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片茶叶富裕一方百姓 惠州多个镇村念好“茶叶经”推动乡村振兴
茶农几人一组,在山上忙着采摘春茶。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
柏塘环境优美,种出来的茶叶品质非常好。
南方日报记者
梁维春摄
清明已过,万物复苏,虫鸣蛙叫不绝于耳,多彩的花朵笑开了嘴,春天的气息越来越浓郁。在惠州博罗柏塘镇的山坡上,一片片生于初春的绿色“精灵”,经过层层工序,化为杯中的透亮嫩绿,挑逗着人们敏感的舌尖,深深地留下了春天的记忆。
不仅在柏塘镇,惠东白盆珠镇、多祝镇等地的春茶也迎来了采收季。作为惠州地区一年中最早出产的特色农产品,春茶让众多茶客唇齿留香,回味悠长,也带来了惠州农业的好年景。近年来,茶叶成为惠州许多镇、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托起当地百姓的绿色致富梦,走出了一条符合“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之路,成为推动乡村振兴过程中以产业促发展的一大亮点。
●南方日报记者乌天宇
春茶采摘时
从清晨到日暮忙不停
4月,记者来到博罗柏塘的茶山上,大地被郁郁葱葱的绿色覆盖,青绿色的山包一座接一座,在一行行整齐排列的山茶丛中,几朵竹草帽晃来晃去,本应是春茶的采摘末期,但柏塘茶农依旧在忙碌工作,空气中尽是淡淡的茶香。
早上10时,种植了30多年的老茶农张水安准时来到茶山。今年他雇了两个工人一起采茶,“我就10亩茶地,但也忙不过来,采茶可是个功夫活。”
张叔说,春茶喝的就是嫩,所以只采“两叶一心”的嫩芽,想要装满一箩筐并不容易,不但要练就“眼疾手快”的本领,更要有“积少成多”的耐心。谈话间,只见张叔粗糙的手指在嫩芽上娴熟翻飞,还没等记者看清楚,指头一掐,轻轻一抖,拇指大的叶子就被摘下来,“熟手每天能采150斤茶青,炒好后大约是2—3斤干茶。”
“尝一尝,我们种的都是有机茶叶,可以生吃。”在张叔盛情邀请下,记者摘了一片茶青放入嘴中,细细咀嚼下,青涩苦润的味道游走口腔,很快,舌尖上的苦味化为丝丝甘甜,回味悠长。
在阳光照耀下,初春的柏塘如同夏日般炎热,长时间站在茶山的张叔,额头上都是汗水。采茶这套简单的动作,他每天要重复上千、上万次。今年茶叶行情稳中有升,春茶订单不少,近期天气配合,茶树的嫩芽摘了一茬又长一茬,张叔为此连续奋战了好些日子,“每天下午6时结束,回家要继续炒茶供货。”
采茶、炒茶、筛茶、供货.……张叔养成每天既定的工作节奏,日子重复单调也很辛苦,但却乐在心中。他告诉记者,自己的10亩山茶每年可以带来十几万元纯收益,比县城打工的人还要多。说起山茶给生活带来的变化,张叔笑得合不拢嘴,“最大的变化就是太忙了”。
村民有事做
茶农以斗茶切磋为荣
种茶让张叔成为农民中的“金领”,在柏塘镇罗塘村,这样的“金领”农民比比皆是。罗塘村委会主任龚伟雄介绍,村里500多户人家全部依靠山茶经济,平均每户收入可达10万元/年,规模大的甚至达30万元/年。
茶业富了村民的钱袋子,更提振了大家的精气神。几十年前,村里还有花生、黄豆、荔枝等作物种植,由于效益不好,村民没有干劲,做事懒散,很多人打麻将、喝酒度日。后来,大家发现茶叶的经济效益很高,村里一度荒废的山地一夜间变为价值千金的茶山,“村民开始变得有事干,业余生活更加丰富了。”
2017年,为激励茶农种出好茶,柏塘镇举办首届斗茶比赛,当地茶农纷纷拿出新近采摘、炒制的佳品参与活动,通过比赛以茶会友,用品质一决高下,这成为当地茶农每年期待的重要节日。如今,白天采茶、晚上炒茶、闲下来品茶,一有空就“斗茶”切磋茶品,交流茶叶种植、制作经验,成为柏塘茶农平日生活的写照。
