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守用水“三条红线”,定期发布水资源公报接受社会监督 惠州建设国家节水型城市

南方日报 2020-03-23 06:48

惠城嘉士伯啤酒厂采用的先进节水设备。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

3月22日是第二十八届世界水日,也是第三十三届中国水周的第一天。今年世界水日和中国水周活动的主题为“坚持节水优先,建设幸福河湖”。为推进节水工作,广东推出节水重招,在最近出台的《广东省节水行动实施方案》(下称《方案》)中,推出9条节水措施,明确2020年全省万元GDP用水量要比2015年降低30%以上;年底前,20%以上县级行政区要达到节水型社会标准。

近年来,惠州一直重视水生态文明建设,扎实推动水利改革发展阔步前行。去年国庆刚过,惠州召开创建国家节水型城市动员大会,决定全面启动国家节水型城市创建工作。惠州的目标是到今年12月前争取完成国家节水型城市验收。

1推动用水大户节水

实现经济环保效益双提升

高耗水重点行业、重点企业是推动节水行动的一个重要着力点。惠州是制造业大市,石化等不少行业耗水量大,工业用水占比较高,节水空间较大。

“近年来,我们对高耗水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水进行重点监管,推动这些行业、企业建立完善供水计量体系和用水在线监测系统。”惠州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通过加快节水型企业建设,努力降低工业企业单位产品用水量,加快提高工业企业重复用水率。

位于惠州的嘉士伯啤酒(广东)公司,32年前投产,目前产能达到10万吨,是惠州企业中的用水大户。公司取水为自来水,年总用水量为170多万立方米。

用水大户即使降低1个百分点的用水,都会节约大量水资源。该公司经理林俊生介绍,嘉士伯投入节水改造后,每年的水耗KPI逐年下降——2019年每百升啤酒消耗水量,比2016年下降超过8个百分点,年水费节约成本超过10万元,而且节水后减低了污水排放量。

嘉士伯是如何节水的?

“一方面,公司内部建立完善的节水节能管理架构,设立专人管理,每天对用量进行管理;另一方面,通过节水节能实施系统标准指引实现节水。”林俊生介绍说。

嘉士伯每年都投入一定的金额对节水节能进行改善,不久前还专门安置杀菌机冷却水循环利用系统。

走进嘉士伯生产工厂,看到铁塔林立。林俊生指着其中一个冒着白雾的铁塔,告诉记者这是冷却塔。原来,公司啤酒包装生产线的三台巴氏杀菌机需要大量自来水冷却降温,特别是在夏天要浪费大量的水。“为了回收这些水,我们在每台杀菌机上方的屋顶安装冷却塔,将杀菌机使用后温度升高的水用泵送进冷却塔,降温后再回流入杀菌机使用,如此反复循环利用。”他告诉记者。

同时,公司还实施回收的冷凝水重新送到锅炉使用、冷库发酵罐CIP回收水等举措。拿后者来说,过去冷库发酵罐使用后要连续清洗两次,清洗后水直接排掉。安装清洗水收集罐后,第二次清洗的水回收,作为另一个发酵罐的第一次清洗用水,年节约用水约2200立方米。

“接下来,我们将持续推进节能节水项目,一是优化运营管理,提高运营效率,实施节能节水计划;二是根据业务的发展和公司的规划,采购新设备支持节能节水改造。”林俊生说。

2推广使用节水设备和技术

提高节水单位创建率

节水型载体(单位、企业、小区)建设是创建节水型城市的关键,在建设节水型载体中,需要进一步推广节水技术。

惠州市住建局有关负责人介绍,惠州正通过建立节水载体的奖励激励制度,实施中水回用系统、雨水积蓄系统等工程建设;通过加大工业节水技改工程建设力度,推广应用工业节水新技术,进一步加快节水型载体的创建进度。

除了工业,农业领域同样需要普及节水技术。例如,以灌区节水改造为重点,推广农业节水灌溉技术,逐步实现从工程水利到资源水利的转变,实现灌区水利工程管理良性循环。

在更微观实操层面,惠州鼓励把节水型载体创建与节水器具改造工作结合起来,全面推广节水设施和节水器具,推动机关、学校、医院等公共建筑限期换装节水器具,引导住宅小区逐步淘汰现有不符合节水标准的生活用水器具。

日前,惠州龙门县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通过了广东省水利厅节约用水办公室的验收。

来自龙门县水利局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6月,该县已完成13个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的创建工作,创建3个节水型居民小区,完成2家水泥企业的节水型企业创建工作。通过节水载体的创建活动,推动龙门县域节水型社会的建设工作。

