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血式帮扶”全方位提升基层医疗水平 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稳步推进医联体建设
市三院康复科医生下沉期间带动中医康复适宜技术推广,并带教基层医生。
市三院妇产科、全科医学科、中医科专家下沉结对促进专科共建。
市三院全科医学科李立新主任为横沥镇居民看诊。
开通危重患者转诊优先无障碍绿色通道。
为贯彻国家、省、市、区医疗联合体(以下简称医联体)建设工作的有关部署与要求,切实提高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满足群众就医需求,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以下简称“惠州三院”)积极响应政府号召,2017年6月起,惠州三院开始推进医联体建设工作,2017年11月起,惠州三院与横沥镇中心卫生院、桥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着手推进紧密型医联体试点。影像检查工作能够实现基层医院采集图像拍片,不用百姓奔波就可以拿到三级医院的诊断报告;三级医院专家长期派驻基层医院指导临床工作及开展诊疗新项目,为实现分级诊疗打好基础……这一系列新的变化就是来自医联体的支撑。
在医联体建设道路上,惠州三院坚持帮助成员单位“输血”和“造血”相结合,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机构服务能力,让基层医院真正具备“健康守门人”的能力。同时积极倡导实施基层首诊、分级诊疗、双向转诊、急慢分治,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促使三级医院集中精力攻克急病、大病。“分级、分向、分治”,各级各类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提高,医联体联出了效率和质量。
构建机制体制 形成紧密型医联体
横沥镇53岁的村民陈东患高血压4年多,以前从横沥镇到市第三人民医院20多公里,每个月看病、抽血、开药至少得往返跑三次,“每次一来一回,再加上检查、排队,大半天时间就没了”。
去年年初,陈东从横沥镇中心卫生院得到一个好消息:横沥镇中心卫生院与市三院共建紧密型医联体试点,以后在家附近也能开药、做检查了。更让陈东不敢相信的是,同样的检查,在镇医院还能享受到更高比例的报销。“我买的是居民医保,只能定点在一级医院,以前去三院是没有报销的,现在药品、检查都一样,却可以享受到一级医院的报销。”陈东高兴地说道。
陈东感受到的看病便利背后,是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与横沥镇中心卫生院共建紧密型医联体试点带来的成效。
然而,这在一年前是不可想象的,这里的处境曾一度尴尬,作为中心卫生院,横沥镇中心卫生院服务区域除了横沥外,还包括矮坡、大岚,芦洲等东部山区的居民,由于医疗基础较薄弱,服务能力与“中心卫生院”的功能定位不匹配,很多老百姓舍近求远,大病小病都长途跋涉往市区大医院跑。“我们通过医联体门诊引导一些病患者下沉,让他们在镇一级就能享受到市级医院同质服务。”市第三人民医院医联体推进小组副组长吕泽峰告诉记者。
2017年11月起,惠州三院与横沥镇中心卫生院、桥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建紧密型医联体试点。双向转诊、检验结果互认、专家资源下沉、远程会诊……作为牵头单位,惠州三院制定了严格的医联体双向转诊流程、医生派驻机制等,确保医联体各项职能真正落到实处。且让群众在家门口只花一级基层医院的医疗费用,就能得到市“三甲”医院专家的诊治,切实减轻了病人的经济负担。“医联体使区域内"上下级医院"的人才、技术、管理、信息等资源合理流动起来,提高了各级医疗机构的运行效率,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有效缓解基层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吕泽峰说。
专家下沉 “小社区”能看“大医生”
