驿路有你 古道上新

广州日报 2019-09-09 04:05

黎映宇(左一)指导施工队进行古道修复工作。顶着炎炎烈日,年近九旬的洪瑞宁坚持亲自将记者带到洪灵菲出生时的老房子。正在研究古代水利工程的沈荣金

壮丽70年

奋斗新时代

驿乡人

策划/胡巧娟

统筹/麦蔼文

文、图/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卜瑜、陈家源、麦蔼文通讯员张秀珊、董子龙

感谢南粤古驿道网资料支持

开篇语

悠悠南粤古驿道,千百年来,这条“沟通中原,放眼世界”的驿道枢纽承载着几多文化瑰宝、岭南韵味,或镌刻着名人轶事的往事……过去的种种,未被时光掩盖其光华。

更值得庆幸的是,古驿道活化不断升级,如今驿路有你更添其光彩:技艺精湛的文物修复师、玩转直播的网红新农人、脑洞大开的文创人、弘扬优秀精神的革命继承者……他们沿着散落在古驿道沿线的特色古城村落和自然风光,将历史文化、考古研究、旅游运动、科普教育等多元功能结合起来,把南粤古驿道打造成为广东省乡村振兴、发展乡村旅游的重要线性文化遗产。让人们重新见证岭南文化的发展与流变,为粤港澳大湾区打造世界级文化旅游目的地、建设“人文湾区”“休闲湾区”全力打call。

迎接新中国成立70周年之际,我们通过融媒体报道形式推出与南粤古驿道活化相关的人物故事系列“驿乡人”报道,为你细述新征程上的驿乡那些事。

今年5月,《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工作方案》明确了粤港澳大湾区今年内将打造4条文化遗产游径。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正式“鸣锣”,区域文化、旅游的合作日益紧密,古驿道文化遗产游径也进入到更多人的视野。自秦至清末,古驿道用于传递文书、运输物资、人员往来,由于经济发展,如今虽不再承担交通运输功能,而在今时今日却多了弘扬岭南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新使命。从南粤古驿道再出发,少不了访古寻今的文化匠人,他们踏上有些荒芜的老路,以极致的耐心和定力挖掘古驿道的文化内涵,修复历史文化遗产。接下来,我们走近他们的访古故事,再现驿道上的流金岁月。

耕耘古驿道文化

他是梅岭“护驿老黄牛”

在南雄梅关古道、乌迳古道周边的古村落里,经常可以看到一位年近古稀的老人顶风冒雨、不分寒暑地奔波忙碌,他便是被村民尊称为“沈老师”的沈荣金。在别的老人含饴弄孙时,沈荣金却奔走在一个个古老村庄的田间地头,拍照、摄像、访谈、记录,是为了把南雄的民俗文化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

初秋时节,在粤赣交界的梅岭,一条承载了岭南先民记忆和商旅马迹的古道上蹄印斑驳。唐开元四年(公元716年),张九龄来到梅岭,用两年的时间大兴土木。一条古道从梅关向南北伸延,北连江西大余,南达广东南雄,全长40公里。自唐以来,历朝历代都有修补,并在路旁增植松、梅等树。当时的岭南人北上取道大庾岭,梅关是必经之路。尤其是明清时期,南来北往路过珠玑巷的商旅、挑夫“日有数千”。

古村百姓的热情令他铭记

这条著名的古道,沈荣金走过无数次,站在梅关古道标志性的关楼之下,“南粤雄关”四字遒劲有力,诉说着这条古道的辉煌过往。沈荣金感慨地说:“老祖宗留下来的东西,并不仅仅是物质上的遗存,更重要的是它背后蕴藏着很深厚的文化。我为什么愿意退休之后仍四处奔走?那是因为我觉得每个发现,每一次看懂文化背后深藏的故事,有说不出的乐趣,就是人家说的苦中有乐。”这便是他在退休后一头扎进古村落文化研究的主要原因。

自从投身于地方文化研究以来,沈荣金投入了晚年大量的时间、精力、物力。当有人问到沈荣金为何不求回报地研究申报古村落时,他说:“因为有老百姓的期待和热情,他们对古村落文化也有着深厚的情感和认同感,并希望能一直传承下去。”

“我在做溪塘古村落文化研究时,当时我同学的老妈妈快九十岁了,她说了一句话很令我感动,她说"我真希望在有生之年看到我这个村落能够评为古村落",一位老人尚且有如此迫切的心情,我怎能不为父老乡亲们干点事?”