据统计,从2007年至2017年的10年间,博罗柏塘镇山茶种植从原来3000多亩发展到2万多亩,全镇38个行政村有33个种植山茶,茶农有6000多户,年产值超4亿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山茶种植专业镇。
“村民现在更关心农业扶持政策、种植技术以及销售方法等,积极性很高。”龚伟雄说,近年来,该县不断加大对茶产业的扶持力度,还把省级茶叶专家请来给村民做种植技术培训,让政府主导和农民主体实现有机统一,充分激发村民的内生动力,实现靠农民自己双手振兴乡村的目标。
好茶出匠人
龙头带动产业差异化发展
在柏塘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孩子出生后第一口是奶,第二口就是茶。这虽然有些夸张,但茶叶确实已经融入柏塘人生活的方方面面,养育了一批又一批独具匠心的茶叶人,博罗县茶叶行业协会会长、博罗福波生态茶园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卢天福便是其中之一。
“以前物资匮乏,我们就用干净的布沾着茶水清洁孩子的口腔、眼睛。”对于卢天福和所有柏塘人来说,茶叶如同“遗传基因”成为生命的一部分。在卢天福看来,近年随着社会对饮茶文化的认可以及对健康生活的向往,茶叶市场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让柏塘人开始重新审视和挖掘山茶产业的价值。
集中优势干大事是卢天福最想做的事。2011年,卢天福成立茶叶专业合作社,一边收购茶农的茶叶,一边统一品牌对外销售。8年间,合作社带动100多户成员,扩张茶园版图2000多亩,影响周边非成员农户2000多人,发展茶叶种植7000多亩,平均种植收益从5000元/亩增加至2万元/亩。
随着柏塘山茶效益凸显,种植面积上升,产业发展加速,一个问题由此产生:如何打响柏塘山茶品牌?在卢天福看来,产品质量和营销手段同样重要,他通过协会组织当地的茶叶专业合作社、茶叶种植大户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对外进行茶叶推介会,并打造出属于柏塘山茶的商标——“龙头一号”。
今年,他引进茶叶分级机和茶叶包装机,并用到春茶制作包装上。卢天福说,以前茶农常利用鼓风机进行茶叶分级,现在这台新机器利用可见光谱分级,高速分选,识别更精细,可以大幅缩减成本,“至少节省一半以上人工费用。”
“柏塘山茶接下来要走差异化路线。”卢天福说,2010年,广东省农科院专家在柏塘发现山茶中的名特优新品种——小叶种紫芽茶,其花青素含量是普通绿茶4.8倍,具有很好的抗衰老、抗癌功效,深受珠三角地区茶客追捧,卖价高达2000元/斤,“计划明年大规模推广,推动柏塘山茶进一步做大做强。”
■延伸
惠州人的“茶叶经”
春茶自造始开尝,色味甘新气芬馥。不仅在博罗,惠东多祝镇的春茶也到了采摘时节,但这里与常见的弯腰伏采的场面不同,采茶工人要通过梯子爬上约五六米高的茶树采摘,这种茶叶被称为仙人茶或山子茶,是惠东特产之一。
传说中,仙人茶是葛洪仙师亲手所种,它的奇特在于生长于高山峻岭且无法移植,香气芬芳药用价值高。由于茶树大多在1000米高山上,数量少,产量小,采茶不方便。近年来,随着仙人茶美名外扬,价格不断飙升,当地茶园园主朱运兴告诉记者,他家的仙人茶价格为每斤数千元不等,存放年份较久的上品茶叶卖到每斤上万元。
