与主城同;筑城雉堞1614个,每堞广6尺,厚1尺5寸;筑城楼7座,各高3丈4尺,广三楹,可容四、五百人;城北筑炮台28座,选择地势扼要而置。
新城共开七门,分别为平湖门(原大西门)、朝京门,环山门(原小西门)、遵海门(原横岗门),惠阳门、合江门、会源门,江国霖亲为各个城门题额。又为坐落于西湖与鹅湖(今明月湾东南与步行街五四路口)之间为城内供水的碧水关题额,曰“濂让之间”。
“濂让之间”典出南北朝刘宋明帝与范百年的一则对话:“宋梁州范百年因事谒明帝,帝言次及广州贪泉,因问之曰:‘卿州复有此水否?’百年答曰:‘梁州唯有文川武乡,廉泉让水。’又问:‘卿宅何处?’曰:‘臣居廉让之间。’上称善。后除梁州刺史。”此后“廉泉让水”和“臣居廉让之间”两句,被用作历代为官清廉的代名词,也是江国霖为官倡导廉政、勤政的实例。
道光三十年(1850年),江国霖擢升雷州兵备道。江国霖去官之日,郡中父老依依不舍,泣泪相送出城十里。
御贼数月护一城周全
江国霖离开惠州后,驻军海口镇。其时海口镇商船云集,市场繁华,但海盗贼焰亦极为嚣张,前任官兵畏而无策。江国霖到任后立即组织官兵巡视海岸,先后捕获海匪盗贼100余人,海患遂平。咸丰三年(1853年),江国霖因政绩卓著,被推荐为广东按察使,旋升广东布政使。
咸丰四年(1854年),广州、东莞、惠州等地乱民暴动,地方官府无力镇压,致使惠属之博罗、河源及近郡之东莞、增城、花县、龙门、从化等县城相继沦陷。由于江国霖主持修筑的惠州府城垣规格高,质量好,又充分利用了四面环水的地理优势,所以有很高的防御能力,外地难民从四面八方纷纷涌入惠州城避乱。
是年闰七月,乱军首领翟火姑率数万之众围攻惠州城,攻城数月,官民得以固守,有效保护全城民众生命财产,全赖江国霖修筑城垣之力。因此,惠州民间甚至有这样的民谣:“铁链锁孤舟,白鹅水面游。任凭天下乱,此地永无忧。”
咸丰八年(1858年),江国霖再擢升为广东巡抚,更是勤政爱民,事必躬亲,严厉整顿吏治,因而得罪了不少官僚和贪官。官僚买通朝廷权贵对江国霖进行构陷,不久江即被弹劾落职,移驻惠州。
惠州父老闻江国霖至,奔走相告,“老者扶杖迎道左,妇女儿童嬉戏倚茅檐,窃窥大人颜色”;户户张灯焚香,爆竹声响彻十里。江国霖进入行馆后,郡民敬送的槟榔、椰粟等物品充盈户外,感恩问候者摩肩接踵。
须知,郡民这样盛情迎接一位御任官员,在惠州历史上仅此一次,可见江国霖筑城护民之功深受群众感念。江国霖寓惠数月后返回家乡,不久病逝,年仅50岁。后来,惠州郡民为江国霖绘制了肖像,将其与苏东坡、北宋惠州贤太守陈称合并祭祀,祠曰“三贤祠”。
新闻推荐
乡村“大喇叭”喊话文明祭扫各县(区)通过发倡议书等多种方式引导群众暂停清明现场祭扫活动
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今年清明节期间,惠州市所有殡葬服务机构暂停市民群众现场祭扫活动。清明将至,连日来,惠州市各县(区)纷纷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