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更大担当、更大作为,奋力推动高质量发展 惠城:奋力开创一流中心城区建设新局面

南方日报 2019-04-03 06:30

惠城区将提升中心城区的城市品质和美誉度。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

今年惠城

怎么干?

扫码看直播

扫码一图

读懂惠城区

政府工作报告

4月2日,惠城区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开幕,惠城区委书记刘光滨出席了会议。大会由惠城区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娟主持,惠城区人民政府代区长翟树宇代表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以下简称“报告”)。

“落实高质量发展要求,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保稳定各项工作,基本完成年度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翟树宇在报告中指出,今年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之年,也是惠城改革创新求突破、凝心聚力再出发的重要一年,惠城要以更大担当、更大作为,扎实做好各项工作,奋力推动惠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内一流中心城区,为惠州“打造成为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贡献惠城力量。

南方日报记者卢慧刘光明宝糜朝霞

去年成绩

全年地区生产总值近800亿元

过去的一年,惠城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793.42亿元,同比(下同)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不含跨市项目)增长1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13.15亿元,增长7.4%;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6.4亿元,按可比口径增长13.6%;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3442元,增长8.5%;获评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等一批“国字号”荣誉,开创了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

其中,经济发展稳中提质。工业投资增长79.6%,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增长9.1%。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32.88亿元,增长2%。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全区登记电子商务企业7399家,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企业通过公共网络实现零售额37.98亿元,增长23.5%。现代农业稳定发展,累计培育农业龙头企业68家、农民专业合作社206家,丝苗米产业园成功入选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

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全年新注册登记内资企业12694户,增长11.2%,占全市新注册登记内资企业的38.6%。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达56.4%。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08家,总量262家,增长69.2%。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11.3件。各类工程技术中心94家,其中省级以上创新平台32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增至6家,众创空间增至11家,总面积15.4万平方米。惠州离子科学研究中心被认定为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实现零的突破。

城乡居民生活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去年以来,惠城区三大攻坚战取得新进展。其中,脱贫攻坚持续发力。统筹资金超3亿元持续推进“八大扶贫”工程,全区2331户(6751人)实现预脱贫,约占总相对贫困户数的97%。

全区城乡面貌进一步改善。去年,深入实施“念乡情、建乡村”行动,选派470名“双乡”干部深入镇村开展新农村建设工作。全面开展“三清三拆三整治”、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绿化美化示范村创建等工作,农村环境面貌明显改善。与此同时,城市形象不断提升。惠城区启动114个城镇背街小巷专项整治工程。进一步加强城市卫生管理,顺利通过国家卫生城市复审。加快推进黑臭水体整治,完成望江沥水环境整治工程,启动陈塘河、梅湖沥等10条河涌整治,完成新寮北路、隆生大桥人民路等115宗项目征拆任务,全年拆除违法建设618宗19.45万平方米。

社会民生事业全面进步。去年,惠城区新转移农村劳动力907人,新增城镇就业11230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36%以内,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补助标准提高至每人每年490元,“三无”人员供养标准调整至每人每月1750元,社会保障更加充分。教育事业均衡发展,修订实施《惠城区中小学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建成区特殊学校,完成3所学校扩建,新增学位1800个。健康惠城加快建设,开展全民预防保健,加快推进中医院扩建升级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文体事业蓬勃发展,惠城区获评“中国小小说之乡”,实现全区212个村(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全覆盖,以“岭东雄郡·大美鹅城”为主题的西湖灯会取得圆满成功,观灯总人数达211.6万多人次。

今年目标

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

报告提出,今年惠城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GDP增长5%,人均GDP增长4%,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正增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8%,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1%,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节能减排等指标完成上级下达任务。

报告提出,要量质并举发展现代产业经济。要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在南部连片规划约100平方公里区域,重点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力争成为全市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产城融合示范区;要做强现代工业经济,引进培育一批关联性强、带动性大的工业项目,力争全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家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实现120亿元;要发展壮大民营经济,争创“专精特新”企业20家以上,实质性降低企业制度性交易成本、要素成本。