在农业节水方面,该县已完成中型灌区龙平渠灌区节水改造工程1宗,改善灌溉面积4.32万亩,受益人口约6万人;完成山区小型灌区改造工程建设8宗,改善灌溉面积1.595万亩,受益人口2.66万人。

目前,惠州节水型单位的创建比例整体上还偏低。截至2019年6月,龙门共完成13个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的创建,完成率为45%,还比较低。未来需要进一步推进公共机构节水型单位的创建工作,发挥公共机构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的示范作用。

据介绍,惠州将通过开展节水型单位创建活动,使节水型单位覆盖率≥10%,节水型居民小区覆盖率≥10%,节水型企业覆盖率超过15%。

龙门县副县长罗光少表示,建设成为节水型社会只是一个开始,要继续把节水型社会建设作为一项长期的任务。加大财政投入,提供节水保障;坚持问题导向,补齐节水短板;强化宣传教育,营造节水氛围;不断总结提升,打造节水示范样板。

记者了解到,今年惠州要完成惠城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建设,推进全市水利行业节水机关建设,与市教育、住建等部门联合组织开展高校节水工作。

3建立长效节水机制

实施水价管理鼓励使用再生水

惠州市水利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惠州近年来严守用水总量控制、用水效率控制和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定期发布本地区水资源公报,接受社会监督。“我们严格取水许可审批,对已经达到用水总量的地区,停止审批新增取水。对接近用水总量指标的地区,限制审批新增取水。”他说。

在林俊生看来,节能节水是双赢举措,既能回馈社会保护生态,企业也从节能节水中得到回报。政府应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企业知道可节约用水的好处,让更多的企业参与进来。

而推动各单位、部门和个人节约用水,需要有长效机制。惠州市住建局提出,要确保建设项目节水设施与主体工程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产使用(节水三同时),减少废水排放,形成水资源高效利用体系。通过建立完善“节水三同时”相关规章制度,严格把好“节水三同时”关口。

特别是用水大户,需要做好配额管理和用水监控。惠州将在建立科学合理用水定额的基础上,对公共供水的非居民用水单位实行计划用水与定额管理,计划用水率达90%以上;建立用水单位重点监控名录,实施用水监控措施。

惠州还将通过水价管理鼓励使用再生水。“再生水是指废水、雨水等经过处理后,达到一定水质标准和使用要求的水。”惠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再生水的成本低,而且有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水生态的良性循环,所以不管是经济角度还是环保角度都是有价值的。

目前,惠州已经建立起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制度和取水超计划累进加价制度。记者了解到,下一步该市将重点制定完善再生水的指导性意见或价格标准,通过水价杠杆促进非居民用水领域的节水。还在继续建设节水型社会的龙门,将通过进一步推动水务一体改革、加快推进农业水价综合改革等举措,提升节水型社会的建设。

■延伸

惠州开展水效领跑企业遴选

近日,记者从惠州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住建局、水利局等部门获悉,惠州正按上级部门要求,联合组织开展2020年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遴选工作。

记者了解到,遴选对象主要是钢铁、炼焦、石油炼制、现代煤化工、乙烯、造纸、啤酒等14个行业的企业,从企业取用水规模、技术工艺水平和发展趋势、节水潜力,以及企业用水计量、节水设备、标准等方面综合考虑来遴选。

“申请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的企业,需要满足几个基本的条件。”惠州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比如近三年取水无超计划,没有发生重大安全和环境事故,年取水量超过15万立方米,2019年水效指标达到节水型企业国家标准要求,新建、改建、扩建项目时实施节水“三同时”“四到位”制度。

企业水效分析,是遴选评价的一个重要内容,重点关注企业的取用水情况和水效指标。用水情况包括主要用水工序、用水设备的取水量、排水量、水质情况等;水效指标主要包括单位产品取水量、重复利用率、循环利用率、废水回用率、用水综合漏失率等。

经过初审、复审满足条件的企业为入围企业,其中达到行业水效前3-5名的企业为水效领跑者企业。

在市住建局相关负责人看来,通过开展重点用水企业水效领跑者遴选活动,倡导科学用水,将进一步激发企业创新各种举措节约用水的动力,在各重点行业营造以提高水效为导向的氛围,为惠州建设节水型城市赋能。

南方日报记者叶石界

新闻推荐

惠州市级农业龙头企业接受申报对企业生产基地、经济效益、信用等方面有明确要求

目前全市有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230家。图为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四季绿的生产车间。惠州日报记者刘建威摄惠州...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