惠东白盆珠镇也是产茶的重要区域。此前茶叶专家到这里考察发现,白盆珠的丹霞地貌和云雾缭绕的气候环境,加上沙包类土质等条件,特别适宜岩茶种植。受到专家考察的启发,2012年,当地茶农杨天送开始种植武夷山岩茶,先后引入铁罗汉、水仙、北斗、肉桂、奇兰黄观音等岩茶品种,两年后在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一举获得金奖,被业内人士赞赏“不逊于武夷山岩茶”。
惠州是岭南较早产茶的地区之一,具有适宜茶叶生长的自然资源优势。目前,惠州本地的茶叶呈现百家争艳的状态,各地区均有特色茶叶。惠城潼桥镇的绿茶2007年被列入中国名优产品;惠阳的桔塱茶在金桔村已有500多年历史,其中雪茶最为珍贵;博罗有罗浮山茶和石岩坝茶;惠东白盆珠有横坑茶、石涧茶,安墩有乌龙茶、碧山茶等。
作为特色农产品,茶叶在惠州仍为小众作物,产量不大,但产出效益高,产业发展前景广阔,对贫困山区的经济带动性较强,因而被外界看好。
在茶叶消费市场,经过多年宣传和推广,惠州本地的购茶、饮茶消费慢慢复苏。2010年,传统斗茶比赛再度兴起,以此衍生出来的茶事、茶会活动越来越多,成为普及茶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如今,在茶文化活动带动下,茶叶种植、销售、服务的从业人员增加,茶树种植面积也从原来几千亩发展到近6万亩,成为惠州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抓手。
2018年,惠州发布《关于推进“一村一品、一镇一业”(2018—2022年)种植发展技术性指导意见》,明确规划茶叶种植专业镇村的发展区域,并计划发展6万亩茶叶种植,将重点打造柏塘龙头村为核心的千亩紫芽茶产业带、惠东白盆珠横江村的岩茶产业带、龙门县南昆山上坪村的可可茶专业村,除优化种植品种外,惠州还将主抓规模化生产、品牌化加工、商品化发展。
■声音
广东省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博士唐颢:
茶叶生产应向标准化看齐
“惠州茶叶产业的发展仍处于相对传统状态。”唐颢介绍,目前惠州茶叶种植面积最大的区域为博罗,茶叶品种最大的特色是口感浓郁,讲究回甘回甜,受到客家群体欢迎,其销售市场以本地及珠三角的客家人为主。
最近几年,惠州茶叶产业向外发展,销售到山东、内蒙甚至东北地区。但在进入经济发达城市的高端市场后,惠州茶农明显感到一些不适,“如条形大小不统一,色泽深浅不均匀等,让惠州茶叶的市场接受度打折。”唐颢认为,出现这些问题的最大原因在于生产加工的标准化不足。
唐颢认为,博罗柏塘、罗浮山、惠东白盆珠等地的茶叶多为家庭式小作坊生产,存在加工条件简陋、车间生产不规范等情况。同时,传统茶农用茶籽来扩大种植生产规模,茶叶的生长分化结果受环境影响较大,出现大小、色泽等形状差别,会让茶叶种植出现过密或过疏情况,从而无法实现标准化生产和采收。
“应以惠州客家特色茶叶作为切入口,加快标准化升级,生产出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唐颢建议因地制宜地制定产业发展策略,加大散户茶农技术培训,提高种植及加工技术,改善老茶园环境,提升生产规范;同时,引导新开发茶园选用地方特色优质品种,通过无性扦插等方式种植,形成生态化、机械化、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生产出具有统一口感和有消费者辨识度的特色茶产品,打响惠州茶叶知名度。
■观察眼
惠州山茶应用好
“家门口”市场
