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旨牌坊多磨难乡村旅游耀古村 古村皇思扬传奇⑤:旧与新

东江时报 2018-12-25 08:55

公式皇思扬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也是“最美丽乡村示范区/点”。

皇思扬古围村圣旨牌坊于2010年成功修复完毕。

今年10月20日,皇思扬古村内熙熙攘攘,来自全国各地近千人聚集在当地,参加了一场设置在该村内的定向大赛。古朴的皇思扬很久没有迎来这多的客人了,古色古香的鹅卵石村道、青砖石瓦的古巷道仿佛焕发了新机,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古村内的建筑,完整却略显颓败,它们都诉说着一代一代村中人的守护和坚持。圣旨牌坊历经沧桑,自1966年被炸毁后,它上面的“介寿诒谋”四个大字依然活在皇思扬人的心里,2010年这座代表着皇思扬的丰碑才重新站立在皇思扬古村中。如今,注入了更多的元素,乡村旅游、民俗……皇思扬古村落在骄阳下再次焕发青春活力。

圣旨牌坊重修 投入逾两百万重铸光辉

如今进入皇思扬古村落,最为起眼的就是位于村落红井坪处的圣旨牌坊,它是整个古村落最为精华的部分,也是最重要的文物之一。然而,这样一件珍贵的文物,却历经磨难,一度被炸毁。如今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原址重修后的圣旨牌坊,村里人都知道,牌坊下的那对石狮子,其中有一只颜色浅的就是按照原来石狮的模样重新雕刻的,另外一只才是原来的文物。牌坊上,“圣旨”二字以及“介寿诒谋”四字牌匾依然是那遥远年代皇帝恩宠的原型。经历了200多年的风雨,依然屹立。

据村中人介绍,圣旨牌坊始建于清朝嘉庆年间。清嘉庆十五年(1810),嘉庆皇帝因广西新太协副将萧凤来战功卓著,依制连下圣旨六道,赐封萧凤来父母、祖父母和曾祖父母为武功将军和夫人,表彰其父萧元高积德行善,教子有方,继承和拓展了前人的计策和谋略;其母曾氏贤良娴淑,举止庄重,含辛教子,使之果成国家栋梁。嘉庆二十年(1815),萧元高夫妻俱八十大寿且五代同堂,承兵部尚书蒋攸铦、兵部侍郎董教增同奏,嘉庆皇帝御书“介寿诒谋”牌匾一方赐萧元高夫妻,以祝其夫妻大寿、赞其夫妻功绩,并恩准建造牌坊传扬。嗣后萧风来官至右江总兵。

牌坊为四柱三开间石楼,柱为方形,明间柱脚前后各石狮,尽间各置抱鼓石,上部正、背面龙凤板分别为排阴刻楷书“圣旨”“恩荣”,中间两面均镶御书“介寿诒谋”,正下方刻圣旨原文,背面刻奏折,龙凤板边框及额枋浮雕精美花卉、人物图案。牌坊气势雄伟,图文并茂,人物花鸟栩栩如生,工艺精湛。“文革”期间,牌坊主体被人为毁坏。为使圣旨牌坊重现当年风采,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皇思扬村村民开始收集散落的原圣旨牌坊的构件。2004年,皇思扬村向上级文化部门提交《关于修复皇思扬村石牌坊的请示》。多年来,市、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也多次提出关于修复皇思扬古围村圣旨牌坊的议案、提案。2008年,各级政府和皇思扬外出热心人士等筹资200多万元,开始对皇思扬古围村圣旨牌坊进行修复,于2010年成功修复完毕。

新旧元素结合

乡村旅游让古村重焕荣光

一个古村落的保护更需要更多人的努力和坚持,同时,需要的是一条能够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近年来,国家大力推行农村振兴战略,而惠州市在农村振兴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乘着农村振兴的东风,皇思扬古村落开始重新闪耀昔日的荣光。据皇思扬村党支部书记、主任肖健康介绍,早在21世纪初开始,皇思扬古村落因为保存完整以及深厚的文化底蕴而被省、市、县等多级文物部门认定为文物保护单位,同时也被评为“广东省古村落”,也是“最美丽乡村示范区/点”。因为这些美丽和神秘,如今皇思扬古村落成为惠东县乃至惠州市重要旅游资源,成为旅游热点。

乡村旅游的盛行,唤醒了皇思扬古村尘封的荣光,也给村民致富指明了方向。肖健康说,该党支部以保护古村落为前提,大力推行乡村旅游。同时,开发古村落民俗文化和美食,结合到古村落的旅游当中,让村民获益。肖健康透露,目前,古村落的开发仍属于小范围的开发和利用,按照村委设想,未来将引入乡村旅游龙头企业,统筹和引领整个古村落的开发。“目前,跟我们接触的有三家比较有规模的公司”。在县政府以及当地镇政府的支持下,该村村委已经在古村落边上盘整出一块一定容量的土地,通过项目吸引一些有实力的龙头企业进驻,助推古村落开发。