要建设充满活力的开放创新城区。惠城区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主动承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辐射、外溢和扩散效应,集聚科技创新全要素。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拥有量超过300家。加快创新平台建设,争创一批省级工程中心、技术中心,实现产值5亿元以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加快孵化育成体系建设,继续培育一批科技企业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完善人才政策体系,重视引进培养创新型、技能型、实用型人才,着力解决人才落户、住房、医疗、子女教育等问题,让人才引得进、用得好、留得住。

新建扩建12所学校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惠城区的奋斗目标。报告提出,将紧紧围绕打造一流品质、一流环境的目标,建设令人向往的现代化品质城区。

惠城区将加快城市更新,推进老旧小区“微改造”和中心区升级改造,不断完善城市功能。坚持“建拓改延”相结合,加快推进赣深高铁、河惠莞高速等项目征拆,配合推进南部新城市政配套道路、横三路等道路建设,实施老旧街区提标升级工程,让城市更具活力温情。

优化城市治理在推进。全区将加快“智慧惠城”建设,推进“智慧城管”“智慧环保”“智慧警务”“智慧交通”建设,促进社会治理、公共安全与城市管理数据开放共享。紧盯市民最期待的“关键小事”,全力打造最干净整洁的宜居城市。加快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站所)建设,深化“弘扬新风”“志愿之城”“好人之城”工程,巩固提升文明城市成果。

建设一流中心城区,农村不能丢。惠城区促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发展,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动乡村产业加快发展。值得一提的是,将因地制宜建设沿东江八个镇街乡村振兴产业带,推动现代农业、康养旅游、休闲观光等产业融合发展。

坚持发展惠民是惠城的底色,今年,惠城区将继续扎实推进民生事业发展。在提高社会保障精准度方面,加大重点群体就业创业扶持力度,城镇新增就业1.1万人;深入实施全民参保计划,推动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全覆盖;抓好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示范点运营,实现社区综合服务中心、乡镇社工服务站、智慧社区全覆盖。在提高教育服务优质度方面,启动四十五小、五十小等6所学校建设,推进五中、河南岸中学等6所学校扩建,不断完善办学条件。在提高健康服务普及度方面,推进中医院扩建升级、市二妇幼保健院江北总部等项目建设,按二级医院标准升级横沥中心卫生院;在水口、河南岸新建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升级龙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完成36间村卫生站规范化建设;加快发展智慧医疗,落实分级诊疗制度,完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机制。在提高文化惠民满意度方面,整合邓演达纪念园、七女湖起义旧址、中山公园等资源,开发红色文化旅游路线;保护利用好嘉祐寺旧址,传承挖掘忠孝、麒麟、灯会等本土文化;进一步擦亮西湖灯会品牌。

■观察眼

剑指“一流”,惠城如何高质量奋进?

去年8月,惠州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贻伟到惠城区调研时提出,惠城区具有加快发展的条件,要进一步解放思想,以更大的胆识、更宽的视野,研究谋划城市定位和发展思路,为惠州建设国内一流城市作出应有的贡献。

回顾发展之路,惠城区始终保持雄郡雄心,以县区“排头兵”角色定位、鞭策自己。

近几年,惠城区一方面向先进城市学习打造总部经济、激励创新创业的好思路、金点子,另一方面从区域中心城市核心区的发展中汲取经验。几年来,惠城区不仅地区生产总值稳居全市各县区之首,还不断提升群众生活幸福指数,稳扎稳打构建宜居宜业宜游的“三宜”城乡首善之区。

在今年的惠城两会上,惠城区提出,要奋力推动惠城高质量发展,加快建设国内一流中心城区,为惠州“打造成为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贡献惠城力量。

作为惠州的中心城区,惠城区发展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特别是在金融、科技服务业及新兴业态集聚、城市形象提升、高端人才汇聚、对外信息交流等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要助力惠州进军“一流城市”,惠城也拥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全区多年积累的产业聚集、市政基础和区位交通等比较优势逐步显现。

一流中心城区必须具备一流的实力,惠城区将紧抓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契机,在南部连片规划约100平方公里区域,重点发展大数据、人工智能、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力争成为全市电子信息万亿级产业集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产城融合示范区。

一流中心城区离不开开放创新的氛围,惠城区将主动承接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的辐射、外溢和扩散效应,集聚科技创新全要素,大力培育高新技术企业,加快创新平台建设,加快孵化育成体系建设。