一年之初的头啖茶预示着今年柏塘茶产业的好光景。近年来,作为惠州茶叶代表的柏塘山茶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茶叶种植、加工、销售模式逐渐成熟,走出了一条“一村一品、一镇一业”的发展之路。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来看,惠州茶产业依然有不少亟待提高的地方。惠州茶叶种植普遍存在规模小、种植分散等问题,难以实现标准化种植;另外,茶叶加工设备家家都有,但制作工艺却户户不同,导致品质参差不齐。
从品牌化角度来看,广东省80万亩的茶叶产业中,潮汕凤凰单枞、梅州西岩乌龙茶、清远英德红茶等显然更为知名,认可度较高,惠州山茶仅“龙头一号”“神仙茶”积累了一定的客户资源,更多茶叶依靠传统的“口口相传”进行营销。
作为快消品,茶叶的品牌营销至关重要。实力雄厚的知名企业和花样繁多的营销手段往往更容易勾起消费者购买欲望。国内茶叶消费市场中涌现诸多创新型茶叶营销模式,都是可以学习的典范。近年较风靡的小罐茶便是把茶从农产品升级为消费品,让消费者不需懂茶就能喝到好茶,并主打质价透明的关键点,迎合年轻消费群体的观念,成为茶叶创新的代表。
另外,将茶叶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也不失为一种发展思路。以普洱茶乡旅游精品线路为例,让消费者通过亲身采茶制茶体验感受茶文化,并融入当地特色文化旅游内容,激发游客的消费欲望,以此带动当地茶产业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此前,中国茶叶流通协会对消费市场调研显示,广东是多年的茶消费第一大省,2017年的消费量接近25万吨,远超第二名山东十几万吨,但茶叶市场上却以外省品牌居多,惠州山茶如何利用好“家门口”的市场做大做强值得思考。
■他山之石
安吉白茶:后起之秀的三产融合发展
浙江安吉每年3月都举办白茶推介会,引发外界关注。作为中国绿茶发展的后起之秀,安吉白茶用30多年时间让很多人记住了它的名字。
“先提高白茶品质,再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最后通过旅游进一步拓展其产业价值,实现茶园向景区的转变。”在中国农业国际合作促进会茶产业委员会副主任李桂群看来,安吉白茶从原来的一产逐步向二三产业发展,做到生态种植稳定、规模加工新颖、品质品牌及生态休闲游4个亮点。
在白茶种植方面,安吉形成“龙头企业+农户”的订单式合作模式,茶农按照标准种植,企业上门收购,价格普遍高于市场价,推动农民增收和种植积极性。在政府推动方面,安吉对茶产业形成多层次、多门类的政策扶持,重点给予生态茶园改造补助。在品牌打造方面,安吉着力发展白茶母子品牌,母商标用于树立区域公共品牌形象,子商标用于质量追溯,将分散的力量拧成一股绳,集聚生产规模,集中传播发力,提高经营效率,形成强劲的品牌竞争优势。
这几年安吉大力发展旅游项目,引入社会资本建造民宿,实现三产融合。据不完全统计,安吉全县有1184家民宿和农家乐,吸引3.5万农民从事相关产业。仅2018年1月至10月,民宿和农家乐接待游客993万人次,直接营业收入17.9亿元,由此带来的白茶销售更加难以计数。
乡村实现真发展,产业做到真带动。现在,很多安吉年轻人返乡成为“茶二代”,他们带来无人机喷洒农药等先进技术,在白茶基础上做红茶、碧螺春,创新白茶品种走差异化路线,并利用电商平台打造品牌、创新孵化营销渠道等,一系列创新发展思路和方法让资源、资本、人才聚集,为安吉白茶注入源源不断的发展活力。
新闻推荐
博罗旭日村现存古民居建筑600多处。东升岛。扫一扫,了解更多旅游资讯。一年来,惠州旅游勇于改革创新、奋力开拓进取,旅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