当然,这是古村落开发的最理想状态,但有企业已经先行下手,进驻了皇思扬。目前,在皇思扬内已经有企业跟村民签下了合约,将皇思扬内几栋民宅在保持原来外观的情况下,将其改造成民宿,目前仍在处于施工状态。肖健康表示,虽然是村民与企业私下的行为,但该村村委也多方介入和监督,责令企业不得破坏古村落的面貌,同时,监督企业正常施工等。

落日余晖,残阳斜照,沧桑的圣旨牌坊仿佛坐上了时光机,回到了它刚刚建好的时光,那时的它精美绝伦,流光四溢、萧氏在牌坊下载歌载舞,迎面走来的是,在战场上叱咤风云的萧凤来,他阔步而行,上前跪拜,眼神虔诚而坚毅……

故事

圣旨牌坊下“拾回”两元读书钱

圣旨牌坊是皇思扬古村落的荣耀,村中很多老人,年幼时都在牌坊下留下了很多难忘的回忆,阿毛(化名)就是其中之一。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那时候阿毛还是个读小学三年级的少年。那年春节,阿毛把春节期间伯婶、兄姐们给的利市钱(不足两元,但够入学费用)集中放在由母亲缝的烟袋式的小包里,整天别在裤头上,就等着报名时间到来。就在报名前一天下午接近黄昏时,母亲叫阿毛到菜园里摘些青菜回来。阿毛连蹦带跳地去了菜园。谁知,阿毛摘菜回来时,回到半路一摸裤腰,那宝贵的钱包却不见了。他连忙放下菜,顺着原来的路来回找了好几遍,却再也找不着钱袋。他的脑子一片空白,心焦如焚。

多方寻找无果,阿毛只好回家,路过圣旨牌坊。阿毛忽然一抬头,看到牌坊上那“介寿诒谋”四个大字。阿毛心想,那可是皇上恩赐的“圣旨”。他下意识地学着大人们拜祭祖先的样子,对着牌楼虔诚祈求:“牌楼,牌楼,我惨了,我读书的钱不见了,我不知怎么办才好”。随后,阿毛再次去寻找。

阿毛回忆,这次寻找仿佛有人指引一般,当他出卧室,刚要跨出外门的石槛时,提灯的手自然往石槛一探,灯底下竟是两元的纸币。回到家里,他不敢把丢钱和拾钱的事告诉母亲,也没有告诉其他人,第二天就拿着拾来的两元钱报名上学了。

长大后,阿毛有一次出差广州去探望在广州养老的堂伯父才揭开了那两块钱的谜底。原来,这两块钱是当年堂伯父丢失的。当年,堂伯父堂兄在广州读书时,他为了凑足堂兄的学费,在河边钓鱼,蹲了一个晚上,好不容易才钓了一条草鱼。第二天到市场去卖了两元钱,谁知回来时钱却不见了。阿毛听后才知道,他当年捡的两元钱,原来是伯父丢失的。实际上,伯父早知道阿毛拾取了该两元钱,但他了解阿毛家的苦,于是也没有说破。

阿毛幼时丧父,家境贫寒,又恰遇国家经济困难时期,平时难得有温饱,读书时的学费,就全靠母亲起早摸黑、砍柴卖木,穿的衣服是伯母给人当保姆向主人家讨回的旧衣服。现在的两块钱或许买不了什么东西,但在当年却足以左右一个人读书的命运。长大后的阿毛总会记起那两块钱的事,也常常怀念他心中的那座牌坊。可惜那座“介寿诒谋”牌坊,不幸在“文革”期间毁坏。值得庆幸的是进入21世纪,国家积极倡导保护文物,一大批遭受破坏的历史文物,古老建筑得以重修,圣旨牌坊就在其列。经多方支持和村人的努力,圣旨牌坊重新矗立在村中,就像村中人的坚持一般,屹立不倒。而阿毛与其儿时伙伴阿生有幸参与筹划,了却了多年的心愿。

(完)

(感谢惠东皇思扬村委会对此文给予的帮助)

本版文字 《东江时报》记者蔡伟健 香金群 《惠州日报》记者冯丽均

本版图片 《东江时报》记者姚木森 杨建业 摄

新闻推荐

冬的颜色是紫荆红

气温逐日回升,小伙伴不用靠抖过日子了!昨日最高温度21摄氏度,惠州西湖边的红紫荆在久违的暖阳中花开繁茂。惠州市气象台预计...

 
相关新闻