一流中心城区归根结底是惠城人共同的美好家园,惠城区将紧紧围绕打造一流品质、一流环境的目标,建设令人向往的现代化品质城区;促进城乡融合协调发展,提高一流中心城区成色;扎实推进民生事业发展,不忘发展惠民的底色。

希望惠城区以开放的心态、高远的视野、在点点滴滴的工作中不断追求卓越,实现“一流”。

两会好声音

翁煜:

用灯光秀装点惠城

随着经济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的夜景照明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4月2日,惠城区人大代表翁煜建议,惠城区应打造“城市光彩”工程,体现城市艺术和人文特色。

“我平时喜欢在江边散步,惠城的江和湖比较多,楼宇也多,但发现楼宇的灯光照明不太统一,有点凌乱。希望灯光秀来装点惠城。”翁煜说。

他认为,惠城推进这项工程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惠州素有“半城山水半城湖”的美誉,东江、西枝江、新开河贯穿城区中心,再配以“苎萝西子”的点缀。惠州大桥、东江大桥等近10座桥梁横亘三大江河东西南北,水与桥交相辉映,绵绵绿道环绕水系周边。

在此基础上,可以在三江六岸及周边标志性建筑、桥梁、旅游景区、交通干道进行灯光亮化和美化,把城市亮化工程的建设作为改善和美化城市环境的措施。这样,惠城区无论是在白天还是晚上,都会变得更亮、更靓。

翁煜建议,工程应由城建规划部门按各区域的人文地理面貌特色,统一规划设计方案供市民投票征集。务求融合客家、广府和潮汕文化之精华,打造鹅城名片。方案最好分为非传统节庆日和传统重大节庆日两种,既可以达到平时夜间亮化、大气、节俭的效果,又可以在节庆日通过大型灯光秀烘托喜庆氛围。

他认为,“城市光彩”工程可以借鉴国内其他城市的建设模式,由政府牵头投入一部分资金,不足的部分由相关企业出资建设。在政府统筹和监管下,允许参与企业在指定的时间段利用“光彩工程或灯光秀”发布相关宣传资讯和公益资讯,达到“双赢”。当然,也要加强光环境管理,做到既低碳又不扰民。

林炳红:

以个性化校门设计改变“千校一面”

“新建学校的设计同质化较为严重,未能彰显惠城区的文化底蕴。”惠城区政协委员林炳红建议,新建学校应重视规划设计,凸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记者从惠城区教育局了解到,惠城区作为城市中心区,现有学校148所。其中,公办学校114所,民办学校34所,在校学生18万人左右。随着义务教育阶段学生逐年增多,惠城区为解决入学难的问题,每年新建、改扩建3—5所学校。

林炳红认为,建筑是文化的载体,百年惠高、丰湖书院、北宋四大著名书院无不彰显中华5000年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文化内涵。越是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越重视建筑的文化元素。学校作为培养人才的地方,其环境育人的功效更应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

林炳红建议,鉴于各地城市建筑同质化严重,规划建设部门在强化学校布局研究的同时,针对新建学校,在规划设计时可以参照江浙一带的学校布局,合理规划、科学设计,把中国独特的建筑文化形式和天人合一的思想融入其中。门面是中国传统建筑的重点,林炳红建议首先从学校校门着手,进行个性化的设计,力争提升惠城区每所新建学校的文化价值。

黄文辉:

实现乡村振兴首重人才规划

“我认为农村要发展,首先要有人才。”在惠州市惠城区两会期间,惠城区政协委员黄文辉呼吁做好乡村振兴的人才规划。

黄文辉来自农村,在参与家乡的新农村建设中,他越来越感觉到没有人才的话,农村很难发展起来。

黄文辉建议,先对各村的人才做好盘点工作,比如,有多少大学生、公务员、企业家等,一一做好统计分类。在此基础上,有关部门应出台政策,设法使外出创业的企业家回流到农村发展,鼓励大学生回村作贡献。同时,要做好各种针对性的培训工作。