沈荣金回忆说:“有一次我在黄坑镇溪塘村做研究时,有一个老人家得知我早餐只吃糖蒸鸡蛋,便每天蒸两个给我吃。我很是感动,索性把台式电脑搬到他们家里办公,白天拍摄,晚上处理图片。希望通过我的努力,能让更多人了解南雄古村落,参与到古村落文化的传承和保护中来。”

推动六座古村

成功申报“广东省古村落”

带着对古村落与古道文化的热爱和村民们的信任与期盼,沈荣金退休之后从未停下寻找、发掘、搜集、记录、研究、整理地方历史、民俗与文化的步伐。他自费购买了单反相机、电脑、打印机,自行建设网站,先后花费近20万元。

南雄有6座古村成功申报“广东省古村落”和4座古村被认定为“中国传统村落”。由他编著的古村落专著已有六部,近六百万字。

“行止无愧天地,褒贬自有春秋”是沈荣金的座右铭。“我希望把南雄民间文艺和民俗文化生生不息地传承下去,为南雄文史研究奉献自己的所有。”

莫让驿道成遗珠他是频繁的驿道“打卡者”

绵延的驿道之所以能逐渐展现在世人面前,离不开默默耕耘的“驿乡人”。夏日午后的一场雨,为珠海长南迳古道带来清凉,被雨水洗漱过的石板变得湿滑。只见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技术指导组专家黎映宇脚踩黑皮鞋,拄着一根树枝“拐杖”,脚下生风般地沿着古道上山。

黎映宇边走边介绍长南迳古道的“那些事”,在康乾盛世时期,富商佘非凡的女儿远嫁到东坑,与官塘隔山相望,佘非凡为了方便女儿回娘家,发动村民重修了古道,于是也就有了今天的长南迳古道。

毛遂自荐修古道

初识黎映宇,早已听闻他是广东省“规划师、建筑师、工程师”专业志愿者中的一员,也是省内较早从事文物古建保护的监理工程师,他直接指导修复的就有珠海长南迳古道、韶关南雄梅关—乌迳古道、中山岐澳古道,珠海唐绍仪故居、佛山祖庙、广州陈家祠等古建筑的修复,这些修复项目都活跃着他的身影,其“威水史”更吸引了央媒的报道。

2017年,恰逢广东省重点打造古驿道示范地区的规划安排,珠海市政府也开始着手梳理岐澳古道珠海段及支线长南迳古道建设任务。于是,他自告奋勇提出要给相关部门“上课”,凭借丰富的实战经验,他提出关于古道修复的专业见解。黎映宇惊讶于古道上营造精巧的排水系统,他表示,“大部分古道被植物和泥土覆盖,清理之后,没想到竟然发现长南迳古道具备完善的排水系统,我们在后来的修复中沿用了古道原来的排水系统。”

后来,黎映宇撰写了报告《珠海长南迳古道营造工艺考究及修复方法》,2017年底他被委派参与编写《广东省南粤古驿道保护与修复指引》,在全省的古道线路跑了个遍,面临着时间紧、线路迥异等问题,经过部门把关、反复打磨,他在次年6月完成编写,为修复工作提出了实用的方法指导。

修古道做到“四保原则”

黎映宇有空就会来到长南迳古道,当看到一辆三轮电动车从路面驶过,他痛心地说,“三合土的路面是不能行车的,对路面会造成破坏啊”。在修复过程中,黎映宇反复强调了尊重文物的原貌,修复要尊重“四保原则”,尽量保留原形制、原材料、原结构、原工艺,如果古建筑原来面貌保持得较好,要避免大开大挖。他表示,“做古建筑修复这个行业,不被吐槽已经很好,尽量保留原貌,不能修复得太过了”。

走到来仪亭时,黎映宇和记者小歇了一会,穿过三洞桥,继续深入就能看到一家农庄,在修复古道时曾经讨论过是否要关掉农庄,黎映宇认为,修复古道应尽量保留周边设施,减少对居民的影响。慢慢熟络后,黎教授还给农庄提了不少好建议。在南粤古驿道带动下,近年来农庄的生意愈发红火,每逢周末,游客更是要排队才能尝到农家风味。

在黎映宇眼中,南粤古驿道是一个载体,赋予了新的文化含义,人们在重走古驿道时,还能学习历史、建筑、植物等领域的知识。黎映宇认为,“在古代,南粤古驿道是重要的交通系统,只是随着发展变迁,这些道路衰落了,但凝聚了历史人文风貌、地方特色。”过去只是强调保护,但黎映宇非常重视文化资源的活化,例如在南粤古驿道沿线发展文创、餐饮等产业,循序渐进地推动乡村振兴。谈及对未来的规划,他认为古驿道还有大量工作要完成,他还希望可以贡献更多力量。

韩江水边谱诗篇他是红色文化继承传播者

在南粤古驿道的历史轨迹上,不仅有文化基因,更有红色基因的注入。韩江是潮汕的母亲河,哺育了大批潮汕进步青年,潮州“左联”六杰便是代表。韩江水向南奔流,流过韩文公祠,流到了广济桥;流过戴平万故居,流到了洪灵菲故居……她将粤东“左联”的历史遗存串珠成链,使韩江沿线成为南粤“左联”文化之旅的重要线路。

不仅如此,“左联”文化之旅与南粤古驿道在线路上存在不少重合之处。今年3月24日,“南粤古驿道·第15届韩江徒步节暨南粤"左联"之旅”活动在潮汕举行,这也是首度加入粤东左联红色文化元素。据了解,洪灵菲故居修复工程自今年7月20日开工。近日,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探访“左联”七常委之一的洪灵菲故居获悉,当地政府正对故居修旧如旧,预计今年底前即可修缮完毕。此外,包括戴平万故居在内的潮州“左联”六杰相关名人故居也正抓紧修缮中。

