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阳创新打造“百姓欢乐舞台”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搭起群众欢乐舞台 “种”出乡村文化兴盛
时尚动感的鬼步舞,传统特色的麒麟舞,优雅动听的钢琴曲,刚柔并济的太极拳……11月20日晚,惠阳区沙田镇东澳村文化楼门前广场灯光闪烁、人头攒动,今年村里第二场“百姓欢乐舞台”正燃情上演。这是一场由村民自编自导自演的“村晚”,有上百名村民参与表演。
台上,没有外请的专业演员,都是自编自演的节目。台下,聚集了数百名观众,掌声、笑声、欢呼声此起彼伏。现场之外,人们通过手机客户端观看直播,共享视听盛宴。
4年来,惠阳首创的群众文化品牌“百姓欢乐舞台”已深深嵌入乡村,融入村民生产生活。每年都有“百姓欢乐舞台”演出,每场演出都有财政补贴。
今年初,广东省文化和旅游厅批准惠阳“百姓欢乐舞台”创建第三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8月,惠阳出台《惠州市惠阳区创建第三批广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百姓欢乐舞台”群众文化品牌活动实施方案》,提出把“百姓欢乐舞台”打造成为广东省知名文化品牌。
家门口享文化盛宴
800多场活动引领基层“文艺复兴”
最近,惠阳区沙田镇田头村村民杨锦雄在村里火了。10月22日晚,他自编自导自演的小品《老实人》登上田头村的“百姓欢乐舞台”,全程用客家话演出,讲述了一个诚信经营的小故事,受到了村民们的热捧。
近年来,惠阳涌现出了一批像杨锦雄这样的基层文艺爱好者、创作者。他们扎根在农村、活跃在乡野,成为乡村振兴中的一道靓丽风景线。平潭镇红光村的69岁村民黄醮兴就是其中之一,他创作的客家山歌《十唱红光面貌新》,有感于党的好政策带来红光村的巨大变化,表达了干部心连心、家乡大变化和红光村人爱党、爱红光的情怀。
这种农村文化生活的变化,要从4年多前的一场晚会说起。2015年6月,惠阳区在良井镇矮光村启动“百姓欢乐舞台”,台上台下都是老熟人,活动一经推出便受到热捧。让活动演出舞台建设覆盖全区130个村(社区)。4年多来,惠阳全区新建文体广场68个、舞台29个。惠阳还在每个村(社区)设立固定的“百姓欢乐舞台”排练点,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排练节目。
乡村公共文体设施日益完善、公共文化活动多姿多彩,悄然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进而带来村风民风的变化。
基层文化这股新力量让乡村振兴焕发新活力,一些过去矛盾纠纷频发的“问题村”蜕变成为和谐互助的“先进村”。“以前大家有空就打麻将,现在有空就来跳舞。”“村民的生活方式更加健康了,邻里关系也更融洽了。”东澳村村民何瑞英说。
惠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马雄辉介绍,“百姓欢乐舞台”和基层文化建设,促进了邻里关系和谐、净化了村风民风、提高了村民整体素养,也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
曾经,政府“包办”的很多“送文化下乡”活动,由于老百姓不是主角而是“看客”,导致活动自弹自唱、曲高和寡,往往送上门却送不到百姓的心坎上。
惠阳区创新推出的“百姓欢乐舞台”,坚持“群众办、群众演、群众乐”,定位为“老百姓自己的演出”,舞台“就近就便”,节目“自编自导”,演员“左邻右舍”,不聘请专业团队演出,让群众成为舞台的主角。因此,办一场火一场,群众热情不减。
4年多来,惠阳“百姓欢乐舞台”规范了开展流程,统一了名称标识,围绕主题开展各类活动800余场次,服务观众20余万人次。
强化经费保障
村级晚会补贴提高至8000元/场
惠阳区强化经费保障等制度安排,把区、镇、村三级“百姓欢乐舞台”品牌活动开展的经费纳入区财政预算,一年安排近300万元经费,给予村级活动每场补助由原来的5000元提高至8000元,镇级年终汇演每场补助3万元,让活动可持续开展。
在“百姓欢乐舞台”的带动下,惠阳如今已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城市社区10分钟文体圈、农村1公里文体圈,破解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深入难、接受难、持续难”问题。
惠阳区委书记胡斯平表示,“百姓欢乐舞台”对于丰富乡村群众文化生活、改善邻里关系、促进村风民风、改变村容村貌、加强乡村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转变村干部作风都起到了潜移默化、影响深远的积极意义,是以老百姓喜闻乐见、寓教于乐的方式来宣传主旋律的主要阵地和载体,也是增强基层治理的有效手段,更是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基层“种”文化
公益文艺培训让城市文化生活延伸到镇村
近段时间,惠阳区沙田镇综合文化站很是热闹,第三期公益文艺培训正在火热进行。学员们在老师的指导下,有的放声歌唱,有的翩翩起舞,有的挥毫泼墨,有的拨弦弹奏……
基层文化只有扎根乡土“种出来”,才能落到群众心坎上,才会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公益文艺培训正是当地为解决基层文艺人才欠缺推出的实招。