2018年9月1日上午8时,惠州三院-横沥镇中心卫生院医联体专家工作室正式开诊。门口,已有多名从各偏远乡村慕名赶来的村民在等候就诊,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全科医学科主任李立新一早就从市区出发,8点钟准时出现在“专家工作室”,开始了忙碌的工作。问诊、查体、功能检查、开具处方等工作有序进行,而诊室外尚未就诊的患者安静耐心地等候着……为扎实推进医联体建设工作,落实分级诊疗,方便基层群众就医,从2018年9月1日起,惠州三院派出副主任医师以上职称专家,定期在横沥镇中心卫生院一楼“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医联体专家工作室”坐诊。
“专家走下去、患者少折腾。”这是惠州三院建设医联体的民生体现。吕泽峰表示,医联体是一剂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完善“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运行机制的良方。实施医联体服务模式后,惠州三院实行紧缺专业轮流长期派驻,如康复、外科2017年9月开始派驻;基础专科结对帮扶,加强专科能力提升,如综合内科、妇产科;在医联体成员单位开设医联体专家工作室,选派专家轮流坐诊,开展疑难慢性病的专科诊疗;组建内、外、产、妇、儿、急诊各专业专家14人家庭医生服务技术支持团队;并利用名医下基层义诊送医等多种形式帮扶提升横沥镇卫生院服务能力。
尽管试点运行仅一年,但市三院医疗专家的“常驻”给横沥镇和桥东社区的患者吃了定心丸,家门口的一级医院成为很多人就医的首选。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大大提高了横沥镇卫生院的医疗综合能力和业务量,基层老百姓对卫生院的信任度也明显提升。
据了解, 横沥镇中心卫生院2017年1至12月总诊疗人数为7.2万人左右,2018年1至12月总诊疗人数增长至8.3万多人,同期增长率13.44%,其中康复科诊疗人次同期增长154.38%;横沥镇中心卫生院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签约率与履约率明显提升。桥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17年1至12月总诊疗人数为16.49万人左右,2018年1至12月总诊疗人数增长至18.1万多人,同期增长率9.75%。
组建三大资源中心 共享优质资源
2018年4月20日早上8点51分,家住横沥镇山区的刘大哥因腰痛多日在横沥镇中心卫生院就诊后,根据医生建议在卫生院进行了X光检查。9点17分,一份由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医学影像中心医生出具、主任审核的检查报告发放到了患者手中。这张报告的顺利发出,宣告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医联体远程影像中心正式与两家医联体试点成员单位都实现了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机构间互联互通。这种做法让患者少跑腿,让数据多跑路,患者看病省了不少事。
众所周知,影像检查作为一种重要的检查手段在许多疾病确诊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基层医疗机构由于仪器设备陈旧、人才缺乏等多方因素,无法满足群众就医需求,使得群众信任缺失,普通常见病、多发病患者纷纷选择外出就医。
“医学影像人才的缺乏一直是困扰基层医院管理者的一个难题。”惠州三院社工部主任李颖红介绍,长期以来,由于基层医疗机构辅助检查科医技人员的起点低、专业基础弱,人员紧张,得不到进修学习提升的机会,基层医院的辅助检查诊断水平徘徊不前,不能为临床医生提供很好的诊断依据。
医联体的关键在“联”,在医联体建设过程中,为突破瓶颈,惠州三院决定通过区域影像诊断中心、区域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等资源中心建设,为医联体建设打下良好基础,使资源充分下沉。同时,通过现代通讯等技术实现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报告审核,实现同质化,基层辅助检查质量得到了保障,逐步提高基层医疗水平,使广大群众受益。
