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构建立体化急危重症救治体系 市区急救反应时间15分钟 农村急救反应时间30分钟
图表:周美霞
日前,记者从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高压氧科获悉,从1月1日至8日,该科收治了59例一氧化碳中毒病例,2018年第四季度更有513例一氧化碳中毒患者送院。
冬春季节历来是一氧化碳中毒集中发生的季节,而这恰恰是对一座城市急救体系和抢救效率的最大考验。近年来,惠州大力加强院前急救体系、院内多学科模式救治体系建设,以“五大中心”建设为抓手,以病人为中心,突出院前院内救治的高效优质无缝对接、全覆盖,全市医疗服务水平得到进一步提升。
记者了解到,目前惠州已实现急救体系全覆盖,市民在任何地方拨打120,均有就近的网络医院救护车前往急救,市区急救反应时间缩短为15分钟,农村急救反应时间缩短为30分钟。
●南方日报记者廖钰娴
2018年市120接听电话超过12万次
120急救指挥中心是一座城市急危重症救治体系的“中枢”。记者从惠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以下简称“市120”)了解到,截至2018年10月,该中心累计培训教师1200余人,培训初级急救员450余人。市120累计接听“120”电话12万余次,受理事件2.6万余次,指挥出车2.3万余次,救治伤病员2.1万余人次,使用MPDS成功指导自救互救1.6万余例,电话指导报警者心肺复苏成功14例,成功指挥救治较大突发事件14起。
目前,惠州已建成1家市级120急救指挥中心,5家县(区)120急救指挥中心,40家急救网络医院,72家支持医院,现已实现急救体系全覆盖。“市民在任何地方拨打120,均有就近的网络医院救护车前往急救”,市120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惠州市区急救反应时间缩短为15分钟,农村急救反应时间缩短为30分钟。
与此同时,惠州正在不断扶强县级医疗急救体系,截至2018年底,博罗、惠东和龙门三个县级医疗急救体系已被纳入省县级医疗急救体系标准化建设项目,每个项目财政投入1600万元建设经费,目前各项目正在按计划积极推进。
地面急救网络不断完善,然而,如果一名地处偏远山区的居民病情危重需要急救,又该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最近的城市医院?
这就需要空中医疗救援来提供答案。2018年7月20日,由广东省卫生计生委批复同意,并由惠州市120急救指挥中心牵头组建成立的广东省航空救援联盟在惠州正式成立,打造无缝隙全省地空立体救援体系。
事实上,早在2016年,惠州就率先建立了省内首家空中医疗救援基地,1架医疗救援直升机常驻基地。经过近两年的发展完善,截至2018年底,惠州全市已建成直升机起降点10个,空中医疗救援基地共成功实施空中医疗救援23起,并成功参与多起突发事件应急医疗救援和患者的转运工作。
据统计,仅2018年,惠州市空中医疗救援基地就参与了龙门县和惠东县两起突发事故的救援,并成功到偏远山区救援病人2例。
18家单位将组建创伤中心联盟
日前,记者从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了解到,由该院牵头的惠州市创伤中心联盟将于18日正式成立,首届联盟成员包括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等18家医疗卫生单位。
据介绍,在中国居民死因的排序中,创伤是导致死亡的第四位原因,是45岁以下的第一死因。记者了解到,作为惠州市急救创伤中心及市120急救指挥中心所在地,惠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早在2016年就与创伤急救领域全球排名前四的澳大利亚阿尔弗雷德医院正式签约建立创伤合作关系,随后又于2017年在全国率先引进并且部署澳大利亚先进的创伤接诊急救(TRR)系统,实现严重创伤患者院前院内急救一体化、信息化、规范化以及在区域内以一家综合大医院为创伤中心的创伤分级诊疗。
创伤中心是惠州重点建设的五大救治中心之一。2018年8月,《惠州市2018—2020年临床重点专科建设方案》印发实施,五大救治中心被列为建设周期内的核心建设任务,其中市中心人民医院牵头完成脑卒中中心、高危孕产妇救治中心建设任务,市第一人民医院牵头完成创伤中心建设任务,市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牵头完成高危新生儿救治中心建设任务,市第三人民医院牵头完成胸痛中心建设任务。
“以病人为中心,让患者少等候、信息多跑路、医生多协动,最大限度减少患者的误诊误治,缩短患者诊断和治疗等待时间、增加治疗方案的可选择性、制定最佳治疗手段,优化诊疗流程,打通院内救治"最后一公里"。”惠州市卫生健康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救治中心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降低急危重症患者的死亡率和致残率,通过推进多学科诊疗模式建设,实现重大疾病救治相关专业统筹协调,为重大疾病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绿色通道和一体化综合救治服务,建立急危重症疾病的多学科诊疗模式,提升重大急性病医疗救治质量和效率。
如今,围绕创伤、胸痛、卒中、高危孕产妇、危重新生儿五大救治中心,惠州正在促进救治体系规范化、标准化、同质化,推进同质化医疗服务向基层延伸。据介绍,目前全市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已全部启动五大中心建设。
惠州市卒中救治地图将发布
除了创伤中心,惠州全市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也在积极推进。对于减少急危重症患者死亡率,这两大救治中心的建设意义重大。根据《惠州市2013—2015年国家级死因监测点居民死因分析》,心脑血管疾病在惠州居民死因中排在首位,占总死亡的44.8%。此外,《预防医学论坛》在2018年3月刊发的论文《2014—2016年惠州市居民心脑血管病死因监测数据分析》中,也对2014—2016年惠州市7个县(区)20650例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指出前4位死因均是心肌梗死、脑出血、冠心病和脑梗死。由此可见,胸痛中心和卒中中心的建设更为迫切。
据介绍,当急性胸痛发作时,若能在1小时内打通堵塞的血管,患者死亡率仅为1%,如果延迟到发病后6小时打通堵塞血管,则死亡率将会升高到6%以上。为了降低心血管危急重症的发病率和死亡率,胸痛中心的概念被提出——通过包括急救医疗系统、急诊科、心内科和影像学科等在内的多学科合作,尽早介入诊断和治疗,把急性心肌梗死的救治时间控制在发病后的2小时内,这也是胸痛患者的最佳救治时间,俗称“黄金120分钟”。
从2017年以来,惠州先后有惠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和惠阳三和医院两家医院通过国家胸痛中心总部认证,分别创建成为国家标准版的胸痛中心和基层版的胸痛中心,而惠州其他医疗卫生机构也相继宣布开始建设胸痛中心。目前全市通过认证的胸痛中心已达4家,并力争在2020年前创建10个或以上国家级胸痛中心。
记者了解到,《惠州市2018-2020年胸痛中心建设实施方案》《惠州市2018—2020年卒中中心建设实施方案》已印发实施。值得注意的是,2018年,惠州市中心人民医院获得“国家级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单位”称号,成为目前粤东地区唯一的高级卒中中心建设单位,全市有11间以上医院开展溶栓救治,正在实施全市卒中中心数据平台建设。
记者从市120获悉,惠州市卒中救治地图将于2019年2月发布。
新闻推荐
惠州营造充满希冀的环境,点燃各类人才期待成长的火焰 集聚一流人才,有待打通体制机制障碍
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内工作人员在测试机器人手臂。南方日报记者王昌辉摄发展是第一要务,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