沙田镇党委委员刘丽萍介绍,该镇以综合文化站为依托,今年开设了鬼步舞、交谊舞、古典舞、现代舞、民族舞、葫芦丝、声乐、古筝、书法等14个公益文艺培训班,分三期进行,共有1500人受益。
这些学员都是当地居民,来这里参加培训没有门槛要求,只要有兴趣有时间都可以免费报名学习。参与公益执教的老师则是来自各地的专业人士。惠阳通过充分整合社会资源就地培养文艺人才,从过去“向基层送文化”变为“在基层种文化”。
75岁的书法家巫师传出生在惠阳、长期住在深圳。得知家乡希望培养文艺人才,他便回来开展公益教学。同样来自深圳的声乐老师李洋说,希望提供一些专业指导,让村民也能够享受城市的文化生活。
今年,69岁的吴惠青参加了沙田镇组织的公益性声乐培训班。别看她年纪大,可学起来有板有眼,还和其他学员一起去参加了汇演。如今,她有了更大的梦想,就是去参加央视的《星光大道》。
像吴惠青这样,越来越多居民享受到文化惠民带来的美好生活,并积极参与到“百姓欢乐舞台”中,让文艺在基层活跃起来。
惠阳通过政策引导扶持群众文艺团体的建设,出台文艺社团(队)扶持办法,给予办团资助,对重点文艺演出项目给予资金奖励,并加强基层文化专业人才、文化志愿者、业余文化骨干等人才培养,每个村将组建1支以上业余文艺团队(体),配备1名文体协管员、3名以上文化管理员,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惠阳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区政府党组成员徐巧玲介绍,“百姓欢乐舞台”群众文化品牌活动正式进入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创建期,并已纳入惠阳区绩效考核捆绑项目。接下来将创新活动的内容形式,进一步丰富活动内涵,确保示范项目创建取得实效。
助力乡村振兴
多姿文化活动净化民风提升基层治理水平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沙田体育文化公园的灯光开始亮了起来,手拖音箱响起了动人音乐,一群居民正载歌载舞,他们身穿白色衣服,上面印有“百姓欢乐舞台”标志。
距离沙田体育文化公园20多公里远的永湖镇彩一村,村民已养成了一个新习惯:傍晚时分,就到村中的深水田文体广场转一转,既能聊聊家常,还能看到村文艺团队排练,在欢声笑语中结束一天的生活。
演出、排练都需要固定的场所,建设小公园、小广场、小舞台则是最契合惠阳乡村实际的做法。惠阳结合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让活动演出舞台建设覆盖全区130个村(社区)。4年多来,惠阳全区新建文体广场68个、舞台29个。惠阳还在每个村(社区)设立固定的“百姓欢乐舞台”排练点,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排练节目。
乡村公共文体设施日益完善、公共文化活动多姿多彩,悄然改变了村民的生活习惯和思想观念,进而带来村风民风的变化。
基层文化这股新力量让乡村振兴焕发新活力,一些过去矛盾纠纷频发的“问题村”蜕变成为和谐互助的“先进村”。“以前大家有空就打麻将,现在有空就来跳舞。”“村民的生活方式更加健康了,邻里关系也更融洽了。”东澳村村民何瑞英说。
惠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马雄辉介绍,“百姓欢乐舞台”和基层文化建设,促进了邻里关系和谐、净化了村风民风、提高了村民整体素养,也提升了基层治理水平。
◎延伸阅读
群众是“百姓欢乐舞台”主角
据介绍,“百姓欢乐舞台”是惠阳在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过程中,紧扣公共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求而创新推出的一大文化活动品牌。
惠阳区在创建过程中发现,基层文化建设仍然存在文化产品相对匮乏、文化形式相对单一等问题。各级文化部门送文化下乡确实丰富了农民文化生活,但很多是运动式的,在节庆日和主题日的短暂热闹之后又归于平静,不能满足居民经常性需求。一些文化下乡活动对群众文化喜好关注不够,创新性和贴近性不强,基层群众普遍觉得“不解渴”。
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惠阳立足于满足群众经常性文化需求,对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进行比较全面的挖掘整理,努力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百姓欢乐舞台”品牌,让群众成为舞台的主角。
据介绍,惠阳通过制度保障、经费保障、人才保障、考核保障,解决顶层设计问题,为“百姓欢乐舞台”品牌活动的长足发展奠定基础。此外,“百姓欢乐舞台”还建立健全职责分工、资金管理、队伍培训、活动组织、群众参与、信息报送、工作考核等方面的长效运行机制,确保活动安全高效管理和执行。
惠州日报记者黄尉宏
特约记者黄远斌
通讯员叶稳峰 邱晓敏
新闻推荐
惠阳客家九大碗烹饪技艺折射客家饮食文化深厚内涵 菜多量足九大碗 吃出客家情和缘
白切鸡、糖醋咕噜肉、卤鸭、发菜蚝豉、炒干鱿、大酥丸、油豆腐、虾米精丝、黄焖猪肉……在惠阳客家人聚居地,逢年过节办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