比如区域影像诊断中心成立后,患者可以就近在社区服务中心或镇级卫生院“拍片”,放射医师将会通过互联网,远程阅片并及时完成放射诊断报告。也就是说,患者的每一张放射影像诊断报告都会由惠州三院的放射医师书写。数据显示,2018年4月15日开始至12月31日共出具影像诊断报告2548例,其中横沥镇中心卫生院1394例,桥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154例。
除了建立区域影像诊断中心外,惠州三院还建立了区域消毒供应中心,对医联体内部集中消毒供应,降低成本,资源共享,保障无菌物品质量安全,2018年3至12月,共为横沥镇中心卫生院和桥东社区中心提供一次性无菌物品1291件,集中消毒各类无菌物品包1149个,无湿包等不合格物品现象发生;
区域检验中心建设工作已基本完成,准备正式上线,除基础项目外集中检验,统一质控标准,减少设备投入,“以前桥东和横沥的检验科,很多项目做不了,现在是全覆盖,检验项目和三级医院没有差别,检验标准和质量有了突飞猛进的提高,从一级直接进入三级。”吕泽峰认为,只有真正打通内部各个“关节”,才能让医联体得到有效运转。信息化的全面覆盖,使得优质的医疗资源下沉得更加通畅。
开通绿色通道 突破双向转诊“肠梗阻”
“快,病人是心梗,得立即送市三院!”日前,一个病人的心电图让横沥镇卫生院值班医生警觉起来,他立即与市三院取得联系,通过绿色通道直接将病人送至手术室门口。绿色通道为救治重症病人节省了不少时间,医生立即对他进行心脏介入手术治疗,将他从死亡线上拉了回来。
这正得益于在医联体有效运作下,使当地一批“上下级医院”协同合作,建立起了畅通的转诊通道。
群众看病难的一大症结,表现在医院间分级诊疗机制不畅。市三院推动医联体建设,其中一个着力点,就是在统一质控标准、确保医疗安全的前提下,规范转诊标准、推广转诊优先预约、开辟转诊绿色通道,突破双向转诊的“肠梗阻”。为了使急危重患者救治更快速,惠州三院建立了医联体患者救治绿色通道,一旦接到医联体成员单位的应急救治需求,医院立即启动应急预案,调派专家连线,第一时间开通绿色通道,实现上下无缝对接和转运救治及时、高效。
“为了及时解决病患需求,我们还通过微信群,实时把病人的情况反馈过来,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以最快的速度传输给基层卫生院的医生,这样的方式能够非常好地管理这些危重病人。”社工部主任李颖红介绍,开通危重患者从基层医院向三级院转诊的优先无障碍绿色通道,让患者无需长时间等床位,及时得到救治,减少患者无序流动,节省患者就医时间与就医成本。同时三院对病情平稳的患者,根据患者自愿原则,再转回下级卫生院作后续康复治疗,从而进一步提高患者区域内就诊率和病床科学利用率。
“以往,一些危重病人,基层医院都不敢接,现在有三甲医院的专家"撑腰",卫生院的医生就有底气多了。”惠州三院的相关数据显示,该院C、D型病历与三、四级手术量较前明显提升。“这说明正在逐步实现分级诊疗,实现"小病在小医院、大病来大医院"的目标。”
授之以渔 变人才“输血”为“造血”
“按压的频率为每分钟100次以上,每次使胸骨下陷5厘米以上……”2018年3月1日下午,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护理部派急诊科丘运红、EICU陈伟花、供应室巫秀珍3位护士长到横沥镇中心卫生院进行急救知识和技能培训考核,并对消毒供应问题给予指导,此次培训除了护理人员外,还吸引了医院的医生及各村卫生室医生等40余人前来参加。
“讲座内容通俗易懂,让大家受益匪浅。”横沥镇中心卫生院的叶彩兰护士长表示,他们已经很久没有开展类似培训了,这非常有必要。提高基层医护人员急救意识和知识技能,为周围群众提供更专业安全的医疗服务,这是惠州三院医联体建设的目标,也是发挥三级医院专业优势和带头作用的具体体现。
学科少、技术能力不足、硬件设施薄弱是基层医疗机构发展的一个瓶颈,帮扶不是取代,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说专家到基层坐诊是一种“借拐”,那对基层医生全方面的培养则更近乎于“复健”,最终目的是社区和镇级医院可以满足周边居民的基本医疗需求。
“从管理、技术、人才培养、人才引进,以及科室建设上帮他们。让他们有能力为病人服务,只有看病能力提升了,才有病人愿意来就诊。”吕泽峰介绍,在人才培养上,惠州三院定期派医学专家到基层医院“传、帮、带”,对科室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进行指导,提升成员单位自我“造血”能力,提升医疗服务水平,“我们现在计划帮横沥镇中心卫生院的内科综合病房修缮,希望帮助他们把综合内科病区开设起来;医生不够,市三院帮他们代招,招到之前先下派医生去和他们的医生搭建医师团队。”
