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城市也需高质量发展农业,市政协委员建议 工作重心应转变为提质增效
博罗松树岗村的公益书吧已经成为村民喜爱的休闲学习场所。南方日报记者梁维春摄
2018年,惠州乡村振兴综合改革试点扎实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基本完成,13万亩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完成,特色农产品种植面积210万亩以上,设施农业19万亩,现代化畜牧业、渔业示范基地建设分别达到60个和40个……过去一年,惠州农业发展硕果累累,实现了乡村振兴战略的良好开局。
这两天,在市政协十二届三次会议和市十二届人大五次会议上,与会的政协委员们及人大代表围绕农业高质量发展、创新农业产业、强化产业融合、提高扶贫村造血能力等话题展开了热烈讨论,为惠州实现乡村振兴献计献策。
提倡农业高质量发展制定科学合理考核指标
惠州着力构建国内一流城市,振兴乡村经济是绕不开的课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乡村振兴先行区,对助力惠州市成为珠江东岸新增长极、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重要地区和国内一流城市具有重要推动作用。
“建设国内一流城市,惠州农业也需要高质量发展。”市政协委员、市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主任曾红梅指出,目前惠州农业规模化发展不强,产业化发展较弱,尤其是农业产业区域性建设不够成熟,小而散的现状依然存在。对此,她建议加大农业产业化发展扶持力度,重点推动农产品质量提升,并进一步扩大增强农业深加工等延伸产业链。
惠州市政协委员、博罗县政协副主席、博罗县农林局副局长何金华认为,要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转变思维导向,及时调整工作重心,由总量扩张向提质增效转变,以管生产为重心调整为生产生态兼顾。她指出,应尽早制定出台科学合理的考核标准,松绑经济考核指标,转为重点考核生态保护、居民增收等。
农业高质量发展,既包括高标准的农产品、高生产效益的农业产业,也包括建立一批口碑效益好的、信誉有保证的、竞争实力强的农产品品牌。
2018年底,惠州市各级农业龙头企业28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20家;市级示范家庭农场76个;广东省名牌产品114个;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以下简称“三品一标”)认证产品401个……一批叫得响的品牌价值得到初步显现,为品牌农业发展奠定了基础。
“对比其他城市发现,惠州农产品品牌发展总体上尚处于起步阶段。”何金华表示,除几家省市农业部门扶持的大型农业公司以外,有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农产品品牌还很少,她建议加大政府财政投入,为农产的推广搭建公益性宣传平台,打响“惠字号”区域公用品牌的市场知名度和影响力。
在统筹农产品品牌建设方面,政协委员刘俊鹏提议,相关部门或行业组织做好农产品品牌发展的总体规划,细化顶层设计,引导帮扶本地特色农产品树立品牌,并加强监督力度,引导企业在质量上下功夫,强化科技支撑和规模化、标准化建设,制定相关支持和保护政策,鼓励协会或企业打造特有农业品牌,增强品牌意识和主体观念。
立足镇村实际情况促进农村多产融合发展
如何培育农业农村新动能,激发新活力?许多委员提出了建议。何金华建议通过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破除农产品销售的地域局限性,强化产业融合发展,开发满足市场需求的功能性、营养性食用新产品和医药、化工等工业领域的原料产品;另外,也要积极探索智慧农业,如通过精细化农业生产方式,创造出更高科技含量,更高收入的产业。
记者注意到,《惠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到了加快发展全域旅游,推动文旅、农旅融合发展。惠州有着丰富的古村古镇资源,也散落着大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此,有委员提出美丽乡村建设应与地方特色充分融合,加强传统村落、历史建筑、革命遗址、南粤古驿道的修复保护和活化利用,实现农业与旅游融合发展。
“古村和非遗是贫困乡村的优势资源,应合理开发利用。”政协委员、惠州市红十字会常务副会长卓秀丽表示,要摆脱农业“单条腿走路”的现状,依托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优美的生态环境,充分挖掘利用传统文化,融入到特色旅游发展中,并着力提高乡村旅游服务能力,编制乡村旅游规划等,让乡村变景区、农民变导游,成为乡村发展新动力。
扶贫要有可持续性让扶贫项目进得来、留得住
乡村振兴离不开扶贫工作的持续推进。《惠州市人民政府工作报告》提到,要确保全市建档立卡37895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真脱贫、不返贫。整体推进示范片规划建设,完成46个省定贫困村创建示范村工作,年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60%。
在市人大代表吴俊河看来,扶贫工作既要提高居民收入,也要有可持续性的收入来源,这就需要产业项目支撑,让项目进得来、留得住。他指出,当前惠州一些贫困村有一些光伏发电项目,不过整体规模还比较小,效益情况有待深入调研,能否让光伏发电规模化是值得思考的方向。
此外,吴俊河认为,还应推动产业扶贫项目多样化,并引导农民通过入股的方式做大项目,让农民可以享受工资、分红、租金等收入,才能更大地激发农民增收的可持续性。
“光靠传统的输血救济是达不到振兴乡村的目的。”市人大代表罗志成认为,惠州的广大农村靠近珠三角,土地资源丰富,市场发展潜力大,要充分利用好地理区位优势。他同时表示,惠州正在推进“一镇一业、一村一品”的产业建设还没形成规模效应,未来如何通过加大产业扶持培养的力度,特别是撬动市场力量形成更强的内生动力,需要着重考虑。
乡村的发展也需要更好的公共服务。罗志成认为,近年来惠州在乡村公共服务方面投入很多,特别是促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四好”农村路修建等方面做了不少探索,不过还存在着通电、通气、通网络等问题,未来还需要继续完善,并遵循乡村发展规律,不搞一刀切,不搞大拆大建,进一步做好长远规划,让乡村真正成为城里人留恋、村里人乐居的幸福家园。
南方日报记者乌天宇叶石界马发洲
新闻推荐
梅花之墩,夔纹之美!赶赴跨越三千年时光的约定,是有心人才能得以分享的奇遇。作为惠州陶瓷历史文化中的一座地下“博物馆”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