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新添6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分别为1处文化遗址和5处古建筑,目前省文保单位已达42处

惠州日报 2019-06-02 10:23

三寨谷造纸遗址

陈元公祠

通奉第

跃鲤桥

会水楼

榴兆楼

惠州历史悠久,文物古迹众多。日前,广东省政府公布了第九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共有174处文物入选省文物保护单位名单,其中惠州有6处入选。目前,全市共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401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处,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42处,市、县(区)级文物保护单位358处。

据介绍,此次惠州市入选的文物保护单位分别为古文化遗址类1处:三寨谷造纸遗址(明至民国,位于龙门县永汉镇鹤湖村);古建筑类5处,分别为:跃鲤桥(清,位于惠阳区永湖镇元岭村)、会水楼(清,位于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榴兆楼(清,位于惠阳区秋长街道茶园村)、陈元公祠(清,位于惠东县稔山镇长排村)、通奉第(清,位于博罗县杨村镇井水龙村)。

三寨谷造纸遗址

为研究古法造纸

提供重要实物资料

三寨谷造纸遗址位于惠州市龙门县永汉镇鹤湖村三寨谷旅游度假区内,造纸遗址依山而建,始建于明代,遗址中有三处水车舂碓的石基座、石椎、地窖(山泥自然填平,地面露初灰沙质地的轮廓)等遗址,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

造纸处用河石砌筑外墙,花岗岩质地的石椎和石基座。有石椎高约38厘米,外边长约50厘米,直径约28厘米,坑深约20厘米;有石基座长2.3米,宽53厘米,高35厘米。石椎和石基座尺寸各有不同。三寨谷造纸遗址的发现,为研究当地古法造纸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陈元公祠

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

对研究当地宗祠建筑有较高价值

陈元公祠位于惠州市惠东县稔山镇长排村委会,建于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建筑龙船脊,中轴对称院落式布局,石、木、三合土结构,布瓦硬山顶,绿琉璃瓦剪边。墙裙用长方规格条石彻筑,上部用三合土夯筑。门廊两根圆身石檐柱与前墙勾联承托穿斗式四步架梁,梁上施驼墩、斗拱,驼墩为一只镂雕狮子,柱础上圆下方束腰。花岗石门夹、门墩,门额上置两只青麻石雕狮子支承花岗石门匾,门匾阳刻行书“陈元公祠”四字,上款为椭圆印章样篆体“时乾隆己亥四十四年季春吉旦”。

陈元公祠有明确的建筑纪年,建筑风格和建筑工艺在当地都别具一格,对研究当地宗祠建筑有较高的价值。

通奉第

为研究清代围屋建筑

提供了实物资料

通奉第位于惠州市博罗县杨村镇井水龙村。据其后裔朱道强介绍,通奉第始建于清道光九年(1829),为朱氏第20世孙朱萃瑛(号云记)兴建。坐北向南。总面阔55.1米,总进深28.55米,占地面积3000平方米。中轴为三堂屋,左右横屋和上堂外墙连成围,西北、东北两角置7.5米的二层角楼,正面左右置镬耳山墙,正门前接禾坪,禾坪前设前护墙,护墙左前方置斗门,前方开一半月池。该建筑为悬山顶,阴阳瓦,夯土墙脚,青砖墙体。正面三门,中间(堂屋)为大门,门额匾刻“通奉第”(原石匾已毁),门额左右两侧横屋为小门(侧门)。

前檐廊为三步梁,设斗拱、驼橔,两边抬梁架各置狮子,封檐板和狮子木雕精致。檐柱为青石方柱,方形柱石座,束腰。前堂置屏门,梁架为檩架式。两角楼为三层结构,精致的灰塑保存完整。该围屋对研究清代围屋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跃鲤桥

惠阳区发现的唯一一座清代石拱桥

跃鲤桥位于惠州市惠阳区永湖镇元岭村蜡埔村民小组东南方向耀里山的西端。建于清光绪17年(1891年),为单孔石拱桥。桥面宽1.8米,拱部顶端的厚度仅38厘米,桥拱顶部至水面高约12.8米,桥内跨径30米。整座桥用麻石砌成。南北走向,横跨在麻溪河上。跃鲤桥原为永湖至惠州的必经通道。

跃鲤桥是惠阳区第三次全国文物普查的新发现,也是目前在惠阳区发现的唯一的一座清代石拱桥,其桥拱的跨度之大也是比较少见的,对研究古建筑工艺具有重要价值。

会水楼

属清中期客家围屋建筑,是叶挺将军祖屋

会水楼位于惠阳区秋长街道周田村,是叶挺将军的祖屋。据《叶氏族谱》记载:始建于清道光五年(1825年)。坐北向南,是由泮池、禾坪、堂屋、横屋等组成的客家围屋。总面阔42米,总进深50米,占地面积2100平方米。禾坪前面泮池,围屋正面开三门,中间的为中轴祠堂大门,门廊立两柱,双步三架梁,三根木联枋,梁架及撑角上有木雕;大门上嵌一匾额,塑“会水楼”三字,墙上有壁画;一进门厅,中间置木屏门,屏门背面门板上有“司马第”三字,两侧耳房;二进中厅,面阔三间,进深三间,六柱后墙承重,后置活动开启木屏门,梁架上有精美的木雕;三进上厅,中间置神龛,供奉祖先灵牌,神龛上刻“南阳堂”,左右牌联为“祖德源流千载远;宗枝奕叶万年长”。

祠堂后面还有一排居室(当地俗称“后座”)。中轴堂屋与横屋之间,以天阶相隔。会水楼为研究惠阳地区清中期的客家围屋建筑,提供了实物资料。

榴兆楼

秋长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客家围屋

榴兆楼位于惠州市惠阳区秋长街道茶园村老屋村小组28号。建于清光绪年间。坐西北朝东南,总面阔50.4米,总进深29.4米,占地面积1482平方米。由堂屋、横屋、角楼等组成的客家围屋。一进置三门,中间为门楼,门上嵌一青石匾,阳刻“榴兆楼”三字,步入大门为门厅,后置两柱木屏门,左右耳房;二进中厅,后置两柱活动开启木屏门,梁架上雕刻有精美的图案;三进为供奉祖先灵牌的祖堂,明间置神龛,两侧次间为房。三进厅堂之间由天井相隔,天井左右设横巷,通往两横居室,四周墙上有壁画,封檐板上的雕刻栩栩如生。堂屋与横屋之间,以天阶相隔。围屋四角筑三层高的角楼,角楼顶饰镬耳山墙。

该围屋在目前秋长街道区域内,属保存较完整的一座客家围屋,为研究清代客家围屋形制,提供了较有价值的实物资料。

文/图 惠州日报记者宫晓磊 通讯员黄 静

新闻推荐

“套路贷”不是贷是犯罪 警方提醒:如有借款需求应通过正规金融渠道借贷

本报采集前两年,“校园贷”的突然兴起,令很多大学生身陷其中。在相关部门的严厉打击下,“校园贷”渐渐远离了莘莘学子的世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