基层医联体的医护人员还将流动到市三院进行培训,进修专业包括康复医学科、重症医学科、儿科、妇产科、急诊科、消化内科、麻醉科、耳鼻喉科、中医科、呼吸内科、消毒供应室、心电诊断科、医学检验科、护理管理等。据统计,2017年下半年至2018年共接收医联体成员单位100多名医务人员到医院免费培训学习及进修。
开展医联体以来,为医联体试点单位(横沥+桥东)提供64场次培训机会,其中有32次是继续教育学习班,32次面向试点单位管理、专业技术培训,培训试点单位医务人员774人次,实现培训人群全覆盖。通过垂直管理,两家基层单位管理水平提升显著。
为医联体下属单位规划未来发展
医联体在推进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难题。为此,惠州三院对医联体下属单位从团队学科建设到未来发展规划均制定了严密的计划。
城市人口迁移、工作用房不足、无停车场地……桥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由于种种原因限制,出现发展瓶颈,无法满足辖区群众医疗需求。“桥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点在老城区,但是桥东的大部分居民分布在荷兰水乡、东湖花园、东江新城中信水岸城一带,无法满足居民就近就医的需求,特别是公共卫生服务方面,如小孩预防接种等非常不方便。”
横沥镇有17个行政村,常住人口20000多人。目前该镇有18个村卫生站,由横沥镇中心卫生院直管,但横沥镇中心卫生院面临人才流失严重、医护人员匮乏、医疗技术落后、专业优势缺失,服务承接能力缺期内无法明显提升。
李颖红介绍:“横沥镇中心卫生院目前只有妇产科有病房,那边老百姓住院全部都要到市区来,比如从大岚过来有四五十公里,非常不方便。所以我们对横沥镇中心卫生院的帮扶主要是从环境、设备、人才、技术等方面进行整体升级,提高其基本医疗的服务水平,满足周边几个镇的医疗需求,把患者留在基层。”
在对横沥镇中心卫生院以及桥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次实地调研后,从全区医疗资源布局着眼,从医疗发展问题入手,惠州三院分别制订《横沥镇中心卫生院建设规划方案》、《桥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规划方案》。
吕泽峰介绍,拟将横沥镇中心卫生院全面升级改造,从环境布局、基础设施、设备配置、人才配备等方面进行全面规划,希望能获得政府支持,对整个卫生院进行整体改建,把横沥镇中心卫生院的内科、妇产科重点发展起来;对桥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规划则是开拓发展空间,提升服务能力等进行规划,吕泽峰表示,“希望把桥东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增三个点,分别布在东江新城、东湖花园、荷兰水乡一带,居民就诊看病可以步行到达,每个点服务半径在3到5公里内,服务人群在4到5万人,居民就诊看病就方便了。”
据悉,惠州三院今年计划,在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医联体内医疗机构功能定位更加科学,服务内容更加完整,服务效率显著提高,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并将总结试点成功经验,在全区范围扩大推广。
医联体建设,是医疗机构人才、技术、设备、信息等资源进行综合有效利用的一种创新,也是未来推动城乡医疗卫生改革的一种新取向。今后,惠州三院将积极探索医联体建设新模式,推进城乡医疗资源整合,提高医联体整体服务能力,积极推进基层首诊、双向转诊,逐步落实分级诊疗政策,改善群众就医体验,提高获得感。
本版文字 本报记者刘乙端
本版图片均为本报记者刘乙端
通讯员郑子欣 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斐通讯员黎云王守山)近日,惠州市无偿献血志愿服务队被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央军委后勤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