人才到农村后,还要留得下来。为此,政府部门应从医疗、教育、社保等方面做好保障,并提供适当的福利和报酬,使他们有一个较好的生活和工作条件,使之扎根农村。

“如果这些事情没有做好,乡村振兴就是一句空话。”他说,自己在外创业多年,赶上国家推动乡村振兴,希望为家乡做一点贡献。

除了人才规划,黄文辉还建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打造地方特色产业,为引进人才振兴乡村提供支撑。比如,可以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专业大户等经营褓,增加农村集体收入和农民收入。

张元英:

做强农业企业带动乡村振兴

如何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惠城区人大代表张元英认为,应做大做强农业企业,通过农业产业来振兴乡村。

张元英介绍,到去年底,惠城区的农业龙头企业固定资产有10多亿元,经营收入近30亿元。它们辐射带动了6.5万余名农民创收,每户平均年收入增加7200多元。

在发展过程中,农业龙头企业以“公司+农户”的经营模式,通过带动帮扶、技术指导等方式,增强农民的市场意识、合作意识、质量意识,引导其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与发展。这不仅解决了大量农民的就业问题,而且促进了农业农民的增收。

但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一些农业企业存在大而不精、优而不强的现象。因此,她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农业企业的政策和资金扶持,统筹设立农业企业专项扶持基金。以此推动农业企业产业化、规模化和标准化发展,使其做大做强,推动实现乡村振兴。

漆柏麟:

要为乡村空巢老人带来更多文化活动

现在老有所养的问题基本解决了,如何实现老有所乐?惠城区人大代表漆柏麟认为,相比城市的老人,农村空巢老人更加需要文化活动来丰富精神生活。

漆柏麟是惠州市当代美术书法创作院院长,这些年来,他注意到惠城区的文化惠民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但乡村空巢老人的精神生活仍显空乏。“现在物质的问题基本上解决了,怎么解决精神问题?”

他认为,政府部门和文化类协会、组织可以在乡村办乐龄学堂,定期给乡村老人带去琴棋书画等方面的文化活动,让他们得到更多精神上的享受。人大代表其实常送文化下基层,但农村老人在这方面的需求还是比较大,应通过各种方式加大文化下基层的力度。

同时,他还认为,文化产业也应该随着经济的发展壮大起来,要通过文化服务消费等原则把文化产业做好。当然,文化艺术界自身也要提升素养,以文化人、以文育人,更好地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章利兵:

以“行为保全”破解“执行难”

刚刚过去的2018年是“基本解决执行难”决战决胜之年,至当年底,惠城区“基本解决执行难”四项核心指标全部达标。不过,在执行实践中仍然存在一些通过变更法定代表人规避执行的现象,这不仅损害了债权人的正当权益,而且增加了执行工作难度,浪费了司法资源。为此,惠城区政协委员章利兵认为,要重视发挥“行为保全”的作用,破解执行难。

章利兵介绍,2012年《民事诉讼法》首次确立了行为保全制度,规定人民法院对于可能因当事人一方的行为或者其他原因,使判决难以执行或者造成当事人其他损害的案件,根据对方当事人的申请,可以裁定其作出或禁止其作出一定行为。

“准确领会"行为保全"的立法本意,充分发挥"行为保全"制度设计的优势,为破解"执行难"提供有效保障”,章利兵建议,人民法院在民事诉讼、执行过程中禁止被告或被执行人恶意变更法定代表人、负责人,有利于保障案件的顺利执行和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权威与司法公信力,也有助于推进诚信社会的建设。

具体来说,首先法院要依据行为保全措施依法裁定禁止变更,包括建立恶意变更法定代表人、负责人规避执行的识别机制,包含恶意规避的主观认定、时间介入、行为方式、结果判定、恶意识别的启动模式、裁决机构、裁判尺度等;依法在诉前、诉中、执行阶段及时采取行为保全措施;依法、及时追究恶意规避执行人之刑事责任。同时,要建立法院与工商部门建立联合执法机制,在执行阶段法院可与工商部门联合执法采取限制变更法定代表人的措施。

新闻推荐

打破代表“终届制”强化履职尽责

2017年,惠城区人大率先在全市推行代表退出机制。两年来,惠城区人大约谈了不积极、不主动履职的代表10名,劝辞代表1名,全区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