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措并举做好侨镇侨务工作 杨侨潼侨快速发展 归侨侨眷安居乐业
仲恺高新区潼侨公园里的归侨雕像。惠州日报记者钟畅新 摄
博罗县杨侨镇和仲恺高新区潼侨镇,是惠州市两大侨镇,居住着近万名归侨以及大量侨眷。多年来,当地坚持“以人为本、为侨服务”的宗旨,全力做好侨务工作,使得归侨侨眷享受镇域经济发展的红利,安居乐业。在杨侨镇,归侨侨眷住进了新农村“小别墅”,进入工业园区上班;在潼侨镇,归侨侨眷则住上了现代化花园小区楼房,在高科技公司打工。惠州两个侨镇的归侨侨眷,日子越过越红火。
杨侨
11年改造4414套归难侨房屋
位于博罗东部的杨侨镇,穿镇而过的国道205线正在拓宽改造,碧桂园小区正在拔地而起,博罗产业转移工业园建设已见雏形,到处是一片如火如荼的建设场景。
杨侨镇的前身广东省杨村华侨柑桔场,始建于1951年9月,是当年广东省民政厅为解决社会游民问题而建立的省属农业企业,1978年接收越南归侨后改为华侨农场,曾是“20世纪亚洲最大柑桔场”。
2001年开始进行新一轮的综合体制改革,2003年4月撤场成立杨侨镇,划归博罗县管辖,现有总人口3.5万人,其中归侨侨眷13126人(归侨5181人,侨眷7945人)。
改制前,杨村华侨柑桔场面临债务沉重、发展滞后、归难侨生活贫困、社会矛盾突出等诸多问题。杨侨镇党委委员郑斯东介绍,2003年撤场建镇以来,杨侨镇一方面抓社会稳定,一方面抓经济建设,立足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大力推进镇域经济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据统计,2018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74亿元,是2003年的10倍。
镇域经济整体发展加快,使得公共基础设施日渐完善,投入归侨侨眷民生实事的建设资金越来越多。
77岁的越南归侨李发兴,平日里最喜欢的事情,就是坐在博罗县杨侨镇坪塘分场新村的“侨心居”前,和其他老人喝茶聊天,谈论新中国的发展和自身经历。早在10年前,李发兴就住进当地兴建的“侨心居”,除了政府补贴2万元,他仅花10万元建起现在两栋两层联排的楼房,和老伴一起过上闲适的退休生活。在过去,他住的是临时大棚和泥砖瓦房,和现在前有平地、周围有花草的“小别墅”比起来,有天壤之别。
据介绍,2005至2015年期间,杨侨镇先后启动了归难侨安居工程和危房改造工程,共改造4414户住户,8个华侨新村相继建成,一座座两层楼房整齐罗列,归侨侨眷居住环境进一步改善。
安居,然后乐业。博罗产业转移工业园东部园区规划总面积53平方公里,首期开发的园区全部在杨侨镇内,着力集聚发展高端电子信息、智能装配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三大产业,现有工业项目29宗,全部投产后预计年产值41亿元。
“工业园的建设不仅盘活了镇里闲置土地,增加了税收,还将带动一二三次产业发展,进一步扩大归侨侨眷及当地居民的就业。”郑斯东介绍,目前该镇已有1000余名劳动力在工业园就业,约有4成是归侨侨眷。
潼侨
安居工程让归侨小房换大房
在惠州市另一个侨镇——潼侨镇,归侨侨眷安居乐业的幸福指数也很高。
潼侨镇前身是建于1966年的国营潼湖华侨农场,曾先后安置了来自越南、印尼、缅甸等14个国家和地区的8000多名归难侨。2003年12月体制机制改革,设立潼侨镇,隶属惠城区管辖,2010年2月划入仲恺高新区。全镇总人口近5万人,其中归侨4000余人,占户籍人口近40%。
设镇之初,潼侨的经济发展、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等方面较为落后,全镇地区生产总值仅1.52亿元,被列入全省17个贫困华侨农场之一。设镇16年特别近年来,该镇主动融入仲恺高新区“二次创业”大潮,扎实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2018年,全镇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6.8亿元,是2003年设镇时的17.9倍,实现“边缘小镇”向“城市中心”的蜕变。
潼侨镇侨安花园,与潼湖生态智慧区仅一路之隔,按现代化小区标准建设,周边已经高楼林立。住在该小区的黄瑞丰夫妇,闲来无事就会做印尼风味的九层糕、糯米糍。1964年,黄瑞丰从印尼回国,先在陆丰华侨农场,1990年才来到潼侨。最初,他们的平房只有46平方米,住了4口人。为节省空间,他们还在平房外加建了厨房,“要不然根本没法住。”妻子李梅英提起以前的生活环境,眉头皱起,“那时到处是黄土路,不管是走路还是骑车都容易摔跤。”
