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吟浅唱渔家事 桨声云影东江谣汝湖渔歌以惠州方言唱出东江渔民集体记忆
87岁高龄的刘花是汝湖渔歌代表性传承人。惠州日报记者谭 琳 摄
“七女有缘来相会,水口井上结鸳鸯;又打蓬藤(陵)树下过,横沥买笔写文章;写到天光写唔尽,独石有人早烧香。”这是惠城区汝湖镇水上社区渔民以惠州方言演唱的淡水渔歌——汝湖渔歌。
惠州历代史志及各种文献对惠州内河渔民的记载语焉不详。汝湖渔歌作为内河渔民的一种集体记忆,记录和重构了他们200多年的生产生活历史,填补了惠州方言语系渔歌史的空白。如今,汝湖镇政府计划通过设立渔歌保护基金,组织成立渔歌协会,举办渔歌培训班,以改编、创作、展示等方式推广汝湖渔歌。
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斗歌
汝湖渔歌的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斗歌,内容分情歌、婚嫁歌、白事歌、劳作歌、生活歌、风景地名歌、乐唱歌、儿歌、杂歌九类;歌唱时无乐器伴奏,曲调为A羽五声调式,音域不宽,行腔委婉,咏叹性强;乐曲短小,一般由4个乐句组成;歌词内容广泛,题材丰富,地方性和文学性强;曲式简单易唱,童谣朗朗上口。
汝湖渔歌产生并发展于气候温和、风光旖旎的东江中游,生活环境得天独厚,微波荡漾育就了逍遥自得的轻吟浅唱,灵秀轻盈的旋律如清风拂面,和着桨声舒缓地漂流于云水间。不同于沿海渔歌在惊涛骇浪中铸就的刚烈,也没有拉网号子的高亢,东江上的汝湖渔歌依着惠州方言行腔,且吟且唱、如诗如画,描绘一方水土、一地风情、一份心绪,从容地释放,委婉地倾诉,咏叹式的小调韵味无穷。
民国至上世纪60年代,汝湖疍民无论男女,大多会唱渔歌,其中刘花夫妇是佼佼者。作为汝湖渔歌的代表性传承人,刘花今年已87岁,从小耳闻目睹渔歌的演绎方式。汝湖盛行渔歌,刘花在丈夫翟氏的影响下,会唱100多首渔歌,内容也愈加广泛。“我们夫妻经常以唱歌抒发心情。”
一首渔歌就是一段生活记录
据惠城区汝湖镇文化站有关负责人介绍,按疍家风俗,疍家女出嫁时一定要唱哭嫁歌,不唱哭嫁歌就是对父母不恭不孝,所以每个疍家女必须学唱渔歌。刘花说,当年自己出嫁前,为了唱好哭嫁歌足足准备了三个月。
“逢年过节歌声不断,因为渔歌源于疍民的生产生活,两者关系密不可分,所以一直流传至今。”该负责人介绍,疍民把日常劳作、所见所闻用渔歌唱出来,把与人相处、追求爱情的故事唱出来,把看过的景、走过的路也融进歌中。
“不仅渔民之间会斗歌,夫妻之间也会以歌对答,内容诙谐,嬉笑怒骂皆由歌出。结婚时有婚嫁歌,亲人离世时有丧葬歌,忙碌时有劳作歌,追求心上人就唱情歌。男女老少都能信手拈来唱上几句,一首渔歌就是一段珍贵的生活记录。”刘花说。
为保护和传承汝湖渔歌,当地政府对渔歌进行全面系统收集、记录、分类、编目,对其历史沿革、分布区域、传承谱系等进行确认。与此同时,汝湖镇政府也有意借鉴惠东渔歌的发展模式,给汝湖渔歌配伴奏音乐以丰富渔歌曲调,鼓励创作新渔歌,激发渔歌新的生命力。
惠州日报记者谭 琳 龚 妍 通讯员黄志芳
非遗名片
汝湖渔歌是惠城区汝湖镇水上社区渔民以惠州方言演唱的淡水渔歌,历史悠久,清代中期已开始传唱。民国至上世纪60年代,渔歌仍盛行于汝湖一带,目前只有部分中老年人会唱。2015年,汝湖渔歌入选惠州市第六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新闻推荐
惠州未来城市中心金山新城建设进程提速,《惠州市金山水廊修建性详细规划(公示稿)》征求社会意见 打造一流城市卓越水岸和城市形象核心
惠城南站前的金山水廊效果图。资料图片金山水廊片区将奥体中心纳入整体考虑,整体规划范围达到3.5平方公里。资料图片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