洪灵菲故居边

他说父亲故事

八月,在潮州韩江边上的江东镇红砂村,几名建筑工人正在一间古民居内忙碌。古民居正门上方悬挂有“亦瑞居”字样的牌匾,原来,这里是“左联”七常委之一的洪灵菲故居。

在洪灵菲故居的前厅坐着一位老人,他便是洪灵菲的养子洪瑞宁。今年88岁的洪瑞宁精神矍铄,虽与父亲未曾谋面,但他讲起洪灵菲的事迹时依然信手拈来,滔滔不绝。

洪瑞宁指了指眼前的老房子说,这间洪灵菲故居是1927年以后建成的,是洪灵菲的父亲卖药材的场所,洪灵菲并未在此居住过。那么洪灵菲真正的故居在何处呢?当记者提出这一疑问时,已年近九旬的洪瑞宁坚持亲自带路,顶着炎炎烈日将记者带到附近一间破旧的老屋。“这是洪灵菲出生的房间,这是他当时结婚的婚房,这是洪灵菲与戴万平回潮州避难时住的房子……”洪瑞宁现场当起了向导,指着一间间老房子如数家珍。

数十年收集父亲作品

洪灵菲除了是革命烈士,他的文学成就也被后人称道。近年有雨花台烈士传丛书《洪灵菲传》和洪灵菲与家人家书来往结集《家信》出版。

讲起养父的文学造诣,洪瑞宁钦佩不已。从华南师范大学毕业后,洪瑞宁就到海丰、潮安等地教书。工作之余,他不忘收集整理养父洪灵菲的相关文学作品。2012年,洪瑞宁将收集整理到的父亲诗存整理成册,出版《洪灵菲诗存》。谈及此次洪灵菲故居的修复,洪瑞宁说:“我在这里生活了14年,现在党和政府修复洪灵菲故居是很有意义的事情。”洪瑞宁说,希望借此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左联”历史,认识这群从韩江走出的“左联”进步青年。

今年3月,在潮州举行的“革命历史大讲堂——社科专家话潮州红色文化名片活动”共推荐14张潮州红色文化名片,潮州“左联”六杰也成为其中一张潮州红色文化名片。

“数”读古驿道

重点线路“之最”

在2018年重点打造的11条重点线路和2019年拓展新增的5条重点线路中,记者发现到它们“之最”。

最长:梅州兴宁-平远古道,总长162.32千米。

最短:惠州惠东高潭古道,总长15.16千米。

最古老:清远连州秦汉古道、韶关西京古道(秦汉时期)。

海拔最高的古道:惠州博罗罗浮山古道。

最多特色村:清远连州丰阳-东陂古道(20个)。

最具四季特质的古道:清远连州秦汉古道。

本体保存最好的古道:韶关南雄古道。

旅游人数最多的古道:珠海—中山岐澳古道。

距离广州最近的古道:广州从化古道。

南粤古驿道的“第一”

第一位岭南宰相:张九龄。

南粤第一关:南粤雄关。

岭南第一巷:珠玑古巷。

古驿道走过路过的“大咖”

医药学家葛洪;

唐代诗人韩愈;

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刘禹锡;

北宋诗人苏轼;

“宋末三杰”之一文天祥;

明末军事家袁崇焕;

明末戏曲剧作家汤显祖。

记者手记

君自驿道来几多故事载

跟随穿梭在古道间的黎映宇、退休仍奔跑在田间地头的沈荣金、为“左联”七常委之一洪灵菲整理作品的洪瑞宁,90后的笔者站在古驿道上访古问今,走数百年、上千年前古人走过的路,记录古人经历的过往,体会古人开拓古道的孤独、惊喜,也逐渐对自己的家乡广东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南粤古驿道蕴含了无限的智慧结晶和文人墨客的足迹,对商贸、科技、文化等多领域的交流起到推动作用,见证了中华文明的发展和南北文化在南粤大地的融合历程,这也是笔者在重走珠海长南迳古道时萌发的感慨。与既能挖掘驿道文化内涵又能用科学手段保护文化遗产的“驿乡人”相处下来,笔者发现他们或因工作需要,或热爱老祖宗流传下的文化,于是奋不顾身投身到南粤古驿道的保护中,他们潜心钻研文化考究,逐渐形成了壮观的南粤古驿道版图。接下来,随着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游径建设工作的开展,这些“驿乡人”肩上的职责将更重更沉,相信他们会继续挖掘和保护有深度、有温度的古驿道,并将广东的驿乡文脉延续发扬下去。

新闻推荐

回看当年江上风波恶 晚清民国时期东江航道的船难与护航

■从龟峰塔上眺望东江,这里曾经风帆点点,百舸争流。■民国广东省航行河流图(局部)本报记者凌丽河源绿水篇晚清至民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