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人大代表检查全区《非遗法》实施情况并提出建议 挖掘文化内涵 讲好非遗故事
区人大代表参观淡水客家凉帽制作技艺传承基地。
“非遗要想走得远走得长久,除了手艺的传承,还要有市场。”“非遗项目的发展需要讲好一个故事,这还有赖于政府的宣传、引导。”9月23日上午,区人大常委会组织执法检查组对全区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以下简称“《非遗法》”)情况开展执法检查。在参观淡水黄金酥丸制作工艺、客家凉帽制作技艺传承基地后,区人大代表们纷纷就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发展、传承、宣传、市场之路等建言献策。
走访
黄金酥丸主要以邮寄方式销往省内外
当天,检查组一行首先来到淡水街道大埔榕树头四巷,观摩黄金酥丸制作工艺,询问销售和物流配送情况。该工艺传承人李伟坚说,黄金酥丸的销售主要以邮寄方式销往省内外。为让这项工艺后继有人,10多年来他一直通过“以老带新”方式逐步培养。
在淡水街道下湖苏屋,检查组参观了客家凉帽制作技艺传承基地,传承人朱冠玉和她的大女儿陈瑾瑜正在忙活。以前戴凉帽是一种时尚,人们出门时都会戴上一顶,随着时代的变迁,凉帽虽不再是人手一顶的生活必需品,但仍有一些守着客家老传统的人、华侨和一些民俗表演需要它。所以凉帽的市场还在,只是换了另一种方式存在。
现状
全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项
建议
惠阳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局长马雄辉介绍,近年来,惠阳以申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创建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全力做好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保护和传承工作。认真贯彻执行《非遗法》,按照“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工作方针开展各项非遗保护工作,一批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和传承。
截至目前,全区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5项,其中省级非遗项目4项、市级非遗项目11项。同时,惠阳对应公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传承人申报、认定工作。目前,惠阳有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1人、市级非遗传承人9人、区级传承人20人。
目前,在4个省级非遗项目中,淡水客家凉帽制作技艺﹑黄金酥丸制作工艺已设立传承基地,在展示、传承传统技艺的同时也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
为了让非遗项目走出去、扩大影响力,近年来,惠阳政府部门不遗余力推广非遗项目,如积极组织参与市非遗中心及省非遗中心组织的各类传承活动,甚至到国外广泛传播、弘扬客家文化;制作编排“惠阳皆歌广场舞音乐”音频节目,并以“惠阳皆歌广场舞音乐”为基础编排广场舞在全区进行推广;定期组织非遗项目参加演示会、文博会、旅博会、品鉴会、推介会、民间工艺大赛等展览比赛,在各种宣传交流活动中,社会影响力得到不断提升。
创新非遗项目设计用途适应新时代新市场
非遗保护是以人为核心的活态传承,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艰巨的工作,需要不断探索不断发展。马雄辉说,基础设施不足、保护机制还需完善,老龄化现象突出、传承接力后继乏人,开发效果不佳、产业化实力有待提升等3大因素是制约全区非遗项目发展的“短板”。
“招不来、留不住、传不下去”,是大多数非遗项目传承状态的真实写照,有些非遗项目难与市场对接,不能作为谋生获利手段;有些有市场,但是社会上普遍存在非遗传承工作辛苦劳累、不够体面、收益周期长等认知,年轻群体不愿学、不愿长期从事。
据统计,全区非遗传承人平均年龄是63.5岁,最高龄者94岁,特别是庙会、祭祀习俗、祈福活动等民俗项目,传承人年纪均在70岁以上,老龄化现象突出,传承形势严峻。全区传统美食、手工类非遗保护项目以作坊、店铺为主要形式进行传承经营,虽然非遗项目有着较好的市场需求,但由于缺乏成熟的经验和市场适应能力,更多的是在基层地区开展,市场渠道窄、规模小。
检查组听取了关于全区贯彻实施《非遗法》的情况汇报后,提出建议交流观点。
区人大代表认为,文化是最深入、持久、蓬勃的力量,非遗项目需要增加文化内涵,讲好一个故事,除了政府部门的挖掘之外,还需要非遗具体的项目能够适应新时代、新环境、新市场,开创一些创新举措,如设计创新、用途创新。
马雄辉表示,接下来区文化广电旅游体育局将继续深入贯彻《非遗法》,从强化资金保障、建立健全保护机制、壮大传承接班队伍、创新传承模式和思路、走文旅融合发展道路等方面,促进非遗的传承发展与现实文化相通,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
本组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李芳娟
新闻推荐
档案史料揭秘 深圳市名由来 1978年中共惠阳地委报送省委报告中首次提出 惠阳地区全程参与见证了深圳建市和设立特区的过程并提供大量支持
党史书籍封面。40年前,南海边的惠阳地区春潮涌动。“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