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的惠州
□朵拉[马来西亚]
喜欢苏东坡,早期作品大气磅礴,豪迈奔放,后期空灵隽永、旷达清淡,他的学问、胸襟和见识皆非一般。苏东坡的成就不只在文学,还精于书画,乃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中国文学史把他定为北宋文坛领袖,并用他本人的两句话来概括他的诗文意境:“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
今年首个行程安排惠州,非为苏东坡,而是应邀办“听香—朵拉水墨画展”演讲及“朵拉文情画意研讨会”。最早听到惠州,倒是在苏东坡诗里:“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这是苏东坡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人在南洋,不知惠州究竟在哪儿。
上午抵惠州,在火车南站接我的X老师说,下午带你逛西湖去。
惠州西湖位于惠州府城之西,原名丰湖。宋绍圣元年(1094)苏东坡贬谪惠州,一回酒至半醉写了首诗:“花曾识面香仍好,鸟不知名声自呼。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西湖从此取代丰湖。这些都记录在案,明代学者张萱在《惠州西湖歌》中说:“惠州西湖岭之东,标名亦自东坡公。”清代惠州诗人亦云:“北客几人谪南粤,东坡到处有西湖。”
车到西湖,X老师说若看苏东坡要走快一点。为迎接花灯博览会,平常被赞赏为“淡雅可心”的惠州西湖今日浓妆艳抹。大门进去便见湖堤,北宋年间始建,苏东坡到来时已损坏不堪,他重新修建时带头捐资,连自己官服的犀带也捐出来,因而此堤被称苏公堤,简称苏堤。
步上苏堤时转头一看,门口牌坊背面是苏东坡题的“山水秀邃”。西湖公园有熟悉的紫荆花、木棉花和凤凰木,不同形状和色调的紫红色花在午后的阳光细雨中绚烂绽放。听说惠州西湖有“五湖六桥十八景”,其中“苏堤玩月”2006年获惠州市民评选得票第一。清朝文学家吴骞有诗:“茫茫水月漾湖天,人在苏堤千顷边,多少管窥夸见月,可知月在此间园。”写的即是此景。
步履匆忙,终于,抬头见苏东坡立于台阶上。台阶前面地上绿色大字是东坡手迹:“不辞长作岭南人”。每当荔枝成熟季,南洋人吃进口的肉厚籽小甜香味美的糯米糍时,便要念一遍苏东坡的:“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念到今天才知,原来是苏东坡在惠州吃荔枝时写的,题目叫《惠州一绝》。真是此行一大收获。
游人争着和手握卷书的东坡居士合影,我们自然不免俗,之后穿过右边“修竹廊”走进苏东坡纪念馆。馆内陈列有关苏东坡的文物和图片,包括书法诗文等共200余件,其中十多幅是苏东坡在惠州的作品,后来流落外地,寻到后复制收在馆内展出。
东坡园里处处竹子,中国文人向来把竹子看成气节、风骨以及虚心、恭谦的代表,竹的形象与风姿在文人画家笔下刚直不阿。苏东坡喜欢竹也善于画竹,他留下著名的竹子诗:“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使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到今天,仍朗朗上口。
从左边下台阶,遇见王朝云和苏东坡,再过去是朝云墓。墓的一侧石刻碑墙,文字和图画记载两人的爱情故事。墓前有“六如亭”,朝云临终前给苏东坡留下的遗言是金刚经的“六如偈”。清道光年间名士林兆龙题:“如梦如幻如泡如影如露如电,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金刚经”和“心经”的名句,刻于“六如亭”的柱子上。
“六如亭”旁,貌美如花的王朝云雕像端坐石头上。漂亮温柔的朝云深得东坡宠爱,最耳熟能详的故事:某日东坡指着自己的腹部问侍妾:你们有谁知道我这里面有些什么东西吗?”一个回答:“文章。”另一个答:“见识。”苏东坡都摇头,王朝云这时笑说:“您满肚子的不合时宜。”苏东坡捧腹大笑:“知我者,唯朝云也!”
所有吃猪肉的华人,都不会摇头拒绝“东坡肉”,听说亦是出自朝云之手。进得厨房,出得厅堂的朝云,比东坡年轻27岁,跟苏到惠州时,不过30岁出头,到了惠州,苏身边的侍妾眼看主人没东山再起的希望,纷纷离去,朝云始终陪在身边。可惜红颜薄命,得了瘟疫不治。朝云死后苏东坡撰副对联,刻在“六如亭”另一对柱子上:“不合时宜,唯有朝云能识我;独弹古调,每逢暮雨倍思卿。”
苏在惠州为当地人民做了许多事,包括推广教育,并写下160首诗词和几十篇散文,惠州因此名扬四海,文人墨客以到惠州聚会甚至办书院为荣,这使得惠州人才辈出。清代诗人江逢辰说:“一自坡公谪南海,天下不敢小惠州。”
惠州的美和惠州人的好,叫苏东坡生出“不辞长作岭南人”之感,他还真的买地建房子打算长居。房子落成后才住两个多月,又接到圣旨,把他贬到天涯海角的海南岛。一般人都把贬谪当成苦难,但苏东坡却有办法把生活过得如意,最后还说一生的成就和功业就在他贬谪时居住的三个地方“黄州惠州和儋州”。梅花香自苦寒来,苏东坡的潇洒自苦难来。
本版制图/尹锋峰
新闻推荐
为烈士千里寻亲 让英魂不再漂泊 在热心人士“接力”下,长眠于惠州市天平山的3位烈士终与亲人“相聚”
林六妹烈士的侄子带着25名亲属从汕头澄海前来祭拜。林可华摄这是一个跨越千里的寻亲故事。3位烈士长眠于惠州市天平山,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