2015年,在潼侨“惠侨安居工程”政策的推动下,他们只花了一万余元便住进了108平方米的楼房,有客厅、卧室、厨房和卫生间,阳台上还种了几十盆小花。黄瑞丰说,以前在当地工厂打工,如果纯粹按商品房价格标准,根本买不起这样的房子。
随着“惠侨安居工程”的实施,大部分归侨侨眷已从原先低矮的旧房搬入新建小区的楼房。值得一提的是,潼侨镇侨房建设的做法走在全国前列,一方面,该镇高起点、高标准、多层次实施“惠侨安居工程”,分三期建设,既有5层楼梯房,也有6栋3层联排楼房、高层公寓,满足归侨不同的居住需求;另一方面,安居工程采用以房换房和自愿的原则,归侨只需支付一定款项,就能用小房换大房,用平房换楼房。
潼侨镇党委委员黄志珊介绍,目前,潼侨归侨危房改造工程已累计投入4亿多元。除了国家补贴外,建房资金大部分由区、镇两级政府自筹,归侨自付部分不多。一期需自付8000元左右,二期需自付6.9万元,三期根据面积差额个人最多自付2万元。”
黄志珊还透露,潼侨镇去年已经理顺归侨安居房的产权问题,未来很快可以为每家每户办理房产证。“我们的短期目标是让归侨侨眷宜居安居,长远目标是将安居工程打造成全国侨房改造样板示范区。”
“惠侨安居工程”的落实拓宽了潼湖的产业发展空间,老归侨们过去居住的地方,建起了TCL华星光电高世代模组工厂等高科技企业。与此同时,越来越多的潼湖归侨侨眷实现了在家门口就业。
数说侨镇
全市建成归侨安居房2056套
为解决归侨“住房难”问题,近年来,惠州市将归侨的安居工程提上民生工作的议事日程。在杨侨镇,8个华侨新村相继建成,一座座两层楼房整齐罗列;在潼侨镇,三期归侨安居房已全部交付使用,归侨侨眷住上了现代花园小区。据初步统计,目前,杨侨有930套,潼侨有1126套,全市共建成归侨安居房2056套。
近年来,惠州归侨子女已全部被纳入免费义务教育范围,两个侨镇成功创建省教育强镇;60周岁以上归侨每月生活补贴提高到150元,原华侨农场职工的养老保险问题已经解决;交通、水利、供电等基础设施也越来越齐备,归侨侨眷的生活过得越来越有滋味。
杨侨镇2018年春节期间对52户贫困归侨共发放2.6万元慰问金;2017年广东省贫困归侨扶贫救助补助资金共下拨87万元。潼侨镇则开展形式多样的“惠侨暖侨服务活动”,近三年来为下岗和待业归侨、困难户、老归侨等发放救助补助金近1000万元。
相关新闻
惠州侨文化博物馆即将开放
5名男女人像依次排列,排头的男子颔首微笑,戴着越南特色的帽子,拖着行李箱;后面跟着的几个人物有的戴着斗笠,有的头顶包裹,充满东南亚风情。雕像下面的文字记载显示:“1966年筹建潼侨华侨农场,归侨漂洋过海来到潼侨镇安居……”矗立在仲恺高新区潼侨镇潼侨公园的这组人物雕像,讲述着归侨侨眷与这座侨镇融合相生的故事。
潼侨镇侨联主席刘官洪介绍,潼侨公园结合侨文化设计而建,随处可见侨文化符号,以便让大家了解潼侨镇和华侨农场的历史。比如这座归侨雕塑,是归侨侨眷的生活印迹,将归侨的历史固化下来,展示给后人。
近年来,潼侨镇重视挖掘、展示和传承侨文化,广泛开展东南亚特色舞蹈和歌谣培训,举办侨文化活动周、东南亚美食节等活动,不断擦亮“侨文化”品牌;值得注意的是,一个占地1200多平方米的惠州侨文化博物馆已在潼侨公园“安家”,现已进入展陈阶段,预计今年年底或明年初对外开放。
据介绍,惠州侨文化博物馆共投入2000多万元,旨在建成省内乃至全国一流归难侨史展示和侨文化交流基地。博物馆由少年文化宫、展览厅和多功能厅3部分组成,将通过实物还原、图片文字记载和多媒体影像展示等方式,再现华侨回国的辛酸史、奋斗史和成就史。为了筹建博物馆,潼侨镇从2013年开始收集具有侨文化特色的物件,包括归侨从东南亚带回来的物品,以及华侨农场时期的物品、图片等,印尼的安格隆、缅甸的铜纱锅和越南的钛煲、纸币等都在其列。
据介绍,潼侨镇正在积极谋划潼侨公园创建侨文化生态旅游景区,进一步提升潼侨公园整体配套,整合潼侨公园、惠州侨文化博物馆及周边资源,做好近期国家3A级景区创建和远期国家4A级景区的筹划,让文旅产业成为带动当地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本组文字 惠州日报记者侯县军
新闻推荐
博罗县博师高级中学迎来建校60周年 砥砺奋进六十载 育人工作谱新篇
博罗县博师高级中学新校区。今年9月,博罗县博师高级中学整体搬迁到新校区办学。砥砺甲子初心弥坚,牢记使命赓续前行。今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