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优势让惠州绿色发展潜力十足
优良的生态环境成为惠州绿色发展的强劲动力。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
地形地貌是城市建设的基础,自然资源是城市持续发展的动力,也是赖以生存的天然绿色屏障,充分发挥地形地貌和自然资源的特点和优势,是一座城市通向生态化、绿色化发展的必然途径。显而易见,这两个因素越丰富,城市发展的空间越广阔。
如今,新一轮发展机遇已经到来,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框架下,城市“宜居宜业宜游”的属性成为吸引人口和商业聚集的法宝。在11座湾区城市中,空间广阔、角色地位举足轻重的惠州,以山、江、湖、海、泉、林、岛为主体的“半城山色半城湖”的生态和土地优势越发凸显,城市绿色发展的潜力十足。
南方日报记者乌天宇
创建森林小镇守住城市绿色本底
无论是周末还是上班日,在惠州市红花湖景区总少不了健步走和骑行的市民。在这里,大家在优美的自然风光中放松身心,呼吸着由绿色植物过滤的新鲜空气,走完18公里的绿道,顿时感觉神清气爽。
洁净的大气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评价一座城市是否宜居宜业宜游,最简单的方式便是呼吸一下其中的空气。在惠州,不只限于风景区内,优异的空气质量和生活环境也是整座城市的常态。
最近,在生态环境部的全国空气质量监测排名中,惠州1—5月的空气质量排名第五,优良率达98.7%,PM2.5平均浓度仅为24微克/立方米。该统计数据显示,自2013年1月起,全国对74座重点城市的空气质量监测排名中,惠州从未脱离前十名。
去年,凭借气候温和、生态优质、自然风光秀丽、人文景观多样、休闲旅游四季皆宜等诸多特点,惠州龙门县当选全国36个“中国天然氧吧”之一,这是2018年广东省以县域申报成功获此称号的唯一县城。
空气质量的好坏受到工业与交通运输业发展的制约,另一方面与城市的森林覆盖率密不可分。打开百度地图的卫星地图,从湾区核心城市广、佛、深、莞一路向西看来,地处粤东门户的惠州绿色最为浓重,也最为醒目,森林城市的发展基调一目了然。
近年来,惠州大力创建以“宜居·宜养·宜游”为目标的森林小镇,加快增加城镇森林生态资源总量,加大镇区生态环境整治力度,不断将森林城市建设向城镇和乡村延伸,补齐森林生态建设体系的短板。
去年,惠州提出将国家森林城市品质再度提升,结合发展现状,确定在促进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同时坚守生态底线,建立促进生态发展的长效机制。预计2020年,全市森林覆盖率将达62.7%,森林蓄积量达3713.6万立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8平方米。
建设城市公园打造10分钟步行圈
走在惠州城区各大小区及江边湖畔,到处都是绿树成荫、鸟语花香、清水潺潺,仿佛进入了森林。
“小区和江边都有公园和绿道,有些还建有篮球场、网球场,休闲健身的地方越来越多。”家住城区西枝江畔水岸城小区的代女士工作日在广州上班,在生活环境方面更加欣赏惠州到处都有的家门口绿化。
在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中,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最好的地方便是惠州。这其中,除了生态环境,更大的优势在于土地。
调查数据显示,作为珠三角“土地大市”,惠州的土地面积占珠三角地区的21%,但土地开发强度仅为10%左右,深圳接近50%,东莞已达46.7%。面对越来越紧缺的城市建设用地,土地资源优势让惠州在产业转型升级、吸引外资等方面拥有最强话语权。
作为后发城市,惠州在土地利用上注重科学合理、统筹兼顾。在开发城市景观公园方面,惠州提出向空间要绿化的思路,利用城区荒废、闲置土地开展城市空地绿化,分步建设街心公园、袖珍公园、城市小公园、城市小林地等,增加城市绿量。
同时,惠州还推广屋顶绿化、垂直绿化,改善城市硬质环境,减低城市热岛效应,丰富城市绿化景观。惠州计划在全市建成50处街心公园,打造10分钟步行圈,以满足居民的生态需求。
2016年,惠州明确提出要建设成为“绿色化现代山水城市”,既要绿水青山,又要金山银山。对比大湾区经济发展前沿地区的深圳南山、东莞松山湖,不难看出环境友好型产业将向自然资源禀赋较高的区域集中。可以预见,绿色将为惠州注入生机勃勃的活力,也将给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带来无限遐想空间。
新闻推荐
惠州市自然资源局: 创新发展理念全方位施策助推自然资源高质高效发展
惠州市自然资源局将持续做好国土空间顶层设计,实现自然资源统筹配置。图为在挂榜阁遥看惠州。王昌辉摄今日是第29个“全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